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摘要
关键词
混凝土、二次投料、二次振捣
正文
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混凝土是有多种胶凝物质组合而成的,其中主要包含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等。与其从不可控的外界环境去研究解决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不如从混凝土本身以及施工、养护等各方面的措施着手,去解决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1.1 混凝土结构本身的设计原因
1)为了满足载荷要求,同时又过多的考虑偶然因素以及安全富裕度,没有采用更适用的混凝土等级设计,片面的追求混凝土强度,采用更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意味着水泥用量的增加,最直接影响是混凝土的水化热的增加,混凝土温升峰值升高,在同等控制条件下,必然造成混凝土表里温差、表外温差的提高,加大温度裂缝的形成风险以及控制难度;同时,混凝土的温升峰值升高,对混凝土的内部形变以及内部应力产生绝对影响,对混凝土的后期降温速度造成影响。
2)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只考虑了基础的强度和抗剪需求,没有进一步考虑混凝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在其内部产生的应力,进行结构配筋和构造配筋。
3)为了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设备安装、使用的需要,大体积混凝土设计中,不能实现整体一个标高、一个平面,往往存在部分变截面位置,变截面的交界处,通常是混凝土应力集中部位,控制不好会造成贯穿裂缝。
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和材料: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主要来源于水泥,如何在混凝土配比过程中,综合考虑并控制砂、石比表面积、砂石的含泥量等原因,减少水泥的掺入量和掺入水泥的标号,可以在根本上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峰值。同时,混凝土内部的80%水份需要蒸发排出结构,以及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混凝土配比过程中,适当增加外加剂给与解决。
2)施工方案考虑不周:a.施工技术准备不周密,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2018》附录B计算数值出现错误,产生与实测值与计算值出现偏差;b.浇筑方案及措施,不能完美释放混凝土内部应力;c.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的监控、养护措施不到位。
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2.1 合理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构造筋以及结构:我公司近些年投建的轧机、连铸、煤气柜等产线、设备,施工周期较长,具备按60天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同时各类设备基础砼设计强度均在在C25~C35之间,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2018》3.0.2条规定。构造筋方面,在筏板基础厚度方向中间位置增配φ12@150钢筋,用以承受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及控制裂缝开裂。增配构造筋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在变截面、孔洞处同样增设构造加强筋,以避免应力集中造成裂缝。在采用上述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增设构造筋等手段同时,优化安排后浇带的布设,分解混凝土内、外部约束的危害程度。
2.2 混凝土材料选用:a合理选用水泥,降低水泥自身的水化热,可以直接、明显的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峰值,所以,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尽量的使用了42.5级普通硅酸盐,同时要求3d水化热不宜大于250kJ/kg,7d水化热不宜大于280kJ/kg;适当减少水泥掺量,适当增加替换料(常用的主要有粉煤灰),这种材料既能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又不产生热量。b优化石料级配,级配对于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抗渗性、抗冻性以及经济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混凝土的石料最佳级配是通过不同粒径、不同比例组合,采用振实密度法找出最大振实密度,使其组合的骨料孔隙最小。使用级配良好的骨料,可以配出水泥用量较低、各种性能较好的混凝土。
2.3 混凝土制备及运输:a加冰拌制、材料隔热。采用拌制现场安装遮阳棚,将砂石料以及罐车受料区有效遮挡,有条件的给水泥、粉煤灰罐也做上隔热,以及在拌制混凝土时,适当加入冰块等方法来降低混凝土出罐温度;b二次投料法,主要分为预拌砂浆法、预拌净浆法、水泥裹砂法。二次投料法可以让水泥充分分散粘附与砂子表面,且不易团聚成水泥颗粒,最终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水泥砂浆与粗骨料之间的缝隙产生,使水泥砂浆充分的包裹住粗骨料,提升混凝土强度。二次投料法可以改善其抗渗性和裂缝控制能力,同时,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可以提升了混凝土28d强度,可以直接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的产生。c给混凝土罐车做好隔热,减少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升高,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d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2018》附录A给定的公式,计算出混凝土泵输出量和搅拌运输车数量,联合多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共同供料,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2.4混凝土浇筑:a采用分层浇筑、二次振捣。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浇筑,在基础四周,根据输送设备的输送半径,适当配置汽车泵和地泵,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层,避免造成施工缝,每层厚度为50cm左右。振捣棒移动间距应小于1.25倍振捣半径,同时注意振捣棒快插慢拔,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出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准,同时振捣棒插人下层混凝土5cm左右,保证每一处的混凝土密实度。在混凝土初凝前1小时,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振捣可以使混凝土重新恢复塑性,排出水和气泡,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强度、增加钢筋握裹力、提高防渗性,对控制混凝土裂纹和细缝的产生有显著效果,同时能减少水泥的使用量。b适量的添加毛石,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量,间接减少水泥的用量,减少水化热。毛石粒径控制在浇筑厚度的1/4以内。毛石投放要求:①投放均匀,不得成堆;②毛石之间要有足够的缝隙,保证混凝土的握裹;③毛石不能紧靠钢筋、埋件和模板。c预埋水管,降低温升峰值。在混凝土内部预埋φ32的薄壁钢管,端头攻丝采用螺纹连接牢固,缠好冷胶带防治漏水,在进出口设阀门,以控制进水方向和流量。按照中心距1.5~3.0m交错排列。设专人负责,混凝土初凝后及开始砼冷却水,保证从进水口进入的水是常温水。同时,需要随时检测混凝土内部温度,根据温度情况,及时调整每个进水口的流量,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比较均一。
2.5养护与控温:a《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2018》3.0.4款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指标做了相应规定。为了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情况,在基础表面、地面、中间以及角点、结构尺寸变化较大的部位放置测温元件。记录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初凝后开始连续测量,最初的2天每2小时测量一次,72小时候每4小时测量一次;7天后每天测量不少于4次,厕纸温度稳定为止。冷却水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时,可以停止水冷却。测温结果一旦返现异常,要及时反馈给技术部门,技术部门根据测温结果调整温控方案;b加强混凝土养护,采用薄膜加草袋浇水和及早回填。
3 结束语:虽然说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通过施工前编制适合的方案,做好充分的技术、现场储备以及严格的执行方案,是可以控制住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祖华,《混凝土及砌体结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126-128.
2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5-36..
3陈树华.《建筑地基基础》[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115-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