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王卿

济南市章丘区城乡水务局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耕地资源被利用,致使土地生态和土壤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灌溉和降雨,土壤功能以及表面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土地生态退化以及生产力快速下降,从而逐渐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合理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进程,不仅能减缓土地的退化速度,保护和改善土地质量,保持土地的生产力,还能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措施

正文


1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土地流失面积相对较大,不同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也有着较大不同。比较轻微的水土流失,会出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问题,也可能对当地岩土、地形结构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出现土壤侵蚀问题。部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经过雨水等天气作用下,将大量泥沙冲刷进入到附近湖泊以及河流之中,导致逐步增加泥沙量,影响水质并且也对附近居民正常用水造成较大影响,部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甚至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洪涝等问题,不仅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会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人身安全。水土流失是指水和土壤因各种原因而流失的现象,其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流失,使土壤变得贫瘠。这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粮食安全。水土流失还会导致土壤侵蚀,使田地变得不平整,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和成本。水土流失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会导致水体中的泥沙增加,使水质恶化。这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威胁,破坏了生态平衡。水土流失会导致水源的污染和减少,降低了人们的饮用水质量。受污染的水源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2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2.1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

2.1.1划定水土保持重点管控区域

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域范围,调整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范围,落实差别化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制定陡坡地划分导则,以县为单位划定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并公告,依法严格管控。定期开展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监测评价。

2.1.2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力度

重点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重要水源地和河流源头、湖库周边、水蚀风蚀交错区实施重点预防保护,采取封育保护、禁牧、治理修复、面源污染防控等措施,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2.2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2.2.1健全监管服务制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服务体系,制定济南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明确分区域、分行业差异化管理措施,实施精准监管服务。建立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抽查制度,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10%。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不断提高审批服务质量和效能。

2.2.2加强协同监管

健全监管信息共享、违法线索互联、案件通报移送等工作机制,对造成人为水土流失、损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园林和绿化等多部门联合监管、联动执法。健全与生产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协同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和指导。推动各级人大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

2.2.3强化精准监管

开展常态化、多频次覆盖全省的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完善遥感解译判别、核查认定和问题销号标准,全面监控、及时发现、精准判别人为水土流失情况,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加强对水土流失风险的监测评估,根据风险程度,分别采取免打扰、预警示、严监控措施。

2.2.4完善信用监管

全面实施水土保持信用评价,以生产建设单位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评审、监测、监理、设计、施工、验收报告编制等参建单位为重点,将相关单位及其人员未按照规定开展工作或在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问题、编造篡改数据等行为的,依法纳入信用记录,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共享运用,依法依规对水土保持违法失信主体实施失信惩戒。

2.3科学治理水土流失

2.3.1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为重点,以流域水系为单元编制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各地要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建立部门统筹协调机制,采取封禁治理、造林种草、沟道整治、梯田坝地建设、矿山迹地恢复、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推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奖代补建管模式,加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试点,打造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治理样板。各地要完善治理成果管护制度,严格标准规范,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2.3.2推动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

制定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坡耕地集中分布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蓄排引灌、田间生产道路、地埂利用等配套措施,提高耕地蓄水保土能力。将低山丘陵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对坝上地区坡耕地,统筹推进免耕、留茬、等高耕作、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2.4加强水土保持能力建设

2.4.1提升水土保持监测支撑能力

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局,持续开展监测站点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健全运行管理机制,保障监测经费,提升监测能力。定期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认定工作,保证监测数据质量。推进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开展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水土流失损害赔偿鉴定评估。按年度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定量掌握各级行政区及重点水系、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动态变化及防治成效,加强监测成果分析评价和应用,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2.4.2推进智慧水土保持建设

整合优化现有水土保持监管、治理、监测等数据库,共享相关行业数据资源,建设省级水土保持大数据库,构建水土保持数字化场景,推进水土流失状况预报预警、人为水土流失风险预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智能管理模型应用,建设全省智慧水土保持信息平台。市县根据需求推进本地智慧水土保持信息平台建设。

2.4.3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

组织科研单位开展水土流失规律及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区域监测评价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水土保持学科、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站建设。依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公司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结束语

就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环保发展、可持续性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可以发挥出较强的作用与价值,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保证,也可以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得到一定推进。

参考文献

[1] 姚文艺,焦鹏.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空间均衡性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3,37(1):1-7.

[2] 莫日根苏都.内蒙古乌审旗西部地区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研究[J].珠江水运,2023(1):64-66.

[3] 王定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作用及防治措施[J].中华建设,2023(1):90-9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