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姜海洋

重庆亚太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摘要

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频发,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地质灾害的特点及主要成因,然后张和分析地质灾害的防护治理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地质灾害;生态;治理措施

正文


引言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具有不同的成因和特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进而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地质灾害

(一)特点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等特点。首先,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是指其发生往往是突然且无法预测的,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在瞬间发生,人们没有反应的时间,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震惊和困扰。其次,地质灾害的破坏性是指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例如,地震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滑坡和泥石流可以摧毁农田和村庄,地面塌陷会导致地表沉降。这些破坏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最后,地质灾害的不可避免性是指其发生是自然界的必然结果,人类无法完全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息息相关,而这些因素是人类无法掌控的。尽管人类可以通过预防和监测等手段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害,但无法完全消除地质灾害的风险。为了应对地质灾害,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预防和应急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和法规制定,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二)主要成因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自然灾害。首先,地质地貌包括地壳构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例如,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常常导致地震灾害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不稳定性也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次,气候因素包括降水、温度、湿度等自然气候条件。降水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气候因素之一,大量的降水会导致地表水增加、土壤湿润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泥石碟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温度的变化也会引发冻融作用,导致岩石和土壤的破裂和崩解,从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后,人类活动包括城市建设、采矿、水利工程等,这类开采活动改变了地表原有的地质地貌和地形,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土壤侵蚀、地质灾害的发生。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容易导致河道淤积和冲刷,增加了滑坡和塌陷的风险。

二、地质灾害的防护治理措施

(一)做好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

地质环境的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演化和影响进行系统、全面和及时的监测和预测,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首先,可以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大量的地质数据和信息,从而揭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护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和预兆,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规模和影响范围,为人们采取应对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地震监测可以通过测量地壳的运动和地震波的传播情况,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很多手机和电视都会有地震预警,会在地震到来前的60s播放,为人们的安全撤离提供机会。此外,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规划和措施。例如,对于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可以根据监测数据确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及时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和演变趋势,为应急救援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导。例如,在发生地震后,可以通过地震监测数据确定灾区的震中位置、震级和烈度,以指导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和调度,最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优化地质灾害治理方法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治理措施。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网络预警体系,通过监测地质变化、气象数据和地下水位等信息,可以及时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的损失。同时,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潜在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隐患。其次,需要提升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机制,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避灾撤离方案,进而提高灾害应对和处置的效率。同时,加强对灾害易发区的监管和管理,严格控制违法建设和土地利用行为,减少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损失。此外,伴随科技社会的进步,应当积极运用先进的治理技术。例如,在山区和陡坡地带,可以采用抢险加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修复;在地震易发区,可以采取地震监测和预测技术,提前预警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还可以利用地下排水和地下隔离技术,减少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三)强化宣传,提升群众的防灾能力

在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中,宣传部门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结合当地年度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目标为中心,整合各方力量,全面宣传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宣传部门应该以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新闻报道、宣传片、展览等,向公众普及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其次,宣传部门应该努力提高广大群众识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通过组织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授地质灾害防护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实践演练,帮助群众掌握正确避震、逃生和自救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地震、滑坡等灾害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理。通过这样的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伤亡和损失。此外,宣传部门还应该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向公众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宣传部门还可以组织各类宣传活动,如主题演讲、社区讨论会等,增加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通过这样的宣传工作,可以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如此,在灾害来临时,群众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救,最大降低灾害带来的破坏。

三、结束语

地质灾害的防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地质环境监测、优化灾害治理方法、强化公众宣传等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朝宇. 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分析[J]. 建材与装饰,2023,19(17):124-126.

[2]张学红,王强,顾婧媛.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探究[J]. 中国金属通报,2022(4):183-18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