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地区路基防冻胀技术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极寒地区;路基冻胀;防冻技术;材料选择;施工方法
正文
第一章极寒地区路基冻胀问题概述
1.1冻胀现象的成因与危害
在寒冷地区的路基冻胀问题主要由于多种物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土壤中水分移动是造成冻胀的最主要原因,当地下土壤温度下降到结冰温度时,没有冻结区域的水分会在温度差和土壤吸力作用下向冻结区域流动,逐渐形成冰层结构并使得土壤体积增大。这种现象与土壤孔隙形态、透水能力以及地下水深度都有很大关系,细颗粒土壤因为毛细管作用,水分移动速度比粗颗粒土壤快约3到5倍。土壤反复冻结融化会使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每次冻融交替都会让土壤颗粒重新分布,导致孔隙增多,使得土壤更容易发生冻胀问题。经过长期冻融交替后,黏性土壤的透水性可能不断增强,这会大大降低其抵抗冻胀的能力。
土壤本身特性变化是冻胀形成的基础条件。当土壤冻结时,含有的水分比例、盐类成分以及矿物组成都会影响冰晶的生长方式。含有盐分的土壤因为盐分会降低结冰温度,会产生不同寻常的冻胀现象,比如含有硫酸盐的土壤其冻胀量可以达到普通土壤的1倍以上。另外,频繁的冻融过程会破坏土壤颗粒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强度下降,有些黏土经过多次冻融后,抗剪强度可能会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这种力学性能下降又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冻胀问题更加严重。
1.2极寒地区路基工程的特殊性
在非常寒冷的地区修建道路基础工程之所以特殊,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情况会对整个工程设计产生系统性的影响。这类地区的冬季温度极低且持续时间长,地面冻结深度通常超过1.5米,有些地方甚至能达到3米以上。这样深的冻结现象会造成土壤里的水分发生移动,从而引发体积膨胀的变形问题。地下水位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如果在冻结前水位太高,水分就会通过细小空隙向上移动,为冻胀提供足够的水分条件。这种特殊的水分和温度共同作用的情况,导致道路基础更容易发生冻胀变形的问题。
在选择建筑材料方面,寒冷环境对土壤的抗冻能力有很高要求。普通土壤在反复冻结融化时强度会下降,如果土壤里细小颗粒的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出现冻胀问题。因此施工时必须使用经过特别处理的改良土壤或者不容易冻结的材料,例如采用含泥量不超过5%的碎石层作为基础材料和砂砾等。还要特别注意材料使用时间长了之后的性能变化,因为多次冻融会使土壤结构受损,物理性质逐渐变差。
第二章路基防冻胀技术原理与设计
2.1防冻胀技术的基本原理
寒冷地区的道路建设中,路基冻胀现象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土壤里的水在结冰时会移动并形成冰晶,使体积变大。针对这个现象,常见的防护方法可以分成三个方向:控制水源、隔离温度和改进材料,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干扰冻结的自然过程。
控制水源是最基础的方法,关键在于减少土壤里的液态水含量。工程中常采用排水沟和渗透层等结构,让地表水和地下水及时排出,防止外部水分渗入冻结区域。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后,形成冰晶的数量就会减少,这样冻胀的破坏力也会减弱。这种方法直接针对冻胀产生的物质基础,具有阻断作用。
隔离温度的主要措施是在路基里铺设隔热材料。比如使用泡沫塑料板这种导热性差的物质,能够减缓冷空气向路基深处传递的速度。这样做虽然不能完全阻止冻结,但可以让冻结过程变得平缓,避免突然的温度变化导致土壤剧烈膨胀。这种分层冻结的模式,使得路基变形更加均匀,有助于维持道路结构的稳定性。
这些防护方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减少可冻结水的总量,次是改变冻结时的环境条件。在具体施工时,需要计算路基的"安全厚度",也就是能够防止冻胀的最小填土高度。这个数值与当地冰冻深度、地下水位和土壤性质密切相关。比如在湿地路段,由于地下水位较高,需要的防护层厚度会大于干燥路段,通常需要增加砂石层或加厚保温材料来应对更大的冻胀风险。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结合地形特点和材料特性,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才能达到理想防护效果。
2.2关键设计参数与计算
在寒冷区域道路基础的防冻胀设计中,合理确定主要设计参数是保证路基稳定的关键步骤。包括冻结深度、地下水状况和填土高度等参数的准确计算,直接影响防冻措施效果和建设成本。这项工作需要重点遵循"适应环境"的设计原则,全面考察当地气候特点、地质环境和水文信息,才能做到技术适用和成本控制的最佳平衡。
冻结深度作为设计时的基础指标,表示从地面到最大冻结层的垂直距离,这个数值决定路基发生冻胀的可能性大小。通常采用气象观测记录或简化公式进行估算,比如结合当地低温数据和土壤导热特性计算。实际工程中需要参考区域标准冻结值,同时调整地形特征、植被情况和土壤种类带来的影响。正确获得冻结深度数据,对保温材料厚度确定和土层替换范围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章防冻胀材料选择与优化
3.1传统材料与新型替代方案
在寒冷地区修建道路基础时,选用的材料会直接关系到路基是否结实和能使用多久。过去常用的砂石材料因为排水效果好且不容易冻胀而被大量使用,现在出现了通过改变材料配比或者增加新技术来提升防冻效果的方法。
小石子作为常用材料,能让水快速流过且不容易吸收水分,这样就能避免路基里面积水太多。施工时要求石子里的泥土含量不超过5%,这样排水效果才会好。这些石子需要压到非常紧密的状态(达到95%以上),这样路基才会更稳固。不过有些寒冷地区很难找到这种石子,开采和运输需要花更多钱,导致不能随便使用。
中等粗细的沙子也是常用的材料,它的颗粒大小介于细沙和粗沙之间,既能适当排水又能抗冻胀。使用时沙子里的水分要保持在8%到12%,如果太湿就容易结冰冻坏路基。比起小石子,沙子的压紧程度稍微低些(达到90%-93%)就能用,而且很多地方都有沙子资源,特别适合缺少石料的地区作为替代选择。
3.2保温材料的应用与效果
聚苯乙烯板在寒冷地区道路基础防冻胀工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原理主要依靠较低的热传导能力(约为0.034瓦每米每摄氏度)形成隔热层。当温度降低时,这种材料可以有效减缓冻结面向下移动的速度,使冻结深度减少30%到50%,进而控制冻胀现象的产生。其隔热特性来源于材料内部封闭的小孔构造,这种构造能够阻止空气流动并破坏土体中水的移动路径,减少形成冰晶所需的水分补充。
在施工方法层面,分层次组合构造能够同时满足保温和排水的需要。常见的道路连接段采用"0.8米碎石层+保温板材+0.2米碎石层"的夹层设计,底部碎石层作为阻止地下水上升的屏障,孔隙比例应当保持在28%至32%之间,这样可以在排水能力和承重性能之间取得平衡。板材安装时需要保证拼接位置相互错开并使用专业密封材料处理连接处,这样可以避免热量流失问题。表面0.2米厚的碎石保护层既可以分散车辆压力,又能防止阳光直射导致材料性能退化。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斜坡位置的延伸铺设,保温材料应该比道路基础宽度多出1.2到1.5倍的冻结深度范围,这样可以消除侧面冻胀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4.1排水系统施工流程
在寒冷地区路基抗冻工程建设中,排水设施的施工具有重要地位。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设置合理的地下排水结构(如渗水暗渠、导流明沟)与地面排水设备配合使用,将路基内部的含水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以此减少土壤冻结膨胀现象。整个施工过程主要包含沟槽挖掘、填料回填和排水结构安装三个部分,每个环节都需要按照标准步骤操作。
进行土方开挖时,首先要依据当地冻土层厚度和地下水流向确定施工尺寸。渗水暗渠的基底必须比最大冻结深度再向下延伸30-50厘米才能发挥排水效果。挖掘形成的边坡角度应保持在1:1到1:1.5范围内,避免出现土体滑移问题。施工过程中要及时修建临时排水通道,将作业区域积水导出,防止水分回渗影响地基稳定性。导流明沟的纵向倾斜度应保证在0.5%以上,确保自然排水顺畅。
填料回填环节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分层压实和过滤结构设置。暗渠底部需要先铺筑10-15厘米的中型砂砾垫层,压实密度要超过93%标准。之后依照设计要求填入碎石或卵石等透水材料,颗粒尺寸控制在2-4厘米之间,含土量不得超过3%。每次填筑厚度不超过30厘米,采用小型压实机械分层碾压,不同填料层之间需用合成纤维布隔离,防止细颗粒物质流失。
4.2关键节点质量控制
在寒冷地区道路基础防冻工程中,关键部位的质量管理对保证防冻措施持久有效具有决定性作用。材料性能核查、压实程度检验以及保温结构封闭性检测构成了质量控制系统的基础要素。各工序间存在密切关联,某个环节的问题可能导致防冻能力减弱,甚至造成道路基础冻胀损坏。
材料性能核查是首要的质量管理步骤。用于替换的砂砾或粗砂等不容易冻胀的材料,必须仔细检查泥土含量和颗粒分布情况。一般需要直径超过0.1毫米的颗粒比例达到90%以上,同时粒径小于0.075毫米的泥土成分不超过5%,这样能有效阻止地下水分上升。所有工程材料在入场时都应进行随机取样检测,确保各项参数符合施工方案要求,从初始阶段防止不达标材料的使用。
压实程度检验直接影响基础结构的紧密程度和稳固性。填土作业需要分层次实施,每次铺筑松土厚度控制在30厘米以内,使用大型压实设备进行碾压操作。检测工作多采用砂土置换法或环形取土法,距离路面顶部0.8米深度范围内的压实度应达到96%以上,更深区域的压实度标准则为94%。足够的压实程度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空隙,降低水分聚集和冻胀发生的概率。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寒冷地区路基防冻技术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困难。保温材料使用时间过久容易损坏的问题比较,常用的泡沫塑料板在反复冻融和阳光照射下,隔热性能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差。根据相关研究报告,使用五年后材料性能会下降15%到20%,导致保温效果减弱。现在使用的排水系统容易被冰块堵塞,冬天排水能力会减少三分之一左右,不能完全阻止水分向结冰区域渗透。替换填充材料的方法受到当地资源限制,有些地方运送好材料的费用占到工程总成本的1/4以上,经济上存在困难。
多种技术组合应用也值得重视。把防水隔离层、空气流动保温层和智能融雪装置组合成标准模块,可以适应不同结冰深度的需求。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让温度、水分等多因素分析变得可行,以后还能用虚拟建模技术改进防冻设计。这些发展不仅需要实验室持续研究,更要材料、物联网和工程领域的合作。随着寒冷地区建设工程越来越多,防冻技术肯定会朝着更有效、更省钱、更环保的方向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建勋、毛雪松、刘飞飞、等.单向冻结条件下非饱和土水分迁移规律研究[J].冰川冻土,2023,45(3):1080-1091.
[2]舒佳军、邓正定、黄晶柱、等.冻融循环作用下危岩体滑移破坏数值优化分析[J].工程科学与技术,2023,55(2):59-69.
[3]申明德、周志伟、马巍.冻土长期强度的衰减特征及屈服准则[J].冰川冻土,2022,44(2):437-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