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周游

南阳理工学院

摘要

新时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渠首地文化与旅游资源概况及优势,对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透视和把脉,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高起点定位、制定旅游产业融合规划、加强营销研究、强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渠首地 文化旅游

正文


为了贯彻落实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渠首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进绿色发展战略,本文旨在研究分析渠首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优势、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措施。从宏观层面提出理论指导,贯彻落实新思想。对落实河南“旅游立省”战略,南阳“旅游立市”战略有巨大推动作用,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渠首水源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助力渠首水源地实现乡村振兴。

一、渠首地文化与旅游资源概况及优势

(一)综合区位优越

地理区位——处于三省交界之处、地理区位独特优越 ;交通区位 ——直接 3000万客源市场,辐射3亿机会市场 ;经济区位——四大经济圈环绕 。渠首地位于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的中间位置,是三大经济圈的生态核心;旅游区位——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圈承东启西的重要支点。

(二)旅游资源特点显著互补性强

淅川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渠首、小三峡、荆紫关、香严寺、淅川县城为中心的五个资源集聚区,各区旅游资源差 异化特点显著,互补性强,为组团式开发和环形游线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

1、水文化资源特色区  

主要位于九重镇和香花镇。资源支撑点包括陶岔渠首、丹江口水库、香花辣椒城、宋岗码头、太子山林场等,形成水文化体验资源密集区。该区域是规划区的核心区域。未来的旅游发展以水文化为核心,完善硬件配套,通过文化显化和景观再造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水文化产品形式,培育全国性品牌。

2、湿地生态资源特色区

主要位于马蹬镇、老城镇、盛湾镇、大石桥乡和滔河乡。资源支撑点有小三峡、丹江湿地保护区、四峰山森林、丹江大观苑、姑山、欧阳修读书处等。该区域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森林资源特色突出,可依托丹江湿地保护区的水域风情、四峰山的森林资源、秀美的峡谷风光和两河交汇处的人文积淀,打造生态型和文化型旅游综合体验项目,将先天的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品和品牌。

3、移民风情特色区

主要位于荆紫关镇。资源支撑点包括明清古街、平浪宫、山陕会馆、三省广场、三省界石、法海寺、猴山风景区等。该区域位于三省交界处,是鄂陕豫地域文化交融的历史窗口,具有较高开发潜力,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楚、佛文化资源特色区

主要位于仓房镇。资源支撑点包括香严寺、坐禅谷、下寺楚墓群、上寺森林、生态水岸、生态农业等。该区域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山水资源优势明显,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未来可突出其佛教文化,以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为依托,整合资源,以构建大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境区为主导,结合森林生态观光和生态农业休闲,科学规划,整体开发。

 (三)核心旅游资源分析

举世闻名中线渠首是一个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亚洲天池丹江湖水质优良、气候适宜,适合发展旅游、养生及度假;佛教名刹香严寺是中原四大名刹,可依托其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打造豫鄂陕交界地区的佛教文化基地;历史名镇荆紫关位于豫鄂陕交界地区,以明清古街享誉全国,可打造明清特色风情古镇;山水画廊小三峡有与长江三峡媲美的旖旎风光,可开发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二、渠首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难点问题

(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水源地保护对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使渠首地经济发展受到相当的制约;生态建设与生活保障也存在着矛盾。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此外,政府安置关停的污染企业中的工人再就业任务艰巨。

2、高额成本与有限补偿的矛盾

淅川为了保持水质,需要限制部分产业发展,投入资金和物资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等。作为供水区,淅川需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保护成本,而优良的水质效益则与京津等受水区共同享有。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成本与效益的不对称。

(二)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存在的不足

淅川既有打造品牌的高品质资源,也有带动人气的特色资源,但目前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但市场化、产品化程度低,没有转化为有效的旅游生产力。

二是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明显,但旅游产品存在一定同质性,区域旅游竞争力较弱。三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大部分缺乏区域垄断性,且开发利用率低,未能形成统一形象。四是单体资源品位较高,但受到水源地保护的刚性限制,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营销方式单一

过去淅川县对于自身的产业以及旅游景点未能及时进行有效宣传,宣传方式单一且不够有创意。其中一些村镇的宣传仅仅依靠传统的书报传播,传播力度有限,传播区域有限。很多其中的景点未能利用网络进行话题热度的营销,未能形成大规模的“病毒式营销”。有关资源结合文化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大,未能举办丰富且具有内涵的节日庆典活动去吸引关注及人群。

(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淅川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旅游产品、服务配套设施、交通支持等方面还有不足,且旅游品牌尚未确立,未能发挥其核心地位。

此外,资源与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三、渠首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对策

(一)高起点定位

    立足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大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致力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走出一条水源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依托淅川大美山水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融入“大爱报国、忠诚奉献”的淅川精神,坚持保护生态这个根本。建设以水文化为特色,以湖泊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全国水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人工型湖泊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打造“美在丹江,爱在淅川”品牌形象为统领,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整合独特资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淅川建设成为南阳市旅游发展新引擎、河南省旅游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全域式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制定旅游产业融合规划

1、水利依托旅游做活

整活水利资源,建设水利风景区。依托丹江口水库特有的水利资源优势,把开发水利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开发科普、趣味、探险、寻根以及观光休闲等水利旅游产品,结合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和丹江湖水库做足水文章,努力打造品牌。与水文化、水景观和围边环境相结合,着力打造独具源头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争取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县主要河流、湖泊和大型水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特色鲜明、管理科学的水利风景区网络。

2、文化联姻旅游做大

重点延伸并做强特色产业链条,形成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渠首水利工程科教园、荆紫关镇历史民俗街区、楚文化活态博物馆、商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文化旅游产业园。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五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南水北调世界水利工程文化展示高地和水利文化集聚区、荆紫关民俗文化集聚区丹阳岛楚文化集聚区、商圣文化集聚区、以香严寺、坐禅谷为依托的佛教文化聚集区。

3、农业围绕旅游提升 

农业集聚区,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福森金银花、荆紫关湖桑、渠首有机蔬菜、森植物园等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福森、金戈利、盛坤、丹圣源和金通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软籽石榴、金银花、茶叶和湖 桑深加工。完善提升毛堂金戈利茶叶基地、金河竹博园和药圣苑等精品示范园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多元休闲业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围绕花卉主题、湖桑主题、柑橘主题、茶 主题、浪漫主题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带动全县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4、城镇结合旅游做靓 

拓展城市休闲空间,打造适游宜居的人文县城。统筹打造 1-2 条文化旅游街区;着重对驻马山景区、范蠡公园、鹳河景观带等重要节点片区进行环境优化整 治,串联形成一条宜游宜赏宜玩的生态景观廊道;加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功能,加快旅游街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交通等建设,努力建成生态宜居滨水山城;面向游客和本地居民,建设县城休闲空间体系。

 

提升景区综合品质,扩大品牌影响淅川目前建成了丹江大观苑、香严寺两家4A级景区,开发了南水北调渠首、坐禅谷、八仙洞、荆紫关等特色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谋划实施了汤山公园、丹江小三峡、中润生态康养小镇等重点项目,丰富了旅游服务产品。积极争取国债、亚行项目支持,谋划申报宋岗旅游港、渠首丹江湖等省级重点项目。发展乡村旅游,突出休闲度假发展定位,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创成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2个,建成民宿示范点16家、农家乐700多家。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的生态文化旅游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三)加强营销研究

     一是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以及专项推介会等形式,树立淅川旅游整体形象。

二是通过借助北京对口协作和南水北调5+13旅游联盟平台,在央视、北京卫视等主流媒体和北京主要旅行社强势推介,拓展北京客源市场。

近年来,淅川县突出南水北调主题,积极参加省市媒体、网站央视宣传,在周边城市圈展开各类宣传推介活动。与北京朝阳区、许昌等南水北调沿线城市对接,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户外广告、旅行社进行重点宣传,在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高铁地铁站投放宣传广告,打响“诗画淅川,渠首丹江”品牌。

三是坚持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的思路,加强旅游营销研究。充分借助赛事、节庆、文化、民俗等形式,策划举办系列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宣传推介活动。近年来,淅川持续实施“旅游+节庆”“旅游+体育”工程宣传活动,先后举办了体彩·环中原自行车公开赛(南阳·淅川站)、淅川丹江湖国际公开水域游泳挑战赛、淅川国际半程马拉松等赛事,并借助央视等主流媒体进行报道推介。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淅川智慧旅游体系。全面打造以大旅游、大数据、大服务、大管理构建智慧旅游的发展体系和平台。以智慧旅游为引领,实现淅川旅游信息化和服务质量的全面升级。借助新媒体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以淅川旅游网、旅游微信、微博为龙头,以丹江大观苑、香严寺、坐禅谷、八仙洞等景区为支撑,构建淅川智慧旅游宣传平台,全面展示淅川旅游形象。近年来淅川县与抖音快手合作开展新媒体宣传,推出抖音视频 8.3万多个,网络点击量达10.33亿余人次,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全省文旅创作大会的分会场有效提高淅川旅游和城市知名度。

(四)强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淅川县健全交通体系,打造环丹江湖公路建成内邓高速至渠首连接线、沪陕高速丹水出口至县城快速通道,开通城乡旅游公交专线,外联通、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改善公园游园,高标准建成汤山公园、楚都公园、体育公园、崇德公园等一批公园游园,配套停车场、游客咨询中心、公厕等服务设施,极大提升了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景区景点,2016年以来,对丹江湖旅游区公共服务设施和3A级以上景区,对照5A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所有乡村旅游点配套完善旅游标识、健全智慧服务体系,建成了丹江大观苑四钻级智慧景区,基本实现全县涉旅场所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智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 第四次旅游革命[J].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2018, 33(2): 11-14.

[2] 苗洁. 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J].《开放导报》,20206.

 

科研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省域副中心城市视域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60)。

通讯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长江路80号南阳理工学院教工三村,周游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