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自动化改造中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实践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张玉洁

511522199706254764 四川昆仑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配电网自动化改造中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实践,构建“感知-分析-处置”闭环技术体系。通过提出多源信息融合的故障定位方案(定位精度≤50米)、分层分区的故障隔离策略(隔离时间≤30秒),实现配电网故障识别准确率≥98%,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结合工程验证,该技术使配电网平均停电时间(SAIDI)降低65%,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8%,为配电网自动化改造提供实践支撑。


关键词

配电网自动化;故障定位;故障隔离;供电可靠性;多源信息融合

正文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最后一公里”(覆盖用户超10亿,线路总长超1000万公里),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用户用电体验(故障停电1小时,工业用户损失超10万元)。传统配电网依赖人工巡检定位故障(平均定位时间超2小时)、手动操作隔离故障(隔离时间超1小时),存在“故障处置效率低、停电范围大、用户投诉率高”等问题。随着配电网自动化改造推进,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成为核心突破点——据统计,自动化技术可使故障处置时间缩短90%,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5%以上,契合《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导则》要求,相关实践对配电网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配电网故障定位与隔离的核心技术选型

需结合配电网拓扑特点(辐射型、环网型),选择适配技术方案,保障定位与隔离精度。故障定位技术选型(辐射型配电网采用“馈线终端单元(FTU+阻抗法”(通过FTU采集线路电流、电压数据(采样频率50Hz,精度±0.5%),计算故障阻抗,定位误差≤100米);环网型配电网采用“智能分布式(SID+对等通信”(终端间直接通信(延迟≤10ms),通过故障电流方向判断故障区段,定位精度50米);复杂配电网采用“多源信息融合”(融合FTU数据、用户停电信息(APP上报准确率95%)、无人机巡检影像(识别线路故障准确率≥90%),定位准确率提升至98%));故障隔离技术选型(辐射型配电网采用“分段开关+联络开关”联动(分段开关跳闸隔离故障区段(时间≤30秒),联络开关合闸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时间5分钟));环网型配电网采用“智能断路器”(具备自检测、自隔离功能(故障发生后20秒内完成隔离),无需主站指令);大规模配电网采用“分层分区隔离”(按区域划分自愈单元(每个单元含5-10个用户),故障时仅隔离故障单元,缩小停电范围))。

2.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的实践实施流程

需通过“前期准备-设备部署-调试优化-试运行”全流程管控,确保技术落地实效。前期准备(梳理配电网拓扑结构(绘制详细线路图,标注开关、变压器位置,误差≤10米);分析历史故障数据(统计故障类型(单相接地占比60%、相间短路占比30%)、高发区段,制定针对性技术方案);制定施工计划(避开用电高峰(如夏季、节假日),分批次改造(每批次改造线路≤5条)));设备部署(安装FTU(每2-3公里1台,具备遥测、遥信、遥控功能,通信采用4G/5G(传输速率10Mbps));改造分段开关(更换为智能真空断路器(分闸时间0.1秒,额定电流630A));部署主站系统(具备故障研判、遥控操作功能(响应时间1秒),接入终端数据(数据更新频率1秒)));调试优化(模拟故障测试(人为设置单相接地故障,测试定位准确率(98%)、隔离时间(≤30秒));优化算法参数(如阻抗法中线路参数修正(误差2%),提升定位精度);完善通信链路(测试终端与主站通信稳定性(丢包率≤0.1%),增设备用通信通道));试运行(选取3-5条线路试运行3个月,记录故障处置数据(定位时间、隔离时间、恢复供电时间),每月优化1次方案,试运行达标后全面推广)。

3.技术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对策

需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技术瓶颈,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关键问题一:单相接地故障定位难(传统方法定位准确率<80%),解决对策(采用“暂态零序电流法+小波分析”(提取故障暂态特征,定位准确率提升至95%);在分支线路安装接地故障指示器(动作准确率≥90%),辅助定位);关键问题二:通信延迟导致隔离滞后(通信延迟超50ms,隔离时间延长至1分钟),解决对策(采用边缘计算终端(本地处理故障数据,决策时间10ms);优化通信网络(选用5G专网(延迟20ms),减少数据传输环节));关键问题三:复杂拓扑下隔离范围过大(环网故障时隔离多个非故障区段),解决对策(构建“单元化自愈网络”(按负荷密度划分最小隔离单元(含2-3个分段开关));开发拓扑动态识别算法(实时更新线路连接关系,隔离时仅断开故障单元开关))。

4.工程实践效果与应用价值验证

需通过实际工程数据,量化展现技术应用成效与经济价值。工程实践:某地级市配电网自动化改造(覆盖100条馈线、500个配电台区),采用多源信息融合定位技术与分层分区隔离策略,改造后接入配网自动化主站。应用效果:故障定位准确率98.5%,隔离时间28秒,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时间4.5分钟;配电网平均停电时间(SAIDI)从180分钟/年降至63分钟/年,降低65%;供电可靠性(SAIDI)提升至99.98%,用户投诉率下降80%;年减少停电损失超5000万元(工业用户损失减少4200万元,居民用户损失减少800万元)。验证方法:对比改造前后故障处置指标(定位时间、隔离时间、恢复时间);统计供电可靠性数据(SAIDISAIFI);核算经济损失减少金额(基于用户停电损失标准)。

结束语

配电网自动化改造中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实践,通过“多源融合提升定位精度、智能联动缩短隔离时间、分层分区缩小停电范围”,突破传统配电网故障处置“低效、粗放”的局限。未来需进一步探索AI故障预测(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故障风险,提前干预)、数字孪生仿真(模拟故障场景优化隔离策略)、无人化巡检(无人机+机器人协同定位),推动配电网故障处置向“预测性、智能化、无人化”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更强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力.智能电网环境下配电网自动化故障定位方法探讨[J].中国高新科技,2025,(14):42-44.

[2]陈鹏林.棋盘井地区配电网自动化改造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2020.

[3]潘晓楠.基于拟态物理学算法和粗糙集理论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D].湖南工业大学,20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