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推动作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陈婷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深化产教融合是我国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要求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5年以后产教融合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更是加快推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促进教育系统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相衔接。基于此,对产教融合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推动作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产教融合;心理距离;困境与对策

正文


引言

针对新工科建设的相关改革需求,应用型高校工程化培养方案的研究也成为目前的一个热点。对于如何开展工程化培养,大多高校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对于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工作也全面展开。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校企合作可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高职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帮助他们解决求职中所遇到的问题,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虚假信息。在基地的实习实训中,高职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需求标准、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基本情况和企业需求,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困境

)企业参与不足

企业相较于高等院校而言具有海量的生产经验,更了解当前的市场、行业发展现状,掌握当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有效提升高等院校的产教融合教学质量。但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地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系并不健全,大部分的业务合作仅停留在口头约定,不具备规范性及法律效应,就使得企业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落实到产教融合教学中。同时,由于利益驱动效力较差,使得校热企冷的情况频繁发生。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可给予学生的动手实操与了解职场生活的机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择业优势,因此高等院校极力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活动的落实。但是对企业而言,作为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经营管理单位,企业一味付出却无法获取高新技术,就使得企业逐渐不愿与高等院校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活动。

)产教目标协同度低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办学主要目标,企业以利润和价值提升为主要合作目标,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基本利益诉求不一致,导致双方在签署人才培养方案与产教融合协议时无法达成明确的合作目标。当合作目标难以达成一致时,企业的利益诉求往往被忽略,因此企业多采取松散、敷衍的合作态度,根据自身需求开展随机性合作。即使在政府的推动下双方达成合作,这种合作也是暂时的、脆弱的、不稳定的。在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下,校企双方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严重阻碍产教合作的发展。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提升策略

)校企合作增强

为保证高等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高等院校需要实现与社会企业的深入合作,并突出企业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高等院校与企业可对现有的实习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企业是高校开展实习锻炼活动的主要参与方,具有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为高等院校提供设备、资金等资源,具有支持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推进的义务。由此,企业需要以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到高校的产教融合实践活动中,为广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场地及设备,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有序落实。企业应当创新并提升管理及合作理念,选派专业的技术骨干深入高等院校,帮助在校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提升产教融合的教学成效。另一方面,双方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实际的产教融合教学期间,高等院校及社会企业应当积极总结合作经验,不仅为后续的深化合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院校落实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企业及高校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及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实习课程标准,签订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文件,明确合作流程、职责、方式等,并做好后续的管理考评作业,带动校企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企业遴选机制,缩短产教合作的社会距离

校企之间存在着难以协调的核心目标差异,这影响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开展。某些企业在合作目标难达一致、合作意愿较低的情况下,采取错误的行为方式缩短自我的心理距离感知,进而与学校开展“形式化、表面化、虚幻化”的合作,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企业遴选机制,鉴别企业的合作动机,选择合作意愿向合作行为正向转化的企业合作,进而避免企业的投机性合作行为。首先,识别企业需求。鉴别企业是出于人力资源储备或核心技术研发等正向需求,还是谋求短期劳动用工等不利需求。其次,分析企业战略。基于企业的文化理念、培训人员的配备、校企合作参与情况以及资源投入等对企业进行分析,区分企业采取何种导向战略,是“投资导向”战略、“生产导向”战略还是“需求导向”战略。

(三)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1)聘请企业方的专家,参与大学培养计划的修订,着重根据企业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开设工程实践类课程。(2)依托学校现有的实习合作单位,细化实习合作方案,一方面加强学院对实习效果的控制和评估;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对实习内容的设计。(3)尝试“引进来”,开展校内的企业实习工作,这是本次项目力求重点研究的一个教育实验活动。(4)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企业共同培养具备行业知识背景、较强工程实践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5)与企业共建学生创新实验室,笔者创建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已经运行两年,取得了国内多项大赛的奖项几十项,成立公司一家,研发软件产品一件,但是也因知识储备限制和资源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

(四)加强教学保障,为思政育人夯实基础

学校可借助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契机,加强对宏观教育政策的解读,完善教学保障,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打造立体化育人机制。学校可以构建特色产教融合机制,完善相关管理规章。这样做,既能为课程、产业有机融合提供保障,又能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系统性,为思政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为确保产教融合视域下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学校可制订完善的教学评价大纲,保证思政教育经费支出,完善育人方案,组织思政教育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教学大纲制订。相关主体需要基于学习者表现,及时更新教学计划,明确思政育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结束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在此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成为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对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海英.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2(22):51-54.

[2]景宝华.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22(10):69-71.

[3]高洁.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产业创新研究,2022(20):187-189.

[4]刘春光,谢剑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成长困境与突破探析[J].对外经贸,2022(10):123-125.

[5]贺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多元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0):32-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