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与施工管理策略研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韦高菊

崇左市公路发展中心 广西 崇左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公路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公路工程的建设速度,还改善了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然而,随着交通流量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面临着许多局限性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在公路工程领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寻找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施工方法。同时,公路工程的施工管理作为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效的施工管理策略可以协调各方利益、合理规划资源、降低风险、提高工程的整体绩效。因此,文章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促进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公路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等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施工管理策略

正文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公路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们出行条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公路工程建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在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克服地质条件的限制,还需要解决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配置问题,同时还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长期稳定运行。

1影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1.1设计方人员

公路工程的设计工作量较大,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风险,设计人员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加上缺乏经验和技巧,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使用模板式的设计方式,而没有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进行充分思考和研究,导致设计方案不切实际,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设计人员如果未能基于施工现场进行实际考察,就无法全面了解工程实际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交通情况、环保要求等因素,导致设计方案存在重大缺陷。因此,设计单位应为设计人员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指导,使其熟悉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设计人员还需要加强与业主方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了解项目各方面的需求和涉及的有关政策规定,并多到项目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避免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缺陷。此外,设计单位还应对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可行性,以保证公路工程项目高效、优质、安全推进。

1.2业主方人员

业主单位选择资质不良、信誉不佳的施工团队,使业主单位的利益实现了最大化,而忽略了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这种做法可能会让施工单位以次充好,容易出现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过程管理不到位、使用质量不佳的材料和设备,甚至为了赶工期忽略了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受到威胁。业主方忽视监理单位的监管职能,虽然聘请了监理单位,却发挥不了应有的监管作用,导致施工单位缺乏约束和监督,出现违规行为和不当操作,对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

2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

2.1回填土掺灰技术

回填土掺灰技术通过掺入适量的灰性材料,如粉煤灰、矿渣等,促进土颗粒间的胶结作用,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渗性能,以此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提升土体的稳定性和工程性能。在选择掺灰材料时,应根据土壤类型、工程要求和环境因素进行选择,并进行精确的配比设计,确保掺灰比例在合理范围内,避免产生不良影响。在施工前,应对回填土进行充分的预处理,确保其含水率和密实度符合工程要求,且预处理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水分含量,以避免后续掺灰过程中出现不均匀分散现象。掺灰后的土体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化养护,以确保灰性材料充分发挥作用,而养护时间和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保持湿润状态。目前,回填土掺灰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已取得显著成果,有效提升了土体的工程性能和稳定性。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掺灰材料的种类、配比优化、施工工艺等方面,以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应用。

2.2高液限土路基处理技术

高液限土主要指的是液限大于50%的细粒土。这类土壤具有高含水量、稳定性差、强度低以及轻度密度等特点。在公路工程施工中,面对这种地质条件,传统的施工方法容易出现反弹和沉陷等问题。因此,要从填土方法、压实设备和施工要求等多个方面入手,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实践证明,使用土壤稳定剂或掺入砂土都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土壤稳定剂的改良方法应基于传统的筑路方法,结合化学手段,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科学比例混合高液限土和土壤稳定剂,通过机械混合和碾压成型。实践证明,改良后的土壤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增加,塑性限制提高,液限降低,膨胀性大幅减少,CBR值约提高了三分之一,从而增强了土壤强度,降低了水膨胀率。同时,掺入砂土可有效降低土壤粘性,提高通透性,但需保证在未经压实的情况下,土层厚度限制在25~30cm。

2.3路面接缝施工技术创新

路面接缝施工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路面的耐久性、安全性以及维护效率。路面接缝是指路面板块之间或不同材料交接处的连接缝隙,其合理施工对于防止裂缝扩展、增强路面稳定性和减少维护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材料选用方面,传统路面接缝常使用沥青封缝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聚合物改性沥青封缝材料逐渐应用于路面接缝施工中,其优异的抗老化、耐磨损性能以及弹性恢复能力,有效延长接缝的使用寿命,同时聚合物改性沥青封缝材料还具备较高的附着力和抗拉强度,可适应路面的变形和负荷变化,从而减少接缝开裂的风险。目前,值得关注的创新方法是热熔封缝技术,该技术利用热熔设备将封缝材料加热至适宜的温度,使其熔化并与路面紧密结合,形成无缝的封缝。相比传统的机械施工方法,热熔封缝技术可确保封缝材料与路面的完全粘结,有效防止水分侵入,降低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2.4数控机械系统施工技术

数控机械系统施工技术创新以其高效、精确、自动化的特点,为公路施工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数控机械系统施工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自动化操作。数控机械系统能够通过预先编程,实现全自动化操作。例如,在路面铣刨施工中,数控铣刨机能够根据预设的设计轮廓,自动进行切削,实现高度精确的路面修整。二是精密控制。数控技术可以实现对机械系统运动的精密控制,从而保障施工质量。例如,数控振动压路机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精确控制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实现路面均匀压实。三是多功能性。例如,一台数控铺摊机可以实现不同种类路面材料的铺摊,可提高施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数控机械系统还能够实现施工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

3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3.1健全管理组织架构

健全的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合理规划和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确保施工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合理的组织架构有助于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权限,减少管理层级,避免信息传递的滞后和误差,从而提升管理效能和决策的准确性。以此,具体应做到在管理组织架构中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的职责,确保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避免职责模糊和信息交叉;控制管理层级的数量,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迅速性;在组织架构中设立交叉部门或小组,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解决问题时能够形成多方智慧;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统筹协调各个项目阶段,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建立定期的管理评估机制,对管理组织架构进行全面检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3.2机械设备选择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施工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在选择机械设备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同时,在选择机械设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机械设备的型号一定要符合实际施工需求,在进行桥梁施工时,应选择龙门吊,而不是吊机。同时,在选择机械设备时,还需要考虑施工环境,在寒冷地区施工时,应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避免机械设备的使用受到影响。(2)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由于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而影响施工项目顺利进行。同时,在选择机械设备时,还要考虑设备的性能,如设备的功能、操作技术、维修保养技术等,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和质量,保证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项目能够顺利进行。(3)保证机械设备满足施工要求。在选择机械设备时,一定要根据施工项目进行合理规划。

3.3完善管理预警机制

建立管理预警机制的首要任务是识别潜在风险并进行评估。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各种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后续预警提供依据。首先,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预警机制的基础。该体系应包括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及相应的阈值和标准,从而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面监测。其次,预警机制应依赖于充分的数据支持,即通过实时采集施工现场和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趋势分析,为预警提供依据。

结束语

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是推动公路工程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高液限土路基处理技术、路面施工技术创新应用、数控机械系统施工技术以及公路桥梁连接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公路工程施工带来更高的精度、效率和可持续性。在工程施工管理策略方面,健全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预警机制、基础环节管理以及实施常态化质量监测等都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在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未来的发展中,还需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更安全、高效、质量可控的公路工程建设,进而满足社会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宇俊.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3(03):85-87.

[2]张江文.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及施工技术浅析[J].中国储运,2023(03):86-87.

[3]夏万旭.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思路与施工技术要点控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2(05):142-1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