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驻村工作,探究深层次振兴建设问题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并肩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凸显,乡村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宜居建设、综合振兴成为了新的时代命题。乡村振兴建设中乡村设计师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是作为乡村振兴建设思考的核心。
设计师需要通过切身处地地体会当地风俗民情,扎根于农村自身历史文化,从基层出发,逐步深入剖析乡村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乡村振兴的设计者、建设人,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提升乡村的面貌与环境,还应该发掘乡村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而解决本质性问题,为其可持续发展设计规划好一系列的道路及方向。
(一) 驻村实践深入走访,深挖村镇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
1、 经济、生产、发展依旧存在问题,城区与城郊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划、建设、治理不统一。
村镇普遍情况是旧城区中心商贸、餐饮、市场等服务业发展兴旺,而城郊则是以农林养殖种植的第一产业为主导。这样的经济产业分布,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越发不平衡,呈现出城区发展强而快速,城郊发展迟缓的状态,这种状况造成规划受限、建设受阻、治理困难等问题。城区经济好、发展快、条件优,但整体的综合治理难度极大,早期为优先发展经济抛弃了许多,良好的环境、农村的特质和文化的传承等都大量丢失,以致后期整治力度偏弱,升级改造步伐迟缓,乡村振兴整体建设的决心不足。城郊依靠农业生产来发展经济,其发展的推动力不足,改造的经济资本条件不足,以致很多时候乡村振兴建设都浮于表面不在根治问题上。
2、 经过多年乡村建设,村镇的基础公共设施配套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旧未能达到满足的标准;三线、雨污的治理依然是问题突出。
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和三线雨污的治理一直是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的环节。
城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因先天条件好,本来商业服务业就比较发达,对服务配套的需要就大,配套建设必定更好。而城郊是农业生产区,公共配套设施原本就缺乏,要全面完善整个社区的基础公共设施配套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要走。
村镇的三线、雨污的治理问题依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多年来各村庄已经开始加大力度针对三线雨污进行专项治理,但治理当中都普遍存在着哪里混乱治哪里、哪里好治治哪里“脚痛医脚手痛医手”的情况,治理成效并不显著。
3、 当地历史文化虽然深根民众,但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力不足,文化的整合性差、整体性弱。
每个村镇都有着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老一辈的村民心目中根深蒂固,是他们值得自豪与荣耀的地方。在下村探访时会了解到当地的悠久历史,历史文化点丰富,可当想访寻其点时却难觅其踪影。而且历史文化的足迹有着非常散乱、零碎的问题存在,那些被列入省市历史保护名录的建筑文物也因政策的限制,无法对其做出有效保护和发挥文化展现而面临尴尬。
本土文化正慢慢地被淹没在遗失中,经历一两代人的消磨,旧日的历史光辉就会慢慢失去光芒,历史文化的传承便失去了。这样的乡村振兴失去了意义让村失去了灵魂,如果振兴不依附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结果就只会是浮于表面的“美丽乡村建设”而已。
4、 在乡村振兴构建的过程中,村民们的觉悟意识得到的很大的提升,但主观能动性不足。村镇、多部门的协调困难时有发生,项目的建设受阻,进度缓慢。
村民们的参与建设才是构建乡村振兴的民众基础,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建设才得以顺利实施,振兴的根本出发点是为社区群众创造出一个生态宜居、持续发展的乡村环境,满足村民们生活居住的需要才是最根本的建设目的。村民们参与振兴建设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而在驻村实践过程中发现村民们的参与热情度不足,主动配合度弱,觉悟意识偏低。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建的决心也是乡村振兴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同部门不同时间计划安排的项目发生建设重叠、反复建设的问题。
(二) 对深挖现象与问题背后的思考:
1、 城区与城郊应共建发展,城区以旧改整治为主,城郊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理清振兴发展需求,建设步伐一致,避免出现避重就轻选择性建设。
乡村的建设发展普遍存在发展重心偏向的问题,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大多都集中在城区,城郊的发展总是被忽视,导致发展极为缓慢。在驻村实践中发现城区因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特性,经济发展的素质条件基础好,只是早年的发展缺乏计划性和统一性,以致随意开发建设混乱导致如今的结果。所以城区振兴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以旧改整治为主,以统筹规划整理旧区、控制建设、治理三线雨污卫生等手段综合全面地整治城区。城郊多是地缘辽阔、闲置地众多,生态相对较好,而生活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相对缺乏的状况。所以,城郊应该是以生态景观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为主,建设难度少、投入少、成效快。
在振兴建设的过程中,很多统筹部门都避重就轻、选择性建设,纷纷选择城郊或城区内闲置地等容易做出效果的点来搞振兴建设,出来的是表面的成效,实际上深层次的乡村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推动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浮于表面选择性建设只能称之为“美化乡村”而非“振兴”。
2、 对只有一路之隔的城区与城郊,应以城区辐射、联动周边的区域进行共建发展,利用优势互补的策略构建出经济均衡发展,实现整体同步振兴。
村镇中部位置多集中形成了繁华的商业服务、生活区域,而周边区域即为田园农业生产地。这种自然形成的生活、生产区域有着明显功能划分,又是相互紧靠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方便着村民们的生活、工作、休息。
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这种功能互补特征关系,先是加大力度投入建设城区的公共配套设施,而城郊则先着力放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城区公共配套设施先行建设便可以速度快、成效大,让其形成公共资源服务核心区,辐射周边农业发展区域,城郊后续再逐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覆盖全村镇。城郊可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提升景观环境、打造休闲空间、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
3、 重塑文化脉络,先要将历史文化脉络和文化大小节点整体梳理出来,逐步提亮每个点文化载体节点,再将整个历史文化脉络点连接成线,慢慢地将线整合铺开成面,最终打造出历史文化片区。
乡村振兴精神层面的建设的核心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驻村实践才能真正深入挖掘出本地历史文化,才能深入理解当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入探究文化精髓的所在,尝试重新将整个历史文化脉络和文化载体节点梳理出来。首先将当地较大名气的、保存得当的历史文化点结合近期振兴建设将文化展现出来,先行发挥起文化影响力,然后带动次要的文化节点后续建设整性地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形成连续的文化脉络,再以线带动面去全面建设精神文明,最终达成振兴乡村文化层面的目的,将村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片区。
4、 积极主动改变村民们的旧有观念,提高村民参与振兴建设的热情,必须做好建设进程中协调沟通的桥梁人。
乡村振兴的初心目标是为人民构建生态宜居、自然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建设让村民的幸福感变得越来越强,借助村民们心中这份优越感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推动参与建设的原动力,将不善作出改变的这种固有思维转变为积极参与振兴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中表明,只要有成效村民们还是很希望去改变,会有更美好的愿景。
作为振兴先驱的我们,应尽力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搭接好专业技术人员与村民们的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村民参与到振兴建设当中来,协调建设各方,让建设顺利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