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公园中生态修复技术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探索
正文
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公园内受到破坏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维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的过程。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是以科技手段为基础,改善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减轻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体公园生态修复的意义
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是保障公园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韧性和稳定性,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实现对于山体公园中生态环境的良好管理和维护,也能够提高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和体验。
(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是一项旨在恢复和改善公园内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品质的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植树造林、种植草地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增加公园内的绿地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同时可以有效的保持水土流失,遏制土壤侵蚀等现象的发生,保护自然环境[1]。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及污染,促进公园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同时,这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创建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使山体公园内的自然生境得到恢复和保护,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通过修复,公园内的自然生境得以恢复和保护,建立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有助于促进生态平衡,还能够完善公园的景观,提高公园的吸引力和生态功能。对山体公园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是维持城市生态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修复可以恢复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提高生物多样性,使公园内的自然环境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有助于维护公园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其对不良影响的抵御能力。通过生态修复,公园环境也会变得更加健康、富有活力。
二、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探索
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合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使山体公园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和增强的一系列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将已经因为过度开发、采石、乱挖乱填等行为导致的山体环境破坏或破碎地面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下介绍几种黄茆山片区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示范工程边坡覆绿技术方案。
(一)喷播覆盖技术
喷播覆盖技术适用于小于70°的缓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岩石绿化技术。其原理是在坡面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连续空隙的硬化体,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一个稳定的基质。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水泥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石表面,其中的水泥起到粘结作用,形成的硬化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冲刷,填充空隙内种植植物,同时作为生长的空间。
喷播覆盖技术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岩石坡面,包括砾岩、砂岩、片岩、花岗岩、大理岩等,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恶劣环境,如岩堆、软岩、碎袭岩、散体岩、极酸性土以及混凝土结构边坡等。这种技术能够为地质环境保护和国土绿化工程提供可靠支持,是一项重要的绿化技术突破。
喷播覆盖技术是在山体公园修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实现山体公园的快速有效修复,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
(二)飘台技术
飘台技术特别适用于石场陡峭的石壁,其关键是通过预制混凝土插板构建一个可存放土壤的空间,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预制混凝土插板:预制混凝土插板的宽度一般为40-50cm,基架由两条直径为20-25mm的螺钢扎成,其中螺钢的一边要预留20-25cm外露,以便作为插架使用。
2.壁面搭设施工脚手架:由于石壁垂直或接近垂直,并且缺乏附着稳定的土壤层,需要搭设施工脚手架,以保证安全施工。
3.建立板槽:在石壁上每隔3m左右建立一排板槽。首先在壁面上以45度角打钻一排孔,深度约20-25cm,将预制混凝土插板插入孔中,并加注混凝土。然后在槽内放置优质生长基质,并选用合适的攀援藤本植物(如爬山虎)或草本植物(如香根草)及灌木(如大红花)等,营造出一个绿色的环境。
通过这种方法,在没有土壤基础的石壁上,可以营造出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空间,同时也能美化环境、改善生态。虽然这种方法施工难度较大,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场合仍是一种很有效的绿化手段。
(三)燕巢技术
燕巢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山体公园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悬索网固定根系来保护地面土壤结构,防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山体公园造成破坏。在实施燕巢技术之前,需要对山体公园进行优化设计和灾害评估,了解具体的地质特征和安全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修复方案[4]。首先利用深层钻孔设备,在土壤下钻孔,然后将专用网状护筒插入到孔中。接着,将塑料材料组装成基础结构,形成燕巢框架,并用螺丝将基础结构固定在地面上。然后,在燕巢框架上安装大规模的悬索网,并将带有嫁接苗的小植物通过固定器固定在悬索网上。最后,在悬索网上铺设草木纤维稳定毯,并在上面撒上草籽,加速植被生长,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燕巢技术是一种相对成熟、先进的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技术,能够较好地促进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结构的恢复。在实施燕巢技术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成本、施工难度等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做到科学规划、精确施工。
(四)格构技术
山体公园生态修复的格构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生态修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在地表建造一系列的格子状互相联系的梁柱结构,将山体分割成若干小块,然后将这些小块填充土壤、植被等物质,使其逐渐形成各自独立、相互协调的小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对整个山体的生态修复。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轻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1、建设网格
将整个山体分成若干小块,并在每个小块之间进行建网格。
2. 挖掘沟槽
根据山坡的具体情况,在网格中挖掘出合适的沟槽,以便于水土流失等问题的解决;
3、填充土壤
在挖掘好的沟槽中填充适量的土壤,使其可以供植物生长;
4、种植植被
在沟槽中适量种植一些具有保持土壤、吸附水分、吸附CO2等功能的植物,以加强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格构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之一,尤其对于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山体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其发挥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为了实现山体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山体公园中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可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有注重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宜居、美好。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技术,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明奕. 基于生态修复下的武汉沌口奥山国际运动旅游山体公园设计[D].内蒙古农业大学,2022.
[2] 李爱倩,何宁.城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与景观营建技术初探[J].南方农业,2020,14(11):164-166.
[3] 尚红,龙雨彤,李炎朔,王美惠.济南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方法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19,48(02):22-24+27.
[4] 尹沛卓,李端杰. 破损山体中植被修复的技术与应用——以“建大花园山体公园”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2017:570-575.
高丽霞,刘水,陈阳春,陈晓春,徐健康.广州南沙采石场植被生态修复工程土建技术应用及评价[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01:60-62.
作者简介:曲圣歆(1986-),女,湖南长沙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风景观林绿化设计十余年,高级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