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后浇带关键施工技术刍议
摘要
关键词
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正文
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避免产生施工沉降、收缩等问题,可以利用后浇带分割的方式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连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一过程中后浇带施工是重点内容。
1、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
建筑施工中的后浇带是指在主要结构构件浇筑完成后,再次对其进行加固和修复的一种技术措施。通过后浇带技术,可以增加主要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整体承载能力。对于存在裂缝、损伤和腐蚀等问题的结构构件,后浇带能够修复和加固,延长其使用寿命。后浇带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通过在主要构件周围浇筑一层或多层混凝土,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强度更高的结构系统,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提升了抵御地震力的能力。后浇带可以通过增加承载面积来分散荷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要构件的受力压力,降低构件的应力集中现象。此外,后浇带还能够吸收和分散振动能量,起到减震的效果。在主要构件周围浇筑后浇带,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变形和裂缝的发生和扩展。后浇带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约束,防止主要构件由于荷载和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变形和裂缝。通过后浇带技术,可以在结构形成之后,在适当的位置留出空间或管槽,以便后续的管道和设备安装。这样可以避免在主要构件上进行切割或穿越,减少了对主要结构的影响和破坏。
2、建筑施工中后浇带关键施工技术
选择适合后浇带施工的浇筑材料是关键的一步。常见的浇筑材料包括水泥砂浆、聚合物修补剂以及其他特殊的结构加固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浇筑材料来满足强度、耐久性和可塑性等要求。模板的安装和调整对于后浇带施工至关重要。确保模板牢固、尺寸准确、面状态良好,能够有效防止浇筑材料漏露或变形等问题。后浇带的钢筋布置应符合设计规范和要求。要注意钢筋的设置位置、间距、直径和覆盖层等设计要求,以确保钢筋的力学性能和粘结性能。在连接点处,要采取合适的接头方式和连接件,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和强度。后浇带的浇筑工艺和养护措施需要严格控制。在浇筑过程中,要注意浇筑速度、浇筑温度、振捣时间和振捣方式等因素。在养护期间,要进行适当的湿养和温养,以确保浇筑材料的早期强度和稳定性发展。对于后浇带施工,质量监测与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进行实时监测和检验浇筑材料的强度、密实度和变形情况。并进行成品的检验,以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存在交叉节点或与其他施工部位相交之处,要进行合理的施工顺序和安排。应与其他工序协调配合,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统一。
3、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3.1施工前准备与方案制定
在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包括地下管线的位置、地貌状况、土壤类型等。通过勘察,可以了解现场的情况,为后续施工准备做出准确的规划。对已有的建筑结构进行检查,如主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等。根据检查结果,评估已有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为后续施工及加固措施选择提供依据。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核,核对设计方案并与设计单位沟通,确保施工图纸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如果发现问题或疑虑,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并解决。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确定所需的施工材料,并与供应商进行联系。采购合格的材料,并进行验收,确保材料的质量和规格符合要求。根据施工计划和工期要求,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安排。考虑到各个施工工序之间的关联性和依赖性,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每个工序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根据项目特点和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工艺。考虑到施工效率、质量控制和安全性,确定最佳的施工工艺,包括施工顺序、施工方式、设备使用等。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和环保方案,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明确各个工序的安全要求和预防措施,如安全防护设施、施工现场管理、作业人员培训等。
3.2施工操作规范和技术交底
在建筑施工中,施工操作规范和技术交底是确保施工过程按照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的重要环节。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并按照规定的构造要求和工艺要求进行施工。关注施工顺序、尺寸控制和连接方法等细节,确保施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正确使用施工设备、遵守高空作业和电气安全等。同时,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按照施工计划和工序要求,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和施工顺序。明确各个施工工序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控制好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协调性,避免工序交叉和衔接问题。检查和保养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施工人员应按照使用手册和规范要求操作和维护设备,合理使用工具,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事故和质量问题。按照施工图纸和质量标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关注施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测量与调整、钢筋布置和混凝土浇筑等细节,确保施工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3.3施工质量监测与检测
施工质量监测与检测是建筑施工中保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施工过程和成品进行实时监测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纠正。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如噪音、灰尘、振动等。通过设立监测点位,实时监测环境指标,确保施工不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根据施工计划和工序要求,对各个施工工序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浇注速度、摊铺均匀性等,钢筋布置过程中的位置偏差、间距等。通过监测数据,评估施工质量的合格性。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监测,确认其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如水泥强度、沙子粒度、钢筋质量等。通过抽样取样和实验室测试,评估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对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强度进行检测。通过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X射线、振动测试等,评估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等。对建筑物外观和内部表面的缺陷进行检测。通过目视检查、光学仪器、探伤器等工具,检测建筑物表面的开裂、脱落、渗漏等问题,确保建筑物的外观和防水性能。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检测,确保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比如给排水系统的试压、通风系统的风速测试、电气设备的检测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后浇带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施工中需要针对其中的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提高技术运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明确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要点以及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方案,增强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的规范性,为今后建筑项目施工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我国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向着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佳宇,牛永尧.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石材,2022(10):18-20+42.
[2] 吴玉华.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陶瓷,2021(11):95-96.
[3] 董利峰,司小龙,李荣.浅析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1(10):121-122.
[4]陈晨.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16):159-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