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综合应急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项目管理;企业综合;应急能力建设;
正文
前言:传统的应急能力管理方法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定性地描述应急能力,难以准确量化其满足需求的程度。急需转变应急能力管理方式,关键在于合理量化应急能力。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复杂形势下,面对自然灾害、事故和社会风险等的频繁发生。提高企业应急能力已成为企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数量和种类都急剧增加,工业事故的上升趋势伴随着生产事故性质、企业内外环境和安全意识的变化。在新的安全形势下,生产事故的特征趋于复杂,对事故应急响应的期望越来越高,再加上事故应急响应各方的多样性,使得事故应急响应呈现出多样性、全面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在自然环境、生产链、人员构成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的综合项目管理能力因其所在行业而异,另一方面,企业综合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的制约。总体而言,企业应急能力的综合能力建设不足往往与其可用资源有限有关。
二项目管理与企业应急能力建设
企业应急能力的综合强化具有项目的典型特征。加强企业综合项目管理能力作为旨在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分阶段工作,它提出了项目工作的典型特征。一方面,企业项目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调动所有部门的资源,以建立应急响应的协同作用,对于综合加强企业应急响应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其综合应急能力。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实践有效地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项目,借助临时的或灵活的专业组织,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和优化。一方面,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来加强企业的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企业综合项目管理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还要满足监督管理的要求,必须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另一方面,在项目管理框架内加强企业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可以组织和调动企业资源,以过程管理的形式,大大提高项目建设完成的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
三、项目管理在提高企业综合应急能力建设中的应用
1.企业应急能力包括潜在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和明确应急能力;指标包括事前应急能力、安全应急能力和事后恢复能力。层次的指标包括预测性预警机制,应急计划管理,应急培训演习,应急意识,项目管理机构,应急资金支持,应急设施设备,监测机制,灾后恢复和重建,应急报告,应急协调机制,应急资源分配。 预测性预警机制是对所有事故因素的预测和早期预警,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事故,提前做好准备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 突发事故预测的作用是收集和评估所获得的监测信息,跟踪突发事故的发展趋势,提前评估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害程度和爆发的可能性。其功能包括:检测事故的迹象预测突发事故的进展和影响程度;
2.在应急管理的处置阶段及时做好企业内人员的紧急疏散措施并对其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活动的重要保证。制定应急计划的目的是提高公司的应急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故造成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应急预案准备过程:是组建应急预案准备小组;评估事故风险和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能力;本组织制定应急计划审查和公布应急计划实施和实施应急预案。恢复重建工作是消除突发事故影响的过程,包括恢复和重建活动。其中恢复意味着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重建是设施的重建,等等,由于事故的影响而无法恢复。重建阶段包括准备,计划,实施,接受,反思和事后评估。恢复工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恢复阶段的管理水平,在此期间,需要具有卓越技能和总体愿景的恢复主管来管理工作。
3.管理层还必须组建一个团队或行动小组,以履行恢复职能,紧急信息沟通包括两个过程:信息收集和传输。收集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受突发事故影响的人。当应急项目经理从受害者那里收集信息时,他们必须仔细观察,不断提出问题,以过滤掉不必要和错误的信息。信息传递是指在应急管理人员收到应急信息后,信息被整合和处理,形成对紧急情况的全面了解,然后将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使信息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应建立突发事故信息发布、突发事故信息核查、审查和管理、突发事故信息反馈组织协调和管理制度,以及舆论收集和分析机制。要树立供需充足的管理理念,就必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应急文化。企业应急文化是引导应急人员努力实现企业应急目标的无形力量,在应急能力管理过程中起着凝聚力和领导作用。企业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应急文化,无论是正常的应急能力管理还是以应急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长期规划,都有助于提高企业应急能力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性;另一方面,当应急能力与需求不匹配时,还会主动采取措施调整应急能力,因为利益相关者认同公司的应急文化。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应急文化,需要在应急人员中实施应急能力与需求关系的重要性,将使企业应急能力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应急人员的核心。由于企业应急人员习惯于以经验为导向的应急能力管理,受路径依赖的影响,不会主动做出调整,以适应供需对应的管理方式。如果安全生产的应急人员不改变主意,如何处理供求关系只能是口号和形式。因此,要做好安全生产应急能力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转变思维方式的准备,培训企业应急人员,帮助他们转变思路,发展与供需相适应的思路。
4.企业应急能力审查,培训和演习后企业应急能力评估的反馈和制定发展计划,以解决公司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并适当调整公司的应急性能设计根据企业的应急能力需求,对企业的应急目标进行适当的检查和调整。除了建立应急人员定量评估系统外,行业还需要购买或开发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定量评估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手工处理已经不能适应,使用专业软件可以有效地处理数据。评价结果的定量分析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功能一是统计功能。数据分析系统可以识别数据的真实性,排除模糊数据,保证数据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排序功能。该系统可以对应急人员评估的量化结果指标进行分类,进行分析和过滤分析功能。该系统分析应急人员定量考核结果,并生成相关统计报告,以便快速发现应急人员工作中的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对急救人员的定量考核简明、准确、操作性强,减少了人为推理因素,避免了定性考核方式的模糊,体现了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能够对急救人员的工作热情起到激励作用。
结论:企业应急能力管理由实证管理向量化管理过渡,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应急能力量化及其管理应对,应急能力管理能力的确定转化为容忍度,应急能力量化管理绩效评估等。本文仅讨论两个主题:企业应急能力的量化及其对策 管理措施。下一步将侧重于确定企业应急能力管理的转型能力和应急能力量化管理的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J].劳动保护,2018,(4):6-10
[2]杨开忠,陆军等编著.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要览[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9.
[3]顾林生.突发公共事件日本的项目管理[N].学习时报,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