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的规范化实践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苏鹏

晋城合为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晋城市 048000

摘要

在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中,标准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道路设计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效率、空间品质与居民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分析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的意义,其次探讨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的规范化实践,最后就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未来,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将更加强调智慧化融合、生态可持续性与精细化治理,为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

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实践;人性化设计

正文


引言

城市道路是维系城市功能运转的血管网络,其设计的科学性与标准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交通通行效率、公共安全保障和城市综合品质。对于市政道路工程而言,沥青混凝土的运用可以确保路面平整度,在增强行车舒适性的基础上保障抗滑效果。然而若要充分发挥材料优势,便需要做好质量管理,一方面要确保材料质量;另一方面则要做好现场人员管理、科学管控技术以及设备的运用,以此从根本上减少路面病害,在控制后续养护维修成本的基础上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由此可见,围绕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控制方法标准化展开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的意义

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标准化设计通过统一车道宽度、交叉口布局、信号灯配时等参数,可减少因设计差异导致的交通冲突(如车辆交会混乱),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同时,基于标准化设计还能实现交通标志标线的统一配置,引导车辆有序通行,降低因标识不清或混乱而导致的拥堵风险,而标准化设计可通过明确交通规则,如车道划分、限速标志,降低驾驶员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操作失误,且可统一交叉口设计以减少视野盲区,提升行人通行安全性。最后,标准化设计还能够推动道路构件标准化生产,如对出入排水、管路、路灯、交通标志等进行统一生产调度,这不仅可降低材料成本、缩短工期,而且模块化生产方式也能基于统一标准便于后续维护管理,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2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的规范化实践

2.1技术创新与传统规范的融合应用

规范化实践需在坚守标准基础上推进技术创新。在旧路改造中,推广"既有道路非开挖形式的路基加固"工艺,充分利用老路基资源,提高承载力的同时减少环境扰动。深圳湾大桥等工程通过新型桥梁结构研发,实现了承载能力与景观效果的协同提升。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标准化设计提供支撑,借助GIS技术分析交通流量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CAD技术进行精准建模,提前预判设计风险。绍兴柯桥区采用沥青混合料甲供模式,明确原生材料标准并严格筛选生产企业,从源头控制工程质量。

2.2人性化慢行系统设计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的重要内容。无锡市创新非机动车道设计,根据宽度条件对非机动车道进行车道划分:"2.5米至3.5米的非机动车道,划分左、直/右两条车道;3.5米及以上的非机动车道,划分左、直、右三条车道"。这一设计使非机动车通行效率整体提升60%以上。此外,在高浪路等路段,通过不同颜色区分自行车道与电动车道,实现非机动车道的快慢分离。《公园城市步道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则针对步道功能性、舒适性与景观融合度提出系统要求,推动"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落地实施。

2.3细化道路空间的标准化分配规则

在路网配置框架下,相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道路空间的标准化分配规则,通过刚性约束和弹性调整相结合方式平衡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及公共交通的权益。具体来说,首先,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相关单位需明确各功能分区的最小宽度标准,如主干路人行道宽度≥3 m、非机动车道宽度≥2.5 m,且需通过物理隔离避免不同交通流的相互干扰。其次,相关单位需针对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在主干路和次干路设置公共专用道,其宽度应≥3.5 m,并通过彩色铺装、智能监控设备强化专用权,同时要求公交站点与交叉口的距离控制在50 m以内以减少乘客步行时间。最后,还需要为应急车辆和慢行系统预留弹性空间,其中在快速路和主干路两侧需设置宽度≥1.5 m的应急通道,并通过可变车道标志实现平时与应急状态的动态切换,在支路网络中则通过加密路网密度的设计方式为步行和骑行提供连续安全的通行环境,基于此空间分配,可保证交通安全运行。

2.4路面结构与材料创新

路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注重结构优化与材料创新。扬州市在江阳中路养护工程中创新应用灌入式复合路面技术,采用"铣刨预留+回铺灌浆"精细化施工方案,形成"刚柔并济"的复合路面结构,施工后仅需数小时即可放行交通。

2.5可量化的设计标准

在完成功能需求清单之后,相关单位需要将复合功能转化为可量化的设计标准,并通过标准化规则实现不同功能的有机融合。其中,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需建立起基础功能区加弹性功能区的分层模型,基础功能区(如车行道、人行道)需满足刚性规范,而弹性功能区则可根据需求灵活配置公共服务或生态设施;紧接着,需要制定功能兼容性矩阵,明确哪些功能可共存、哪些功能需隔离,通过色彩标识、材质变化等视觉语言强化功能分区;针对复合功能的特殊需求,还需补充专项设计细则,如设定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人行道需设置连续盲道,且盲道与卸货区域距离≥1.5 m以避免冲突,其标准需以图文并茂形式纳入设计规范,并配套开发标准化的设计模板库供设计人员直接调用,减少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功能缺失。

2.6道路空间与设施整合

道路空间整合是标准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宁波市鄞州区《城市道路建设控制性指引》围绕"以人为本、绿色优先、经济合理"理念,针对城市道路慢行空间、车行空间等17个要素点制定建设标准。周宿渡路通过"多杆合一"设计,将路灯、交通设施、治安监控设施合杆设置,杆件数量减少约40%,有效净化道路空间。宁波市还编制《城市家具设置和管理导则》,对六大类、40多个小类城市家具提出分区分类设置要求,解决"各自为政、设置散乱、色彩混乱"等问题。

3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智能化与智慧化融合: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道路设计将与智能交通系统、车路协同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道路设施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2)生态与可持续性提升:绿色材料、海绵城市技术、低碳工艺等将在道路标准中得到更广泛应用,推动城市道路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3)精细化与人性化深化:设计标准将更加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通过精细化设计提升道路空间的包容性与人文关怀。(4)地域文化与景观融合: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标准将更注重道路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塑造具有识别性与归属感的城市街道空间。

结语

城市道路标准化设计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多层次标准体系、贯彻人性化设计理念、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实施全要素整合管理,能够有效实现城市道路的功能完善、安全舒适、生态节能与景观优美。未来,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城市道路设计应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智慧赋能与共建共享,为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坚实基础,使城市道路真正成为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宋化顺,杨艳菊.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思路及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4(11):195-197.

[2]艾鑫.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2(1):92-93.

[3]董宗岭,王勇.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2(1):93-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