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黄兵兵

广州德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通过对建筑工程领域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了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详细介绍了应急管理机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预防与准备机制、监测与预警机制等,并提出了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措施和建议,如加强应急培训与教育、完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等,以期提高建筑工程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正文


 

一、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生产活动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容易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事故灾难(火灾、坍塌、爆炸等)、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以及社会安全事件(如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等)。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会对建筑工程本身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工程进度延误、成本增加、质量下降,还可能威胁到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构建科学、高效、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是建筑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工程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一)类型

 

1. 自然灾害类: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地基下沉、山体滑坡等严重破坏,对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洪水会淹没施工现场,冲毁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造成工程材料损失和施工中断;台风可能引发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吹倒塔吊、脚手架等施工设备,损坏建筑物的外立面和屋顶结构,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和人员安全。

2. 事故灾难类:火灾通常是由于电气故障、动火作业不慎、易燃材料存放不当等原因引起,火势蔓延迅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结构烧毁和设备损坏;坍塌事故多发生在深基坑、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脚手架以及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标、违规操作等因素导致结构失稳倒塌;爆炸事故可能由易燃易爆物品泄漏、明火作业引发,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巨大,对周边建筑和人员造成严重伤害。

3. 公共卫生事件类:传染病疫情爆发期间,施工现场人员密集,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导致施工人员患病缺勤,影响工程进度;同时,疫情防控措施如隔离、封锁等可能限制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给建筑工程的材料供应、设备维护和人员调配带来困难。

 

(二)特点

 

1. 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许多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往往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难以提前准确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2. 复杂性和多样性:建筑工程突发事件的类型多样,每种类型的事件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导致其处理过程较为复杂。

3. 危害性和连锁反应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建筑工程造成严重的破坏,不仅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成本,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效益和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4. 紧迫性和时效性: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少损失和危害。

 

三、建筑工程应急管理机制的构成

 

(一)预防与准备机制

 

1. 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在建筑工程规划和施工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以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识别潜在的突发事件风险源,如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建筑工程需重点考虑抗震风险,靠近河流的工程要关注洪水风险等。

2. 应急预案制定:根据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的结果,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应急资源保障、人员疏散与救援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专项预案。

 

(二)监测与预警机制

 

1. 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传感器、监控摄像头、无人机等,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气象条件(如风速、降雨量、地震波等)、工程结构安全状况(如建筑物的位移、沉降、应力应变等)、施工设备运行状态(如塔吊的垂直度、起重机的起重量等)以及火灾隐患(如烟雾浓度、温度等)等信息。建立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系统,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的突发事件风险。

2. 预警信息发布: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结合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息的发布条件和标准。一旦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应立即通过多种渠道向施工现场人员、周边居民以及相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减少损失和危害。

  

四、完善建筑工程应急管理机制的措施

 

(一)加强应急培训与教育

 

1. 丰富培训内容:除了常规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外,还应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增加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如建筑结构安全知识、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危险化学品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使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建筑工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风险和应对方法。

2. 创新培训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讲座、视频教学等方式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展沉浸式培训,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场景,增强培训的真实感和实用性;组织现场观摩和实操演练,让学员亲身体验应急处置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完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

 

1. 拓宽资源筹集渠道:除了依靠企业自身投入和政府财政支持外,还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应急资源筹集渠道,如鼓励社会捐赠、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风险分担、建立应急资源互助共享平台等方式,拓宽应急资源的筹集渠道,增加应急资源的储备量,提高应急资源保障能力。

2. 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资源配置模型,根据建筑工程的规模、风险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应急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应急资源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地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五、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等多个环节,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配合。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培训与教育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所面临的突发事件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加,应急管理机制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因此,未来应持续关注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优化和改进应急管理机制,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393 号)[S].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3]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第 2 版)[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作者简介:黄兵兵 1997.05 男 汉 江西上饶 硕士 中级 广州德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管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