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影响因素;质量管控
正文
引言
住宅建筑工程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是平衡工程的关键。随着居民对住宅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新型建造技术的推广,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复杂度与精细化要求显著提升。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与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推行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对策,对提升管理效能、保障工程品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围绕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展开研究,为破解管理痛点、优化管理模式提供支撑。
1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影响因素
1.1人员因素
人员是施工管理的执行主体,其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直接决定管理效果。一是管理人员能力欠缺:部分项目经理、施工员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对质量标准、安全规范、进度计划制定理解不深,现场协调能力弱;对新型技术应用不足,难以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管理精度。二是作业人员技能薄弱:一线施工人员多为劳务用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操作不规范,易导致质量缺陷;安全意识淡薄,违规作业现象频发,增加安全风险。三是责任体系不清晰:人员岗位职责划分模糊,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相互推诿;绩效考核与管理成效脱钩,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人员积极性不足,管理措施落地不到位。
1.2技术因素
技术是施工管理的支撑,技术适配性与管控能力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与效率。一是技术方案不合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编制流于形式,未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与现场施工脱节;对新型工艺缺乏专项技术交底,作业人员盲目施工,导致工艺执行偏差。二是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质量验收标准未严格落实,过程检查流于表面,未及时发现技术缺陷;对材料技术特性掌握不足,材料使用与施工工艺不匹配,影响工程性能。三是数字化技术应用滞后:BIM技术仅用于图纸建模,未深度融入施工进度模拟、碰撞检查、质量追溯;智能监测设备应用不足,难以实时掌握施工状态,技术优势未转化为管理效能。
1.3环境因素
环境是施工管理的外部变量,环境适应性直接影响施工连续性。一是自然环境影响:高温、暴雨、冬季低温等天气影响施工;未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出现极端天气时仓促应对,导致工期延误、质量受损。二是周边环境制约:住宅项目多位于城区,周边居民密集,施工噪音、扬尘污染易引发投诉,被迫停工整改;场地狭窄导致材料堆放、机械作业空间不足,工序交叉干扰严重,影响施工效率。三是政策环境变化:环保政策、安全新规调整,施工单位未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导致违规被罚,影响工程推进。
2、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优化对策
2.1人员赋能:强化能力培养与责任落地
以“提能力、明责任、强激励”为核心,提升人员管理效能。一是提升人员专业素养:开展分层培训——管理人员聚焦施工组织设计、多专业协同、新型技术应用培训,通过案例教学、现场实操提升管理能力;作业人员开展技能与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定期组织行业专家讲座,更新人员知识储备,适配技术与标准升级需求。二是明确责任与考核激励:建立四级责任体系,签订责任状,明确各岗位质量、安全、进度职责;制定“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多维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强挂钩,对管理成效突出的团队或个人给予奖励,对违规失职者严肃追责。三是培育管理文化:通过班前会、安全月活动,强化“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树立标杆项目与优秀个人,分享管理经验,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激发人员主动管理的积极性。
2.2技术升级
以“科学方案、严格执行、数字赋能”为核心,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一是优化技术方案编制与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需结合项目实际,组织多方评审,确保可行性;针对新型工艺、复杂工序,编制专项技术交底文件,通过现场演示、样板引路,确保作业人员掌握操作要点;方案执行中动态调整,结合现场反馈优化技术细节。二是严格技术标准执行与过程管控:细化质量验收标准,明确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点与检验方法;加强过程检查,隐蔽工程验收需三方到场确认,留存影像资料;对技术缺陷建立台账,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完成后复检闭环。三是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广BIM技术全流程应用——设计阶段开展碰撞检查,减少施工返工;施工阶段模拟进度计划,优化工序衔接;验收阶段建立BIM模型与实体工程的关联,实现质量追溯;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施工状态,异常情况自动预警,提升管控精度。
2.3资源统筹
以“按需配置、精细管理、成本可控”为核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一是规范材料全流程管理:制定材料采购计划,结合进度计划明确材料进场时间、数量、规格,避免积压或短缺;材料进场时严格验收,核对质量证明文件并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库;现场材料按“分区、分类、标识”原则存储,落实防护措施;推行限额领料制度,根据工程量核算材料用量,超支时分析原因并追责,减少浪费。二是优化设备配置与维护:根据工程量、施工工艺选择适配的施工机械,合理安排设备进场与退场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建立设备台账,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记录维护信息,减少故障频次;特种设备需经第三方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三是强化资金与成本管控: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协调建设单位及时支付工程款,保障材料采购、人员工资发放;明确各环节成本目标,实时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超支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竣工结算管理,规范签证变更流程,确保成本可控。
2.4环境适配
以“提前预判、科学应对、和谐共生”为核心,降低环境对施工的干扰。一是自然环境应对:施工前收集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数据,制定季节性施工方案;针对极端天气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减少天气对施工的影响。二是周边环境协调: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夜间、午休时段施工,确需夜间施工时办理相关手续并告知周边居民;采取降噪、降尘措施,减少施工对居民的影响;建立居民沟通机制,设立投诉电话,及时回应并解决居民诉求,营造良好施工环境。三是政策合规管理:安排专人跟踪环保、安全等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施工管理措施;提前办理施工许可、环保备案等手续,确保施工合规,避免因政策不符导致停工。
结束语
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效受人员、技术、流程、资源、环境多因素综合影响,需突破传统管理的粗放模式,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通过人员赋能提升执行能力,技术升级强化管控精度,流程规范提升管理效率,资源统筹优化成本与进度,环境适配减少外部干扰,可有效解决质量缺陷、安全风险、工期延误等问题。通过持续优化管理模式,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将实现从“合格工程”向“优质工程”的跨越,为居民提供更安全、舒适、高品质的住宅产品,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亮.住宅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居业,2023(10):92-94.
[2]李伟娟.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3(7):115-117.
[3]施俊.住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改进策略[J].城市开发,2025(6):5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