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管理在铁路工务专业维修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
关键词
作业管理;铁路;工务维修管理
正文
近年来,铁路运量的增加对铁路线路养护维修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严峻考验。作为负责铁路线路养护维修的运营管理单位,线路维修成本的不断增加给国家铁路企业的节支创效带来了巨大压力。降低成本消耗,加快解决成本管理、现场作业控制等突出问题,使线路维修作业模式更精细化、集约化成为当务之急。
一、作业管理概述
作业管理是以“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与核心,比传统的以“产品”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及核心,在层次上大幅深化,可视为企业管理上一个重大的变革及突破。作业管理的目标,是要充分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动态明细化信息,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作业链”来不断改进及优化企业的“价值链”,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和其问题
传统成本管理方式根据成本支出的构成划分及核算成本,包括工资、折旧、直接生产费,以及间接费。当前使用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作业流程的精细化和维修设计水平有待提高;②成本计算准确性有待提高,养修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③检查职能落实不到位。
三、作业管理在工务线路维修中的应用
1、应用总体思路。在明确改革目标及业务需求后,利用作业管理来降本增效,并经“业财融合”促进对线路维修成本的高效管控。①以成本核算为基础,聚集与分配资源,建立作业中心,确立作业与成本动因;②数据分析和显现成效是关键,从效益及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分析;③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分公司工务主管副经理、由分公司会计师协调管理,分公司会计师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及职工共同参与完成。
2、应用过程。依据产品消耗作业和作业消耗的作业成本原则,对线路维修成本进行归集。
①界定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作业中心的确立需充分结合铁路工务生产的现场经验,确保将相同性质或类别的作业划分到同一作业中心。目前主要实行检修分开模式,根据工务日常生产特点和“检修”分开工务维修模式,工务维修作业分为5个作业中心,即线路检查、道岔维修、线路维修、季节性重点、临时性重点作业中心。
②识别资源,归集资源数据。资源包括企业所涉及价值载体,包含物料、能源、设备、资金、人工等。在对成本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后,确定维修作业所涉及资源,并将其分为:人员工资、福利费、折旧、工资附加费、生产用水、生产用电、直接材料等支出。
资源动因是资源消耗方式与原因,是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的基本依据。因此,在确定不同资源相应资源动因后,对由人员数量驱动的非增值业务,结合集约制改革,采取人员集约方式控制成本。
③确定作业动因,计算产出成本。在计算资源动因率后,基于资源动因量在各作业中归集相应间接资源成本,并将其分配给相应作业。在明确作业动因后,一项重要任务是计算作业成本动因素率。作业动因分配率是指成本动因引起的成本费用数量,经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总量计算得出。
在计算各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后,可基于作业动因量来计算成本动因分配率,基于成本动因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分摊至线路的正线和专线,提高成本计算精细化水平。通过将作业成本下各作业总成本与传统成本法计算的总成本比较,实施作业管理后,实现了成本管理的降本增效,集约化维修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原因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检查工区职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在实施作业管理后,检查工区实现了作业流程化,从而减少了维修工区工作量,降低了核算总成本,实现了成本管理的降本增效,集约化维修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四、应用成效
将作业管理应用于线路设备的检查维修,实现了对线路维修成本的有效控制,使作业流程更精细化和专业化。作业管理能促进铁路工务维修作业各环节达到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班组辅助人员、优化资源配置等目标。经应用作业管理所取得的成效在可量化经济效益上体现为降低维修成本,提高设备质量;在不可量化管理效果体现在优化生产组织,实现业财融合。
1、经济效益方面
①维修成本持续降低。经减少非增值作业和优化作业流程,实现集约化管理,“做大做强”线路检查工区结构改革,认真贯彻落实节支降耗要求,经增加线路检查工区人员,全面开展检查工作,为有效的线路设备整修节省工作量和各种成本。
②作业流程实现精细化。作业管理的应用有效地优化了工务线路维修中繁琐的作业流程,通过确认作业与作业中心的划分,根据作业类型、耗材或工时对维修作业进行归类,并区分增值和非增值作业,通过减少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利用率,优化维修作业流程,达到优化作业链、合理配置资源的效果。
③为成本预算提供决策支持。将作业管理应用于成本核算为管理层实施预算决策提供了思路。在预算编制时,可根据下一年预计工作量编制各种资源消耗预算,特别是在间接生产额预算上。比如,对于道岔维修,支出规模来自相应的作业项目,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历史支出规模编制预算,合理确定生产成本消耗能实现零预算额编制,克服增量预算与全面定额预算的各种弊端,减少不合理费用,实现精细化成本控制。
2、管理效应方面
①提升生产效率。作业管理的实施使工作流程清晰,权责意识明确,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经集约化维修制度改革后,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保证了行车安全。
②优化组织架构。将作业管理应用于工务维修具体作业中,提高了成本数据准确性,为提高生产组织效率提供了支持,实现了对各种作业集约化管理,维修工区人员配置更加灵活,压缩了非增值作业,减少了非生产人员,实现了集中修、专业修和状态修,这有利于病害整治,减少重复作业,提高利用效率和设备整治质量。同时,通过作业重新归集及分配,将各种维修作业进行融合贯通,车间不仅要负责组织生产,还要负责安全管理。
③提升设备质量。为确保列车运行舒适性,保证线路设备质量稳定,大力开展专业修、集中修。依托道岔维修及钢轨打磨专班,对管内道岔进行专业修,延长其使用寿命;依托维修工区线路组,大力开展管内病害集中区、T值优先公里、TQI(设备质量指数)超标路段的集中修,延长设备修理周期,减少重复作业,线路和道岔设备均得到提升。
五、建议
运用作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构建作业中心,分析作业动因,计算作业资源需求量,区分增值与非增值作业,实现作业成本的综合核算,使成本核算更切合生产实际,优化单位生产组织,为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效途径。另外,作业管理在工务段的有效应用,为其它站段乃至全路提供了借鉴思路。
1、在推广应用范围上,不同站段的线路维修作业流程具有较高相似度,且应用流程贴合,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2、作业管理能在其它工务段开展的类似维修服务业务中推广,也能应用于部门和整个公司中作业类型多、作业流程复杂的业务。
3、作业管理能扩展到追求作业流程清晰、成本核算精细和严格的成本控制单位或业务中去。所以持续优化线路维修作业管理体系,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为线路其它同类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总之,随着铁路建设规模的扩大,铁路路基、轨道等工务设施设计、施工、维修标准越来越高。工务设备是铁路基础设施主要设备之一,要保证铁路运营安全,需对工务维修实施有效管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摸索铁路工务运营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工务维修管理,及时、全面的发现问题,科学、正确的解决问题,以保证铁路运营安全及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洪涛.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其新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