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地基处理;岩土工程;勘察
正文
在当前很多工程建设中,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勘查是其中的重点工作,通过地基处理与岩土勘察工作的落实,能够为工作方案的制定,以及后续施工工作开展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从而为后续施工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从具体工程建设中可以看出,有部分工作人员对地基处理工作与岩土工程勘查工作造成忽视,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基于此,针对这两项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给予更多重视,将其落到实处,促使各环节施工质量都能够符合规定标准,为建设工程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分析
1.1概念分析
地基处理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工作开展中,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施工环节,地基处理工作质量,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影响工程项目后续使用。根据以往工程项目可以了解到,地基在长期受到挤压影响、热胀冷缩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变形问题。在此背景下,工作人员对于地基处理工作要给予更多重视,促使地基稳定性能够得到提升,使得地基能够在建筑物使用期限内,始终保持自身稳定性,并将自身的支撑作用与稳定作用发挥出来。
岩土工程勘查主要针对的是地基工程项目所在位置土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并根据现场勘查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在勘查数据总结与分析过程中,可以对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进行合理利用。在基础上,更好完成岩土工程勘查编制工作,从而为后续工程设计工作、施工组织方案规划工作的落实,提供真是的有效的数据依据。
1.2主要内容分析
从具体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落实中可以看出,在其中涉及到很多不同工作内容,比如,现场原位测试工作、地下钻探工作、室内分析工作等。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相关规定标注与规范操作,对土壤样品进行检测。
2、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重要作用
地基处理是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点工作环节,这一环节施工工作的落实,会对后续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未来工程项目的使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通过地基处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提升工程整体承载能力、抗渗能力与抗变形能力,下层基础强度也能够得到提升,整体工程项目质量得以保障。通过该种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坍塌等情况出现,为工程行业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岩土工程勘查工作落实的主要目的是,能够为工程建设工作,提供全面性参考数据、可预见性参考数据。通过全方位勘查,能够及时发现在工程地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并制定科学合理施工方案。在工程项目建设前期阶段中,如果勘查工作不细致、不到位,或者地基处理中使用的处理方式不合理,那么在工程项目后期阶段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病害问题。比如。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问题,而引起此类病害的主要原因是,道路基层强度遭到破坏。如图一所示,如果工程性质不佳的岩土层存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下部位置时,水从面层进入到基层中后,会受到荷载动水压力反复作用与影响,导致地地基出现脱空情况,从而致使上层结构产生裂缝病害问题。此类病害问题的出现,会影响道路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严重情况下会威胁行车安全。
图一:裂缝病害
3、工程概况分析
3.1滑坡概况
该处滑坡问题处于高速施工段中,在原本设计中,二到三阶边坡落差为22m,三阶坡率为1:1.25。在某一时间段中发现,边坡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变形问题,外侧坡面出现小型裂缝情况,这也是造成横向滑移的重要原因。在初期阶段中,并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继续落实施工工作,这使得裂缝问题不断严重、扩大[1]。在此背景下,不得不在次月对方案进行变更,将第一阶改变成为挡墙加固,第二阶段主要使用锚索框架与放坡相结合的方式落实防护工作。在次年三月因为遭到连续强降水影响,滑坡段变形问题更加严重,其范围也不断扩大,在边坡坡脚位置,出现土体变形情况、开裂情况、供出情况等,在坡面上也出现很多新开裂问题,而且多处裂缝开裂错动,存在不同程度塌陷问题。裂缝的宽度在0.5m—2m不等,而深度在0.8m—6m之间不等,走向与长度存在不同,最长裂缝已经延伸到路基中心线大约155m,形成滑坡问题。
3.2现场勘查
在实际现场勘查中包含很多不同内容,具体勘查工作的落实:
(1)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勘查。滑坡区域处于丘陵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潮湿,而且雨量非常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60ml,年平均气温在17.4℃—19.3℃之间。在该地区存在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分别是41.5℃、-8.5℃,每年的霜降时间是在50—100天,每年4月到6月属于多雨时间段,10月到次年3月属于旱季。季节性供水、霜冻、台风等属于主要灾害性气候。滑坡周围很大一部分范围内,树枝状水洗发育较好、河流、溪谷等分布密集,季节性数位变化较大,具备较强自然蓄水能力。
(2)地形地貌勘查。滑坡场区属于剥蚀丘陵地貌,山脊线是近南北向,标高在135m—320m之内,而相对高度大约为120m—180m,山体最高处高程大约是316.9m左右。诱发滑坡区域的走向重要为从西向东走向,山体树木较为茂密,存在着杉树、茶树、板栗树等,在坡脚位置的沟谷处,存在着河流[2]。在山间低洼处被204省道穿过,在省道东侧山体位置,有着大量基岩裸露出来,坡脚位置较为陡峭。
(3)水文地质勘查。地表水与地下水厂区地表水系统发育不佳,主要是在山间沟谷位置,发育着一条较短的水系,在勘查过程中,该水系的流速是1m/s—2m/s,水面宽度大约为1m—2m,在附近位置存在着的较大水库,以及较大水系,具体本厂区相对较远。地下水包含很多不同类型,比如,基岩风化层空隙裂隙水、基岩构造裂隙水等。其中基岩风化层空隙裂隙水的垂直流速较大、变化性较强,会对周围边坡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
(4)经过相关调查与分析可以了解到,该滑坡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开挖引起的深层牵引式大型滑坡,当前处于变形蠕滑阶段中,而场区内的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对于钢筋存在着轻微腐蚀影响[3]。实际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强降水,滑坡很有可能会出现加剧情况。基于此,在这一滑坡问题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针对张拉裂缝位置,要做好隔水处理工作,并进行回填夯实。与此同时,要对截排水系统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实现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截、排、护、填,并采取加固工程方式与反压工程方式。此外,可以使用监测孔,做好深部变形位置的监测工作。
4、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策略
4.1地基处理策略
在地基处理工作开展中,要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对科学的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合理选用。对于不同地基处理技术方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强夯处理技术。从实际地基处理中可以看出,强夯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方式。为促使强夯法能够在地基处理中得到更好应用,要对强夯施工各类参数进行科学设置,比如,合理设置夯击次数、夯击能、单点最适夯击能、加固区域等。在强夯法具体应用中可以了解到,需要使用的设备数量较少,操作较为简单,并且投资成本较少。在软质岩土加固中能够达到良好效果,属于较为有效的地基加固方式。在将强夯方式应用在市区地基加固过程中,要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对周围建筑物造成影响。
(2)砂石垫层处理技术。在将砂石垫层处理技术应用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将底面下方位置区域的软弱土去除,并对基层底面位置进行压实,接着要使用无腐蚀性、高级配砂石实现对基础面的分层夯实。这样可以促使该部分形成地基持力层,从而促使地基承载力能够得到提升。
(3)水泥粉粉煤灰碎石桩处理技术。在将水泥粉粉煤灰碎石桩处理技术应用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在沉管碎石当中添加一定量粉煤灰、石屑与水泥,并将适量水添加到其中进行搅拌,从而形成桩体。在经过粉煤灰、水泥的胶凝作用之后,桩体整体强度会提升。
4.2岩土工程勘察策略
实际上,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落实,需要安排专业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做好勘查工作。在具体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对合理的勘察方式进行选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对不同勘察方式有正确认识。不同勘查方式都有着属于自身的优点、缺点,因此,实际适用范围不同。在具体勘察方式选择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能够结合现场实际环境情况展开,并收集不同资料信息,这样能够确保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勘察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并节约更多成本。
(2)确保工程勘察报告和理性与规范性。工程勘察报告能够为岩土工程地基处理工作的开展,以及施工工作的落实提供基础保障。在勘察工作开展中,要制作相应勘察报告,该勘察报告的规范性与完善性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在勘察报告中要对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周围土质信息情况进行准确、合理描述,针对环境变化或者其他因素变化对地基产生的影响,要进行合理标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建设中,针对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相关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要加强关注度。在工作期间要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对不同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比如,可以将砂石垫层处理技术、强夯处理技术等应用在相应地基处理环节中。结合相关标准、规定,将岩土勘察工作落到实处,为后续施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华富. 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及其地基处理探讨[J]. 散装水泥,2021(5):90-92.
[2]颜晓勇. 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研究[J]. 城市建筑,2021,18(14):141-143.
[3]姚艳平. 基于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 工程与建设,2021,35(2):327-328.
作者简介:冯丹(1985-),男,汉族,湖北巴东人,毕业于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本科学历,工程师,现就职于湖北万泰岩土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