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精度控制技术优化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柳俊民,佘佩,于志强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摘要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施工过程中的精度控制问题,如构件生产误差、吊装偏差、安装累积误差等,严重制约了其质量、效率与安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其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和可出图性等核心优势,为装配式建筑的精度控制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深入分析了传统装配式施工精度控制中存在的痛点与瓶颈,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集“设计-生产-物流-吊装-验收”于一体的全过程、多维度BIM精度控制优化框架。该框架重点探讨了基于BIM的深化设计优化、基于物联网的生产与物流监控、基于数字孪生的现场吊装模拟与实时纠偏,以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数字化质量验收等关键技术路径。


关键词

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精度;误差控制

正文


1.引言

BIM技术作为一种包含丰富几何与非几何信息的数字化表达方式,为破解装配式建筑精度控制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它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数字模型中集成建筑、结构、机电等全专业信息,实现从设计到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当前,尽管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已有初步应用,但在施工精度控制方面,其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多数应用仍停留在三维可视化、碰撞检查等基础层面,未能形成贯穿全过程的、闭环的精度控制体系。因此,本文旨在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基于BIM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精度控制技术的优化研究。通过构建一个系统化的优化框架,并深入剖析各阶段的关键技术,以期为实现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精度控制现状与瓶颈

2.1精度控制的关键环节与误差来源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精度控制贯穿设计、生产、运输、吊装全过程,误差来源具有多源性、累积性和传递性特点。设计阶段主要存在图纸不精确、各专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导致预制构件预留预埋位置冲突。生产阶段的模具加工与磨损、混凝土收缩徐变、钢筋与预埋件定位不准等问题构成构件尺寸偏差的主要来源。物流阶段因运输颠簸、堆放不当易引发构件变形损坏。现场吊装阶段受测量放线误差、吊装设备精度、人员操作水平和临时支撑稳定性等多重因素影响。尤为关键的是,各环节的微小误差会在安装过程中不断累积放大,最终可能导致整体结构出现显著偏差,严重影响建筑质量与安全。

2.2传统精度控制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精度控制方法存在系统性缺陷。信息传递方面,设计、工厂与施工现场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依赖二维图纸导致信息误解和丢失。控制时序滞后,精度检查多为事后检验,发现问题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后果,返工代价巨大。技术手段单一,主要依靠全站仪、水准仪等工具进行抽样检测,难以实现构件全数、全方位检测。决策过程过度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科学、量化的数据支持,导致纠偏措施缺乏一致性和最优性。这些局限性充分表明,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装配式建筑的精度要求,亟需建立信息集成、过程可控的新型精度控制技术体系。

3.基于BIM的全过程精度控制关键技术优化路径

3.1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作为精度控制的源头,其目标是实现“零冲突、零碰撞”的理想状态。通过建立包含建筑、结构、机电、内装的一体化BIM模型,对预制构件的几何形状、钢筋排布、预埋件、吊点、支撑点位等进行精细化建模,为后续环节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利用BIM技术的碰撞检测功能,能够自动发现并解决构件之间、构件与预埋管线之间的空间冲突,从源头上杜绝因设计错误导致的现场安装问题。虚拟预拼装技术则将单个构件的BIM模型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预安装”,模拟整个装配过程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序列,不仅能够验证构件的匹配度和安装顺序的合理性,还可以预先计算出每个构件的理论安装位置和空间姿态,为后续的自动化放线和智能吊装提供精确的数据基础。这一阶段是“预测-预防”闭环的关键实施环节,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可能发生的现场问题提前在虚拟环境中解决。

3.2生产与物流阶段

本阶段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出厂构件的精度质量,并全程监控其在运输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数字化加工技术将深化设计后的BIM模型直接导出为数控机床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如DXF),驱动模具加工和钢筋弯箍设备,实现从设计数据到生产指令的无缝对接,彻底消除人工读图、放样带来的误差。为每个预制构件赋予唯一的“身份证”(RFID芯片或二维码),将构件的生产信息(包括几何尺寸、混凝土强度、生产日期等)、运输要求、吊装计划等全属性关联至BIM模型,构建起构件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档案。现场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标识,即可实时调阅该构件的全部信息,确保“对的构件”用在“对的位置”。在物流监控方面,通过在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和惯性测量单元,在关键构件上安装倾角传感器,实现对运输路径、车速变化、急刹车频率以及构件实时姿态的全程监控,一旦监测数据超出预设阈值立即发出警报,有效防止运输不当导致的构件变形或损坏。

3.3吊装与安装阶段

作为精度控制的执行核心,本阶段致力于实现构件的“精准就位”。通过将BIM模型中构件的理论定位坐标导入全自动全站仪(测量机器人),实现现场安装控制线和高程点的自动化、高效化放样,其精度可达毫米级,显著优于传统人工放线。数字孪生驱动的吊装引导系统构建了现场环境的动态虚拟映射,通过给塔吊安装高精度传感器,实时获取吊钩的空间坐标,在BIM管理平台上将构件的虚拟模型与塔吊吊钩的真实位置进行实时联动显示,使操作员能够直观感知构件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空间偏差,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准吊装。在构件初步就位后,利用高精度无线倾角传感器和全站仪,持续监测其水平度和垂直度,监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与BIM理论模型进行动态比对。一旦偏差超出允许范围,系统立即报警,并智能指导工人通过调节微调螺栓或加固临时支撑进行动态校正,形成高效的“监测-纠偏”闭环,确保安装精度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4验收与交付阶段

本阶段作为精度控制的最终检验环节,旨在实现“客观、全面、可追溯”的质量验收目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已安装完成的装配式结构进行快速、全方位的扫描,获取包含数亿个测点的高精度“点云”数据,实现对建筑实体的数字化复刻。通过将点云数据与原始BIM设计模型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精准匹配,利用专业对比软件自动生成整个建筑或指定区域的偏差色谱图,以直观、定量的方式展示每个测点的实际位置与理论位置的偏差值。基于对比分析结果,系统自动生成包含偏差统计表、关键部位偏差详情和可视化色谱图的数字化验收报告,不仅为工程质量评定提供了科学、公正的数据支撑,消除了传统验收中的人为主观因素,而且为后续的运维管理和类似项目的误差分析与预测积累了宝贵的“大数据”资源,推动精度控制水平的持续提升。

4.结论

本文系统研究了基于BIM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精度控制技术的优化路径,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系统性优化是提升精度控制效果的核心,必须打破传统各阶段孤立控制的模式,构建以BIM为数据枢纽的全过程、一体化精度控制框架,实现从离散控制向系统管理的转变。其次,技术融合是实现突破的关键,将BIM与物联网、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合力,是实现从“被动检查”到“主动控制”、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管理”转型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明,王建国.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5):5-10.

[2]张华,刘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误差分析与控制[J].施工技术,2020,49(15):88-92.

[3]陈振基,吴路先.基于BIM和三维激光扫描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监控[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9,36(4):32-37.

[4]赵雪锋,周冲.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精度控制方法[J].图学学报,2022,43(1):165-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