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分析与提升策略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胡少晖

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22

摘要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可靠性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因素、设备老化等原因,输电线路出现故障的概率较高,给电力系统带来了风险。因此,对于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可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也对输电线路可靠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输电线路可靠性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输电线路;可靠性分析;提升策略

正文


1输电线路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1.1外部环境因素

包括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等。例如,强风、冰雪、雷击等恶劣天气条件可能导致输电线路的故障和损坏。

1.2设备老化和磨损

输电线路设备的老化和运行时间的延长会导致其性能下降和故障概率增加。例如,绝缘材料老化、杆塔腐蚀等问题可能影响线路的可靠性。

1.3过载和负载波动

输电线路在长时间的过载和频繁的负载波动下可能导致设备的过热和损坏,从而降低线路的可靠性。

1.4人为因素

人为操作错误、施工不合规、巡检不及时等因素可能引发线路故障,对可靠性造成影响。

2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2.1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树分析通过建立故障树模型,将系统故障事件分解为基本事件和逻辑门的组合,进而分析系统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这种方法有助于识别造成系统故障的关键因素。

2.2事件树分析(ETA)

事件树分析通过建立事件树模型,将系统事件分解为基本事件和逻辑门的组合,分析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后果。事件树分析常用于评估事故发生的概率和系统的可靠性。

2.3可用性分析

可用性分析用于评估系统在给定时间段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可用性分析通常基于故障率、维修时间和恢复时间等参数进行计算,并考虑系统的备用能力和维护策略。

2.4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通过识别系统可能的故障模式和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评估系统的可靠性。FMEA通常包括故障模式识别、故障影响评估和风险控制策略制定等步骤。

2.5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对输电线路进行可靠性分析。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可靠性增长分析、故障数据分析和故障率模型拟合等。

3输电线路的提升策略

3.1强化设备维护和检修

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厂家的建议,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计划中应包括维护的频率、内容和方法等信息,确保对设备进行全面、定期的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包括对绝缘材料、杆塔、导线等的检查;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查电气设备的热点;对电缆绝缘进行局部放电测试等。这样可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预防设备故障。根据设备使用年限和材料老化程度,定期更换老化和磨损的部件,如绝缘子、导线接头、杆塔螺栓等。这样可以确保设备在良好状态下运行,降低故障风险。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清除积尘、树叶等杂物。尤其是导线、绝缘子等部件,清洁有助于提高绝缘性能,减少暴露在外的元素对设备的腐蚀和损坏。建立详细的设备运行记录,记录设备的运行状态、维修记录等信息。这样可以帮助判断设备的运行情况,预测可能的故障,及时采取措施。

3.2加强环境适应能力

在选取输电线路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环境的设备类型和材料,如考虑采用在强风、冰雪、雷击等恶劣天气条件下适用的设备和材料。在杆塔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风速条件和风向,选用经过强度计算和风洞试验验证过的杆塔模型,确保输电线路抵抗强度风的能力。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附加稳定的装置,如拉线、框架、支架等来增强塔身的抗风能力。对于导线和绝缘子等电力设备,应根据环境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和结构。对绝缘子表面定期进行清洁和检查。在灰尘和灰霾等环境下,可以考虑采用防污染绝缘子。在雷电频繁的地区,可以引入避雷针、隔离器、避雷网等避雷设备,以保护输电线路不受雷击侵害。此外,也可以采取如短路等措施,来限制雷击的损害范围,减小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对于在高温环境下运行的输电线路,可以采用防晒通风罩、导线断面加倍等降温措施,以确保线路不易由于温度过高而损坏。

3.3定期巡检和设备监测

根据线路运行情况和设备特性,制定定期巡检计划,包括巡视的频率、范围和内容。计划中应涵盖杆塔、导线、绝缘子、设备接头等部分的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特殊工具和仪器进行检测。在巡检过程中,仔细观察设备的状态,如杆塔是否倾斜、绝缘子是否破损、导线是否松弛等。特别关注设备的老化和磨损情况,及时发现并记录问题。引入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技术,如红外热像仪、超声波检测仪、局部放电检测仪等,对设备进行定量测试和评估。这些仪器可以检测设备的热点、超声波异常、局部放电等问题,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迹象。对巡检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比对历史数据和参考数据,评估设备的健康状况和故障风险。同时,建立设备状态数据库,监测设备健康状况的历史记录,为后续维护和决策提供依据。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对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这种系统可以采用传感器和远程监控设备,以及数据分析和警报功能,对设备的温度、振动、电流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触发警报。在巡检和监测过程中,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时,要及时记录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建立故障处理机制,确保故障的及时处理和修复,减少故障对线路运行的影响。

3.4强化培训和操作规程

设备操作人员提供全面的培训,包括设备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维护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应覆盖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程序以及事故预防和处理知识等,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定期更新培训内容,将最新的设备技术和操作规程纳入培训计划中。因为技术和规程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定期更新培训内容能够确保操作人员始终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建立详细的操作规程,包括设备的启动、停止、调试和维护等操作步骤。操作规程应明确规定操作人员应遵守的安全要求、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确保操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减少操作错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包括设备作业时的安全注意事项、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等。培训内容还应涵盖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以提高操作人员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检查其对设备操作和维护的熟练程度。根据评估结果,提供必要的补充培训和指导,帮助操作人员不断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确保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5进行线路优化和升级

对老化的线路设备进行换代升级,采用新一代的设备和技术。例如,可以更换导线、绝缘子、接头等关键设备,选择具有更高强度、更好直流性能和抗风能力的新型材料和结构。通过增加传输容量、提升输电电压等措施来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这可以包括升级导线截面、升级杆塔结构、升级绝缘子或者更换更高压等级的设备。通过优化线路的走向,可以减少对地形和障碍物的穿越,降低因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而造成的事故风险。在优化线路走向时,需要考虑地形、土壤条件、环境保护和规划要求等因素。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对输电线路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这些系统可以监测线路的温度、振动、载荷、电流等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供预警和远程操作控制功能,以实现对线路的及时管理和维护。加强保护装置的功能和性能,确保在故障和异常情况下,能够迅速断开故障部分,保护线路设备和系统的安全运行。这可以包括升级继电保护、故障指示器等装置,以减少故障传导范围和缩短恢复时间。进行输电网规划和优化工作,合理布置线路,并通过减少功率损耗、提高输电效率等手段,优化输电网的运行。同时,可以采用先进的输电技术,如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直流输电技术等,提高输电效率和稳定性。

 

结语:

总之,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策略,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可靠性、效率和容载能力,从而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可靠性是核心要素,特别是在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和复杂的运行环境下,提升线路的可靠性对于确保供电的连续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旭东,黄玉柱,李继刚,等.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电力技术,2015(1):30-34.

[2] 王献林,吕飞鹏.继电保护可靠性及其状态检修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4;26(9):65—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