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技术管理探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李玉萍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建设工程事务中心 048000

摘要

新形势下,虽然我国建筑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工程质量也显著提高,然而,工程质量不达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质量监督不到位。因此,建筑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现行的有关规定,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质量问题,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正文


1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

1.1建筑工程设计不合理

建筑工程设计是建筑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一旦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不合理,就很容易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目前,部分建筑工程设计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设计质量管理制度,或已有制度却落实不到位,也没有帮助设计人员增强质量意识,改善设计工作质量,加强对设计图纸的质量审查等,导致设计方案与施工图纸中存在质量问题,进而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另外,部分设计人员没有做好现场勘察工作,导致结构设计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质量。

1.2建筑工程施工不过关

建筑质量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密切相关。建筑工程施工涉及技术交底、材料采购、设备使用等环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导致施工人员对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要求、施工方法、施工安全等内容不了解;(2)一些建筑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采购施工材料,导致一些劣质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3)个别建筑企业没有根据施工要求及相关程序来使用设备,或者将查验不合格的设备投入使用,从而严重影响施工效果。

1.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严格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严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2)建筑企业的检验制度不严密,质量控制不严格;(3)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4)施工现场检测仪器设备管理不善而失准;(5)建筑企业没有严格进行原材料的进料检验。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概述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技术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确保建筑工程按照合同要求和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技术管理的关键点:

技术规范和标准:技术管理需要明确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建筑设计规范、土建施工技术规范、材料质量标准等。同时,还需要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确保工程符合要求。

设计管理:技术管理涉及对建筑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它包括对设计方案的审核、评审和验证,确保设计符合建筑工程的功能需求、结构安全性、施工可行性以及相关规范要求。

施工管理:技术管理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这包括对施工图纸的合规性审查、施工工艺和方法的审核、材料质量的检验和验收等。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关键节点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解决问题并防止质量风险。

质量控制:技术管理需要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检验测试方案、组织质量检测和试验,以确保建筑工程各项质量指标符合要求。同时,还需要进行质量记录和文档管理,以便后续的质量评估和验收。

技术培训和管理:技术管理需要建立和实施技术培训计划,提高工程监督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此外,还需要建立技术管理体系,确保技术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包括岗位职责划分、信息沟通和协调等方面。

技术资料管理:技术管理需要对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进行管理,包括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工程记录等。这些资料是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和溯源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规范的存档和管理。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技术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避免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的发生。通过科学的技术管理,可以提升工程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规避对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延误,一些施工方会选择忽视施工质量,当然这个问题的责任并不属于建设单位,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划分工期过程中并没有对各项因素进行考虑,规划更科学的施工工期。其次,施工单位的工期因素非常多,在进行规划期间,除了要对整体施工量进行考虑以外,还要考虑到建设单位的施工速度和质量标准,为了更好确保其施工质量,需要给予施工单位充足的施工时间。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影响下,因为建筑单位的体制,技术方面不成熟等各项因素。

3.1监督机制不完善

健全监督体系和施工组织体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效果,是提高建筑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条件。然而,部分建筑企业往往只是简单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监督机制,而忽略了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效果大打折扣;个别建筑企业监督意识薄弱,没有建立既可行又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导致建筑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2监督职责不明确

监督职责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目前,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制度已在我国大范围运行,但个别建筑企业没有认真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责,监督主体权利与责任不明确;(2)一些质量监督岗位由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兼任,导致责任推诿问题时有发生。

3.3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涉及的部门众多,工作难度较高,工作量也较大。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对监督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督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然而,在质量监督工作中,部分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甚至不熟悉质量监督工作的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益。

3.4不合格施工和材料使用

部分施工企业可能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质量的倾向,采用不合格的施工方法和材料。这可能导致建筑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

3.5监理不到位

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期间的监督职责未能得到充分履行,可能由于监理人员素质不高或监理机构管理不严格,导致监理工作的效果不理想,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监督部门、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业主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监督和工程进度的沟通不足。这可能导致问题的延误和不能及时解决。质量验收过程中,一些质量问题可能未被严格把关,导致工程最终交付时存在质量隐患和缺陷。

4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策略

4.1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来不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保证工程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确保各项建设工作流程符合相关规定,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首先,质量监督部门需要加大外部监管力度,如果发现质量问题要第一时间提出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使其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在此期间,除了要创新监督管理方法以外,还要把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归纳到调查目标并进行全覆盖监管工作。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建设单位的意识,从开展对应培训等方法当中,可以使建设单位领导人员了解到质量的重要性。

4.2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建筑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确保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想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筑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对监督人员职业操守的培训,培养监督人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2)在质量监督工作中,监督人员需要经常与施工方进行沟通,解决相关矛盾。因此,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建筑企业需要加大监督人员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对监督人员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工作绩效挂钩,以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

4.3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可以方便地收集和存储监督数据,包括工程进度、施工过程、质量指标等信息。监督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类数据,有利于全面掌握工程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监督过程的实时跟踪和记录,监督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相关方可以通过系统查看监督进展情况,实现多方面的信息共享和沟通。通过信息化系统,监督人员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提供风险评估指标和预警机制,辅助监督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应对潜在风险。信息化系统可以支持质量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报告提交、数据核对和审批流程等。同时,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整改通知和跟踪整改过程,提高质量问题的整改效率和效果。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监督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不同监督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共享数据和经验,提高监督工作的整体效能。然而,建设信息化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投入、数据安全和信息共享的难题等。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保护数据安全的措施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等因素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监督效率、加强质量管理和推动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督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监管工作,并持续改进和创新监督管理方式,以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4.4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要想确保建筑工程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风险,建筑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定监督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不断规范监督人员的行为;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监督人员的身上,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提升其监督质效。为了进一步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先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施工单位在开展监督期间物理可依,有据可循。①科学合理地对建设质量监督程序进行规定,不可随意运用检查方法,而是要通过科学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实际建设的地方安置对应的摄像头,运用日常监督为主的管理模式。②对监管工作的角色进行改变,在现阶段监督管理工作过程中,尽可能将自身服务价值和监督机制结合在一起,将自身工作具有的预见性提高,使监督工作具有公平公正和可信度。③更深层次的对质量监督机制进行革新,开展全过程质量监督工作,为了更深层次的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进行了解,在开展质量监督期间,可以对建设期间用到的各类原始数据进行检测。尤其要收集各类单据,尽量确保检查的内容,可以真实的将施工质量情况反映出来。

4.5建立健全质量信用体系

诚信是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运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根本。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并与市场联动,使质量监督水平高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监督效果。在为各建设主体做好服务的同时,相关部门要严厉查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完善的调查、处理、曝光体系,并建立公开曝光平台。对于有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除了需要加强信用建设外,还需要从市场监管的角度,将质量不良记录与其资质年检挂钩,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

建立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施工企业的信用评价、项目质量的信用评价等。这些指标可以包括企业的工程质量记录、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的合作情况、参与的纠纷和诉讼情况等。通过对企业和项目的信用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其质量管理水平和良好信用状况。

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库:建立集中、可查询的质量信用信息库,将各方参与的项目质量、企业信用等相关信息纳入其中。该信息库可以由监督部门负责维护和更新,并向公众提供查询服务。这样可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取性,帮助业主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和项目的质量信用情况。

激励机制和惩戒措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惩戒措施,对质量信用好的企业予以奖励和优惠政策,如资质审批的便利化、项目的优先选择等;对存在质量问题和信用不良的企业进行惩戒,如暂停资质、降级处理等。这样能够激励企业重视质量信用,促使其自觉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和告知机制: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公示和告知机制,对企业和项目的质量信用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和告知。这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公告栏、APP等方式进行,让公众以及业主等相关方及时了解和监督企业和项目的质量信用情况。

加强监督和审核:加强对质量信用体系的监督和审核,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投诉处理机制,对涉及违法、欺诈、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6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影响下,人们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提出更高标准,为了更好达到项目建设要求和标准,不断对其施工质量监管体系进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质量监督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处理对策,从健全制度体系、提高监督管理技术质量等各个方面着手,掌握各个施工环节中的质量细节问题,这样可以进一步确保项目施工整体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绩效考核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工程质量监督绩效,建筑企业需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层级理论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作,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德兵.试论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要点及发展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6):2663.

[2]陈阳.试论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要点及发展方向[J].建材与装饰,2017,501(44):9-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