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构成特征及成本控制的针对性方法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胡安莉

四川朋诚建设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其工程造价构成与传统建筑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系统分析了绿色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构成特征,主要体现在增量成本与长期效益并存、技术及认证成本突出、材料设备选型成本敏感性增强以及运营维护成本权重前移四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成本控制方法:建立基于绿色目标的限额设计体系、推行全周期成本效益分析、构建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及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动态监控。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构成特征;成本控制;增量成本;限额设计

正文


引言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建築成為建築業轉型升級核心方向。但與傳統建築相比,綠色建築在各階段要求更高,造價構成更複雜,成本控制面臨新挑戰。實踐中,若只關注初始建造成本、忽視長期價值,難以科學評估其真實經濟性,甚至阻礙推廣。因此,理解綠色建築造價構成特徵、探索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對提升投資效益、促進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一、绿色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构成特征

(一)增量成本与长期效益的并存性

绿色建筑项目初始阶段增量成本高于传统建筑,其与技术集成深度相关,如超低能耗围护结构体系构建需兼顾多方面,突破传统技术路径,致前期成本控制难。但增量投入可通过全生命周期实现效益转化,如高效能源系统可降低能耗、形成效益回流,不过效益转化有滞后性与不确定性[1]。因此,项目策划阶段需建立动态成本效益模型,结合多种因素优化,把控好短期与长期效益、增量成本投入的动态平衡,这对造价管理技术性要求更高。

(二)技术成本与认证成本的特殊性

由于技术耦合性,绿色建筑相较传统建筑在技术成本核算方面呈现更多复杂度。以“光伏系统与建筑立面一体化”、“地源热泵与土壤热响应特性匹配”等为例,在考量各单项技术成本之时还需要考虑其协同效应以及成本分摊比例,甚至部分情形下需额外核算针对特定应用场景所加设条件带来的组件(如具备通风、散热功能的光伏组件)选型成本。此外认证成本已超出基础费用范畴,包括专项检测、模拟分析等隐性成本,并且在不同认证体系下,其构成也会发生变化。

(三)材料设备选型的成本敏感性增强

绿色建筑材料设备的成本敏感性具体包括对建筑性能、环境影响、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因素综合权衡后的决定结果。比如再生骨料混凝土虽然有较高的初始采购价格,但是其后期维护成本的降低幅度足以弥补这一差异。如果施工中不能控制好掺量,则会造成混凝土整体力学性能下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加固成本费用的大幅提高。绿色建筑设备如高效节能电梯、智能新风系统等,成本不仅含购置与安装费,还涉及运行能耗、维护保养成本,设备兼容性与可扩展性也影响后期改造费用,如智能控制系统选型要考虑与建筑能源管理平台对接能力,选型不当会增加改造费用。

(四)运营维护成本的权重显著前移

运营维护成本在传统建筑的造价管理中往往是在项目后期才考虑,而绿色建筑因其对建筑性能,能源效率,环境质量等要求的长期性,将项目全寿命周期范围内的运营维护成本的权重会在项目策划与设计的前期阶段前移[2]。例如,在建筑设计阶段确定围护结构保温层的厚度时,需要从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使用年限等因素综合确定,如果只关注建设初期的投入费用而选择较薄的保温层做法,那么后续较长时期的运营能耗成本会大幅增加,采用相对较高的节能措施可能造成短期较高的一次性费用,但从整个运营周期分析,总体成本未必提升。通过能耗模拟软件模拟计算不同方案在全生命周期下的总运行维护费用也可以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绿色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的针对性方法

(一)建立基于绿色目标的限额设计体系

基于绿色目标的限额设计体系要突破传统“先设计后算账”模式,在项目初期就将绿色性能指标与造价限额深度绑定。如方案设计阶段,明确建筑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核心绿色目标,并转化为造价控制节点,建立“性能-成本”关联模型,避免造价突破限额。同时,该体系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在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用BIM技术对建筑构件绿色性能与成本可视化模拟,若成本超限额,可优化技术方案使成本回落,而非削减绿色技术投入。这种贯穿设计全过程的体系,要求设计人员有绿色建筑专业知识,造价人员理解技术原理,对跨专业协同能力要求极高。

(二)推行贯穿项目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

贯穿项目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要求在各阶段结合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相应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测算成本和效益,并不是各个阶段的静态测算。在策划阶段根据项目所在地气候和政策,结合不同绿色技术组合下的成本投入及长期收益对比分析,可对项目的效益平衡点进行预判。在施工阶段应对绿色技术应用情况(再生骨料混凝土实际用量差异及施工工艺调整等)引起的成本偏差进行实时跟踪,评估对后期运营的效益连锁反应。而在运营阶段则更侧重于定期采集建筑能耗以及维护成本相关数据并与策划、设计阶段预测建立效益模型的成果作对比,进而找出偏差原因(设备性能衰减程度、用户用能习惯改变因素影响等),为后续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工作提供经验储备,这一过程对各环节中分析模型的精准度与适应度要求较高。

(三)构建绿色建材与设备的供应链管理

在采购源头阶段就要打破局限,建立起建材、设备绿色认证审核制度。筛选符合相关环保指标且产能稳定的供应商。利用集中采购等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低采购价格,在供应链中创建协同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及时调整施工计划避免窝工成本。与此同时应考虑构建风险防控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物资价格波动、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可通过签订价格浮动协议、建立备选供应商库等多种手段规避这些可能产生成本增加的因素,达到精细化控制成本的目的。这一全链条的、对各个环节都有要求的管理流程是需要专业知识与协同管理技术的,这也在无形之中对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能力要求。

(四)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成本动态监控

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成本的动态监控。将BIM和物联网有机结合,在建筑的绿色建筑构件安装物联网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实时采集施工现场各项与成本有关的数据,并自动反馈至BIM模型相应模块,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造价管理人员面前,从而掌握项目成本的实时变化,当某一具体细项的成本超出预算,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此外还应运用大数据分析以往项目中积累的大量绿色成本相关数据信息,从而有效预判后续项目成本预测出现偏差情况,为项目成本管理提供策略调整依据。该模式下需要同时应用多种不同的新技术且需充分融合,不但要完成单一技术自身功能的应用,还要确保各阶段不同技术间的数据接口相统一及系统间的高度兼容,对全过程成本管理的数字化技术使用提出了较高要求[3]

结束语

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说绿色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的构成不一样,成本控制不能用传统的、目光仅聚焦建造短期成本的方法,而是要树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的理念,把造价管控关口前移,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直至运营乃至报废回收的全过程。具体实施上则需要基于绿色目标开展针对性限额设计,通过实施全周期成本效益分析对技术和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统一,并采用高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化动态监控等实现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军.绿色建筑项目中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开发,2025,(10):93-95.

[2]崔凯,崔风营.关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分析[J].绿色中国,2025,(06):172-174.

[3]周婉贞.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分析[J].中华民居,2024,17(07):39-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