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陈琛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崇左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逐渐加快,交通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为提高运输效率,通常会建设规模较大的隧道工程,为确保其内部运营安全,需运用先进技术,研发智能检测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本文基于隧道工程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架构研发,针对其系统实际应用进行深入剖析,为加强监测管理效果提供有效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隧道工程;智能监测管理;系统研发

正文


前言:隧道工程是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安全稳定性,不仅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还会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传统隧道监测管理模式中,通常会采用人工巡检模式,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代隧道工程管理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监管平台,提高运营效率,保障隧道工程平稳运行。

1隧道工程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架构研发

1.1平台架构设计

隧道工程智能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前端感知、系统平台、数据库、后端应用等。其工作原理在于,通过在隧道工程内安装传感器设备,前端感知层会实现对隧道内行车状态、交通流量、车辆特征、车辆轨迹等方面数据的实时采集。在将数据传输至子系统,打通各设备之间的数据连接,并按照平台需求传输相应数据,实现数据的精准分析、汇聚、储存以及展现。在物联感知层面,系统前端会通过雷达、视频、高清卡口等获取各类数据,实现数据传输分析,随后会将数据按照不同类别,归纳生成数据库,如交通设备数据库、基础设施数据库、交通姿态数据库等,为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在平台业务应用层面,还需根据隧道工程监管实际需求,构建全方位管理,如任务检测、事件监控、设备管理、车辆定位、隧道模型、应急管理等方面,完善隧道综合管控与决策平台功能(如图1所示),实现隧道工程智能化、全方位高效管理[1]

 

 1 隧道综合管控与决策平台功能

1.2系统功能设计

    隧道智能监管系统功能主要依托数字平面地图,通过运用智能球机、隧道视频监控、隧道高清卡口、雷达等设备,获取隧道内部各类设备的运行信息,其中包括人行横洞、车行横洞、应急车道等。系统可采用毫米波雷达技术、视频视觉分析技术、感知隧道内部交通事件,当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时,会通过传感器向系统前端发送报警信号,可有效提升报警精准性与及时性,实现隧道工程“智能监测、及时报警、高效处理”的全流程监管。以系统中隧道姿态功能设计为例,此项功能运行主要以高清卡后相机为基础,对隧道内进出车辆进行分类识别,如。大客车、小型车、危险品货车等。同时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学习,将车辆、车牌号码进行匹配,利用雷达测速设备实时收集车辆运行数据,精准计算隧道内部车辆留存数量,并对隧道内车速过高、超时停留的车辆进行警告,由此保障隧道工程内部交通运输流畅性。

2隧道工程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实际应用

2.1数据采集应用

    一般情况下,数据采集模块会安装在传感器中,其功能在于检测各类传感器参数,主要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测距传感器、交通情况传感器等,用于收集隧道工程内部温湿度、裂缝、变形等数据。传感器会对数据展开A/D转换,获取标准数据,通过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器,将传感器、摄像头收集到的数据,统一传输至中央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同时,部分隧道监管系统会选用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和ZigBee技术(短距离和低速率下的无线通信技术),作为主要通信技术,能有效完成由远及近的数据信息传输工作,能有效保障信息传输效率,还能进一步节省通信成本。中央系统在接收到大量数据后,会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再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以此识别隧道中潜在的问题与安全风险。此外,系统还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各类精准数据,在平台上构建隧道虚拟模型,可用于后续工作人员预测、模拟隧道行为,为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更为直观的隧道状态,便于制定管理决策、开展高效维护工作。

2.2自动拦截功能

    自动拦截功能旨在,隧道内部出现短时间内无法快速解决的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情况,可通过智能化监管平台实施预警、交通疏导拦截工作,会将车辆集中拦截在隧道口处,避免车辆通行降低事故处理效率、引起事故升级等情况。此次功能重点依托物联网技术,会将自动拦截系统接入物联网平台,便于及时接收由传感器传输过来的安全预警信息,运用微处理器对电信号进行转换,并做出相应拦截处理,能够实现监管、预警、拦截一体化管理。以隧道工程内积水为例,如遇强降雨天气,导致隧道内部产生大量积水,若正常通车会影响交通运输流畅性,还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此时,自动拦截系统会对隧道内水位进行检测,若水位超出规定标准范围,智能AI数据处理系统,会将相关数据传输至系统终端,向自动拦截系统下达指令,下降道闸栏杆阻拦车辆运行。信号灯系统会在同一时间调整工作状态,向外界发出光信号,起到警示作用,并在拦截过程中对隧道内部情况实时监测,待内部交通情况恢复至运输标准后,再由市政管理人员控制道闸栏杆开放隧道。

2.3平台信息发布

隧道工程智能监管系统功能较为全面,不仅能精准获取单一隧道数据,还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城市中各隧道工程内部情况,传输汇总至智慧市政平台,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其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发布指令,市政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对隧道内部监测设备进行LED信息发布,实现设备的远程操控。二是,信息检索功能,可在平台上精准检索并获取隧道工程内各项设备的基础信息、运行参数等,若在隧道内发生设备故障、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问题,可运用GPS技术,准确获取事件定位,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处理,将问题影响降至最小。三是,信息提示功能,因大数据技术及时获取隧道内部情况,并同步至市政系统,当发生较大交通事故时,可利用智能平台向市民发送短信提示或APP消息提示,做到信息实时同步,以此体现隧道工程智能监管系统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隧道功能信息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各大导航软件达成长期合作,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市民可在出行前,根据导航APP的智能规划功能,合理规避问题隧道,以此保障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2]

2.4设备状态管理

    为保障隧道工程功能完善,提供高质量交通运输服务,需要依托较多种机电设备,因此,需运用隧道工程智能监管系统做好机电设备监测、维护工作。隧道工程中常见的机电设备包括照明设备、供配电设备、通风设备、监控设备、通信设备以及消防设备,系统可远程获取各类设备的运行数据,了解其运行状态。平台通常会接收大量数据信息,需对其进行预处理和数据清洗,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导入对应设备,形成判断设备状态的评估模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机器学习,并根据不同设备制定评分指标。如,变电设备评估指标应包含负载率、绝缘电阻、温升量等;通风设备则需重点关注其运转噪声、设备振动、温湿度等指标。工作人员需定期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估,了解设备故障风险、使用寿命等信息,若状态评分高于既定标准,则说明设备状态良好,可继续使用,暂时不会出现设备故障问题;若评估分数低于标准,说明设备老化较为严重,较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正常使用,需要对此类设备进行重点关注,并做好后续保养工作。

2.5维修作业管理

    在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隧道工程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因其内部环境特殊、结构复杂,交通事故、设备故障等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若不能及时维护处理,会影响隧道安全性。基于此,应利用先进技术规范设备维修、事故处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以隧道内设备故障为例,当设备运行参数超出规定标准时,系统会通过数据分析第一时间生成故障工单,工单中会体现故障现象、设备信息、发生时间等方面内容。随后,系统会智能评估故障等级,将工单下发至对应维修队伍,维修人员可在系统中获取设备相应信息,并且系统会智能推荐维修方案,待维修方案上报批准后,即可赶往故障设备处开展维修工作。此外,维修工作结束后,还需在系统上填写维修报告,将工作建议、具体操作、故障诱因等信息进行总结,为后续维护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6辅助决策功能

在传统隧道工程管理模式下,各类管理策略通常会根据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对各类事件情况进行人工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难以保障决策科学性,较易导致维护成本增加、决策滞后等情况。隧道工程智能监管系统中充分引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与精准的数据依据,可有效提升管理准确性与前瞻性。管理人员在制定决策前,运用隧道健康检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如图2所示)构建隧道工程的虚拟模型,提取各项数据,并对未来运营趋势进行预测,掌握系统运行规律,明确各类设备的正确运行表达,便于制定完备的设备维护方案、事故处理方案。同时,运用智能监管系统,还能将复杂的数据可视化呈现,可利用平台将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整理汇总,生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数据报告,为规范管理流程提供有力参考依据[3]

 

2 隧道健康检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结论: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规模逐渐加大,人们对交通运输质量要求也显著提升,为保障交通安全,应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构建智能监管平台,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不断创新优化平台技术,完善系统功能,可实现对隧道工程的全方位管理,可在保障交通运输效率的同时,提升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城市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长富,甘郝新,何宝根.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动态智能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2024,22(S01):41-4762.

[2]王健,任壬.智能化桥梁监测系统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4(13):192-194.

[3]韦文慧.隧道工程机电设备智能监控系统与维护管理系统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7):01-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