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与生产效率提升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智能制造;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优化;生产效率;协同架构
正文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实践路径
1.1硬件升级:筑牢算力与数据交互基础
硬件升级是控制系统适配智能制造的“物理支撑”:一是高算力控制硬件部署,采用“工业级边缘计算网关+高性能PLC”组合方案,边缘计算网关负责就近处理生产线海量传感器数据(如温度、压力、振动数据),减少数据传输延迟;高性能PLC提升控制指令运算速度,支持多轴同步控制(如机器人生产线精准动作协同),满足智能制造对“高精度、高同步性”的控制需求。二是高速接口与协议适配,升级控制系统硬件接口,支持工业以太网(如Profinet、EtherNet/IP)、5G等高速数据传输协议,实现与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时数据交互(如PLC与MES系统每秒数十次数据同步);为传感器、执行器加装智能模块,使其具备数据预处理与边缘计算能力,降低核心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压力。三是硬件冗余与可靠性提升,针对智能制造“连续生产”需求,在关键控制节点(如生产线主控制器、电源模块)设置硬件冗余(如双PLC热备、冗余电源),当主硬件故障时,备用硬件可毫秒级切换,避免生产中断;同时采用工业级防尘、抗震、耐高温硬件,适应智能制造车间的复杂环境,延长硬件使用寿命。
1.2算法改进:提升控制智能性与适应性
算法改进是控制系统实现“数据驱动、智能控制”的核心:一是智能PID算法优化,在传统PID算法基础上引入“自适应参数调节”功能,通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如产品尺寸偏差、设备运行误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模糊控制)自主调整PID参数,当生产场景变化时(如物料硬度改变),算法可在秒级内完成参数优化,确保控制精度稳定(如加工尺寸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二是预测性控制算法应用,基于智能制造场景下的历史生产数据与实时状态数据,构建预测性控制模型,提前预判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偏差(如设备磨损导致的控制精度下降),并生成提前干预的控制指令(如调整设备运行参数),避免偏差产生;例如在电机控制中,通过预测性算法提前预判电机负载变化,提前调整变频器输出频率,防止电机过载。三是数据驱动的全局优化算法,引入“多目标优化算法”,综合考虑智能制造的“效率、质量、能耗”目标,基于生产线全流程数据(如设备能耗、产品合格率、生产节拍),优化控制策略(如调整设备运行顺序、优化生产节拍),实现“效率提升与能耗降低”的协同。
1.3协同架构构建:打通智能制造系统壁垒
协同架构构建是实现“控制系统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是纵向协同:打通层级数据链路,建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MES-ERP-数字孪生系统”的纵向数据交互架构,控制系统实时向MES系统上传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进度数据,MES系统根据生产计划向控制系统下达调整指令(如改变生产节拍);ERP系统将物料需求、订单信息同步至控制系统,指导控制系统优化物料输送控制;数字孪生系统基于控制系统实时数据构建虚拟生产线,模拟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为控制系统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二是横向协同:实现多生产线资源优化,构建多生产线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横向协同架构,通过工业以太网或5G实现生产线间数据共享(如设备负载数据、闲置资源数据),由全局协同控制器根据生产需求动态调度资源(如将闲置生产线的设备调度至高负载生产线),避免资源浪费;例如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当某条生产线设备故障时,协同架构可快速将生产任务分配至其他生产线,确保订单交付不受影响。
二、控制系统优化后的生产效率提升路径与效果
2.1生产流程优化:减少冗余环节
优化后的控制系统可基于实时数据动态调整生产流程,消除冗余环节:一是设备动作协同优化,通过高精度同步控制(如多机器人协同作业),减少设备等待时间(如前序设备完成加工后,后续设备可立即衔接,无需人工干预);二是物料输送优化,控制系统与智能物流系统(如AGV)协同,根据生产进度实时调整物料输送路径与时间,避免物料堆积或短缺(如当某工位物料即将耗尽时,提前调度AGV送料),生产流程顺畅度提升。
2.2故障预警与快速处置:降低停机时间
智能算法与协同架构支持故障“提前预警、快速处置”:一是预测性故障预警,控制系统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如振动、温度、电流异常),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预判设备潜在故障(如电机轴承磨损),并推送预警信息至运维人员,指导提前更换备件;二是故障快速定位与处置,协同架构可基于故障数据快速定位故障节点(如某传感器故障),并自动生成处置方案(如切换备用传感器、调整控制策略),故障处置时间缩短,生产线停机时间减少。
2.3柔性生产适配:提升多品种生产效率
优化后的控制系统具备“快速切换生产场景”的能力:当智能制造场景下需要切换生产品种(如从生产A规格零件切换至B规格零件)时,控制系统可通过智能算法快速调整控制参数(如加工速度、设备动作轨迹),协同架构同步调整物料、工装设备配置,生产切换时间大幅缩短;例如在电子元件生产中,传统控制系统切换生产品种需数小时,优化后可缩短至数十分钟,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三、结论
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需通过“硬件升级筑牢基础、算法改进提升智能性、协同架构打通系统壁垒”的三维优化,才能适配智能制造的“数据驱动、协同高效、柔性生产”需求。实践表明,优化后的控制系统可显著提升生产流程顺畅度、降低设备停机时间、缩短生产切换周期,推动生产效率全面提升。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控制系统与AI、数字孪生、5G等智能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调试、AI驱动的自主控制),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自优化”升级,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何晓婵.新型传感器在电气自动化智能制造中的关键作用[J].模具制造,2025,25(07):169-171.
[2]王文慧.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乌海抽水蓄能有限责任公司;,2025:1160-1162.
[3]姜长根.电气工程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及优化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浙江华达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4:212-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