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正文
一、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且综合性的活动,涉及众多参与方、大量资金投入以及较长的建设周期,在其全生命周期中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多种风险因素。这些风险不仅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延误、成本超支、质量下降,甚至会引发工程事故,对人员生命安全和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成为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关乎项目的成败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一)决策阶段风险
1. 项目选址风险:选址不当可能面临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洪水、滑坡等)、周边环境不稳定(如靠近污染源、高压线等)等问题,增加工程建设难度与成本,甚至威胁工程安全。
2. 市场需求预测不准确风险:对建筑产品的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租金水平等预测失误,可能导致项目建成后出租或销售困难,投资回报率降低,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
(二)设计阶段风险
1. 设计缺陷风险:设计方案不合理、考虑不周全,如结构设计安全系数不足、功能布局不符合使用要求、防火防水等设计不符合规范等,可能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频繁变更设计,增加成本和工期。
2. 设计变更风险:由于业主需求变更、地质条件变化、设计单位失误等原因引起设计变更,若变更管理不善,会导致施工混乱、材料浪费、工期延误等问题。如业主在施工中途改变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可能使已施工部分拆除重建,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
(三)施工阶段风险
1. 自然风险:恶劣天气(如暴雨、暴雪、大风等)、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泥石流等)会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甚至造成工程损坏和人员伤亡。
2. 技术风险: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如果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足、施工经验欠缺,可能导致技术难题无法解决,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3. 人员风险: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存在违规操作、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关键岗位人员(如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的离职或变动,可能影响项目管理的连续性和施工组织的协调性,导致工期延误和质量波动。
4. 材料与设备风险:建筑材料质量不合格、供应不及时,施工设备故障频繁、选型不当等,都会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5. 合同风险:合同条款不清晰、不完善,存在漏洞或歧义,可能引发合同纠纷,影响工程款项支付、工期确定等关键问题。
(四)竣工验收阶段风险
1. 质量验收不合格风险:工程存在质量缺陷未被及时发现和整改,在竣工验收时不能通过,需要返工修复,增加成本和时间。
2. 资料整理与移交风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资料(如施工图纸、变更记录、检验报告等)整理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影响竣工验收手续办理和工程档案移交,可能给后续的工程维护、改造和管理带来困难。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评估
(一)定性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描述和分级。例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将风险影响程度分为重大、较大、一般、较小四个级别,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风险因素在矩阵中的位置,从而对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
(二)定量评估方法
定量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等方式,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如概率分布法,根据以往类似项目的风险数据,确定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分布,计算风险事件发生的期望值和标准差,评估风险的大小和不确定性程度;蒙特卡罗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风险因素进行随机抽样,模拟项目的多次运行情况,统计分析项目目标(如成本、工期等)的概率分布,从而更准确地评估项目风险。
四、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风险规避策略
对于一些发生可能性高且影响严重的风险,应采取风险规避措施。在项目决策阶段,若经过充分调研和评估发现项目存在不可控的重大风险,如在地质条件极差且治理成本过高的区域建设项目,可放弃该项目选址,重新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陷入高风险的建设困境。在设计阶段,对于存在安全隐患或技术不成熟的设计方案,应及时调整优化,规避设计缺陷带来的风险。
(二)风险减轻策略
针对无法完全规避的风险,采取风险减轻策略。在施工阶段,为应对自然风险,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如在雨季来临前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建设和维护,储备防汛物资,加强对临时设施的加固,减少暴雨天气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影响;对于技术风险,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前进行技术预演和模拟施工,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风险转移策略
对于一些超出企业自身承受能力或难以有效控制的风险,可以通过合同、保险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其他方。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理分配风险责任。此外,还可以采用分包的方式将部分专业性较强、风险较高的工程任务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分包商,将与之相关的风险一并转移。
(四)风险接受策略
对于一些发生可能性较低且影响较小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风险接受策略。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小型工具的偶尔损坏、一般性的小范围设计变更(不影响工程主体结构和关键功能)等风险,由于其修复成本相对较低且对项目整体影响不大,可以预留一定的应急资金和资源,在风险发生时及时进行处理,接受这些风险的存在。
五、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贯穿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通过全面、准确地识别风险因素,科学合理地评估风险程度,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规避、减轻、转移和接受等策略,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交付。在实际工程管理中,建筑企业应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结合项目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持续优化风险管理策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新的风险因素不断涌现,风险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成虎. 工程管理概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2] 戚振强.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第 2 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3] 王卓甫.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9.
作者简介:梁志威 1996.01 男 汉 茂名电白 本科 广东建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中级 建筑工程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