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提升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产教融合;困境;策略
正文
引言
为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紧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由于产教融合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打破困境、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产教融合是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故产教融合成为实现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改革的重要手段。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以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大结构性矛盾,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
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困境
(一)企业参与积极性差
企业相较于高职院校而言具有海量的生产经验,更了解当前的市场、行业发展现状,掌握当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有效提升高等院校的产教融合教学质量。但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地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系并不健全,大部分的业务合作仅停留在口头约定,不具备规范性及法律效应,就使得企业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落实到产教融合教学中。同时,由于利益驱动效力较差,使得校热企冷的情况频繁发生。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可给予学生的动手实操与了解职场生活的机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择业优势,因此职业院校极力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活动的落实。但是对企业而言,作为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经营管理单位,企业一味付出却无法获取高新技术,就使得企业逐渐不愿与高等院校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活动。
(二)产教目标协同度低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办学主要目标,企业以利润和价值提升为主要合作目标,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基本利益诉求不一致,导致双方在签署人才培养方案与产教融合协议时无法达成明确的合作目标。当合作目标难以达成一致时,企业的利益诉求往往被忽略,因此企业多采取松散、敷衍的合作态度,根据自身需求开展随机性合作。即使在政府的推动下双方达成合作,这种合作也是暂时的、脆弱的、不稳定的。在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下,校企双方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严重阻碍产教合作的发展。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提升策略
(一)校企合作增强
为保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职业院校需要实现与社会企业的深入合作,并突出企业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可对现有的实习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企业是职业院校开展实习锻炼活动的主要参与方,具有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为职业院校提供设备、资金等资源,具有支持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推进的义务。由此,企业需要以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实践活动中,为广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场地及设备,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有序落实。企业应当创新并提升管理及合作理念,选派专业的技术骨干深入高等院校,帮助在校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提升产教融合的教学成效。另一方面,双方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实际的产教融合教学期间,职业院校及社会企业应当积极总结合作经验,不仅为后续的深化合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院校落实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企业及职业院校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及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实习课程标准,签订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文件,明确合作流程、职责、方式等,并做好后续的管理考评作业,带动校企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企业遴选机制,缩短产教合作的社会距离
校企之间存在着难以协调的核心目标差异,这影响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开展。某些企业在合作目标难达一致、合作意愿较低的情况下,采取错误的行为方式缩短自我的心理距离感知,进而与学校开展“形式化、表面化、虚幻化”的合作,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企业遴选机制,鉴别企业的合作动机,选择合作意愿向合作行为正向转化的企业合作,进而避免企业的投机性合作行为。首先,识别企业需求。鉴别企业是出于人力资源储备或核心技术研发等正向需求,还是谋求短期劳动用工等不利需求。其次,分析企业战略。基于企业的文化理念、培训人员的配备、校企合作参与情况以及资源投入等对企业进行分析,区分企业采取何种导向战略,是“投资导向”战略、“生产导向”战略还是“需求导向”战略。
(三)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1)聘请企业方的专家,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着重根据企业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开设工程实践类课程。(2)依托学校现有的实习合作单位,细化实习合作方案,一方面加强学校对实习效果的控制和评估;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对实习内容的设计。(3)尝试“引进来”,开展校内的企业实习工作。(4)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企业共同培养具备行业知识背景、较强工程实践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
(四)加强教学保障,为思政育人夯实基础
职业院校可借助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契机,加强对宏观教育政策的解读,完善教学保障,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打造立体化育人机制。同时可以构建特色产教融合机制,完善相关管理规章。这样做,既能为课程、产业有机融合提供保障,又能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系统性,为思政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为确保产教融合视域下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学校可制订完善的教学评价大纲,保证思政教育经费支出,完善育人方案,组织思政教育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教学大纲制订。相关主体需要基于学习者表现,及时更新教学计划,明确思政育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五)建立产业实训基地
建立产业实训基地需要充分考虑到实训的实际需求,如提供现代化的设施与设备,以便学生能够使用最新的工具、技术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同时,还要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确保学生的实习过程安全可控。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训计划。计划包括学生实践的内容、时间安排和考核机制等。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讨论确定实训内容和目标,确保实训活动符合企业的实际运作和需求,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技能和经验。
结束语
通过推进校企合作,为产教融合搭建良好的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和培训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海英.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2(22):51-54.
[2]景宝华.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22(10):69-71.
[3]高洁.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产业创新研究,2022(20):187-189.
[4]刘春光,谢剑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成长困境与突破探析[J].对外经贸,2022(10):123-125.
[5]贺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多元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0):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