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温度控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建设;温度控制
正文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项目的建设规模为26455.3平方米,其中包括地下室2层,地上22层。地基采用C40混凝土、抗渗性能为P8的筏形基础。其中,单纯地下室的筏形厚度为500 mm,主体建筑的基础部位为1800 mm,底部设有下柱墩,并设有机械停车位、电梯井、集水坑等基坑,筏板为整体浇筑,无后浇带。该筏形地基具有厚、大的特点,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项目。
2 施工准备
2.1 技术准备
在施工之前,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向有关的管理人员作详尽的技术说明,使其了解施工工艺,熟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有关技术参数和知识,并向施工班组作好技术交底。在修建工程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确认,以确定其可行性。对拌合站的混凝土供应量,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论证,并作好可行性分析。
2.2 施工机具的准备
该项目以泵送式商品混凝土为基础,利用大型拌合机进行运输,筏形混凝土的浇筑耗时50小时左右。根据筏形浇筑混凝土数量、道路运输和工期保障等方面的考虑,以混凝土搅拌车往返及装卸时间为1.5小时左右。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一部水泥地面泵需要6部混合机。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选用2部地面泵同步灌注,配有12台混凝土罐车。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温度控制分析
3.1 浇筑方法
两个地面水泵位于深基坑的东北角和东南角,通过布管进入深基坑,并通过分布器将其灌注到深基坑中。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不出现冷裂缝,在此基础上加入适量的缓凝剂,使其在8-10 h内达到终凝。
3.2 浇筑顺序和控制原则
⑴主体建筑筏壁厚1800 mm,规格40.8米*30.8米,采取二次分三次浇筑,每一次混凝土的厚度为600毫米,600毫米,600毫米。
⑵筏体的施工次序是自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进行。主体结构的筏形混凝土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段一层→二段一层→一段二层→二段二层→一段三层→二段三层→主楼筏板浇筑完毕。各断面按分层浇注600 mm,混凝土方量176立方米,地面泵1 h 60m3,2个地面泵同步浇注,耗时1.5小时左右。
⑶严禁产生冷裂缝,要严格掌握间隔期,并在混凝土凝固之前进行连续浇注。按照以上的方法,从拌和到浇筑的时间是1.5个小时,每个区间的混凝土的浇筑间隔是1.5个小时,那么,各层的新老混凝土之间的间隔是3个小时,而下面的混凝土从拌和到上面的混凝土的浇筑,需要4.5个小时,没有超出初凝时间8~10个小时。
3.3 混凝土的振捣和收面
以φ50型嵌套振动机(最大振幅范围500 mm)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振捣时以梅花形排列,间隔300 mm。振捣器振捣时,应在距各类预制管道500 mm以上的地方振捣,禁止触摸预制管道及预先埋设的温度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根据标高,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其分为三次浇筑,一次初平,二次浇筑,三次压光收面,三次压光收面。
3.4严控原材料质量
要对施工期间的温度进行控制,对出料、入模的温度进行严密的监控,并将其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区间,保证内外温差在25℃以内,防止出现裂缝。
本工程采取了多层、自然流动的方式,将水泥浆的温度控制在600 mm以内,这样可以使水泥的水泥水化热降到最低。为保证两层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保证两层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应在第一道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振捣时要将混凝土振捣深入到底层混凝土5 cm左右,保证混凝土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不会产生冷接缝。
3.5 混凝土泌水处理和表面处理
在进行地基垫层时,要根据设计要求,在筏形周围布置集水井,使灌注后的泌水进入集井,减少因泌水和浮浆引起的表层开裂,保证筏形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施工前应将浮泥清理干净,刮净后按照施工标高用刮刀将其刮掉,并将木搓片进行多次的揉平压实,以防止在硬化期间出现表层开裂。在对混凝土进行回填过程中,出现了未清除掉的浮灰、表层疏松过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应该掺入与混凝土相同大小的碎石;为了减小混凝土的干缩和裂缝,必须采用平台式震实机进行压实。
3.6混凝土养护
由于筏基厚度为1.8米,因此,必须强化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和充分的养护,保证其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完成后,要及时采用“保温保湿”的方法,并在混凝土的表层铺一张膜,再铺一张油毡;它可以防止温度骤降,保证混凝土的缓慢降温,使其具有较好的蠕变性能和较低的温度应力。
3.7 温度监测
通过对筏形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控,可以获得它的内部温度,以此来了解它的内部和外部的温度的变化,同时还可以检测出它的内外温差有没有超过25℃,以此来进行维修,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维修方法,防止出现温度裂纹。
3.7.1 测温方案
在该项目中,利用计算机温度测量技术实现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测量。为了实时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内外温差,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养护。将测温测点布置在具有典型意义的位置,并在筏基上垂直布置3个感温探测器(1个感温探测器),每个感温探测器都埋在距离底板200 mm、底板中部和离混凝土100 mm的地方。在水平方向上,平面温度测点的排列间隔不得超过8000毫米。
3.7.2水化热控制
为确保施工质量,有针对性地研究大体积水泥水化热导致的温度开裂问题。
首先,实施方要将当前的建设规划、安全规划上报,经相关主管机关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建设。当进行特定的工作时,要先维持高水准的建设监理。比如,在进行监控时,必须设置目标明确的次级台站制度。在二级站点进行测试工作,其中包含了对水泥道路在役许可证的抽查。
其次,有针对性地对施工期间的电源及施工模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全性分析。一旦发现问题,要与建设和使用方进行沟通,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手段,对工程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调整。
3.8 冷却系统的冷却工艺
大体积混凝土开裂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所以要注意减小温差,减小温差;避免高温或低温引起的裂纹。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可在混凝土内埋设冷水管,待混凝土凝固后,再用冷水降温。这样,就可以避免内外温差过大,产生裂纹。
同时,在混凝土中也可以设置测温点,利用传感器实时了解混凝土中的温度状况,实现对混凝土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冷水管道进行实时的流量调控;实现对温度的有效控制。当内外温差均低于25℃时,循环冷却水流向外侧。将入水口设于混凝土中央,并在混凝土内布置多个冷却管,各层交错布置,从而实现对冷水流速的调节;冷却混凝土结构,避免开裂。
4.总结
在工程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开裂问题也成为了工程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计划,从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后维护入手,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测量,并对其进行温度测量,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维修;在此基础上,对大其浇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孟小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温度控制的研究[J].四川建材,2022(3):17~18.
[2]李欣军.房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1(4):114~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