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参与下农村危房改造“一户一策”方案制定与维修加固技术选型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工程管理;农村危房改造;一户一策;维修加固技术;方案制定;技术选型
正文
一、工程管理参与下农村危房改造“一户一策”方案制定逻辑
1.1前期排查与危房等级精准判定
工程管理团队牵头开展“逐户实地排查”,联合住建部门、结构工程师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一是结构安全排查,重点检查危房基础(是否沉降、开裂)、墙体(是否倾斜、空鼓)、屋面(是否漏雨、木梁腐朽),区分危房结构类型(土木结构易出现墙体开裂,砖混结构易出现基础沉降);二是农户需求调研,记录农户家庭人口(决定改造面积)、经济承受力(影响技术选型成本)、居住习惯(如是否保留柴火房、院落),同时排查危房周边环境(如是否临近水源、陡坡,影响改造安全);三是等级精准判定,依据《农村住房安全性鉴定技术导则》,结合排查数据判定危房等级(C级:局部危险,需维修加固;D级:整体危险,需拆除重建),避免“误判等级导致过度改造或改造不足”,为“一户一策”奠定基础。
1.2“一户一策”方案定制与审核管控
工程管理团队基于排查结果,联合设计单位、农户制定个性化方案,重点把控“安全、成本、适配”三大核心:一是C级危房维修方案定制,针对局部危险部位设计修复措施:土木结构墙体开裂,采用“墙体勾缝+增设扶壁柱”方案,选用当地易得的砖石、水泥,降低成本;砖木结构木梁腐朽,采用“木梁更换+增设木支撑”方案,保留农户熟悉的木结构形式;方案同时考虑农户经济承受力,优先选用低成本、易施工的本地材料(如本地烧制青砖),避免过度设计。二是D级危房重建方案定制,结合农户需求与安全标准:按家庭人口确定重建面积(如3人户不超过80㎡),采用“砖混结构+坡屋顶”(适配农村防雨需求),同时保留农户生活场景(如设置院落、柴火房);对经济困难农户,引入“政府补贴+社会帮扶”资金管控,在方案中明确成本上限(如每平米造价不超过当地平均水平),避免超支。三是方案审核与公示,工程管理团队组织专家审核方案(重点检查安全标准、成本合理性),审核通过后在村公示栏公示,收集农户意见并微调(如农户要求保留老房门窗,方案中补充门窗修复措施),确保方案“农户认可、安全达标”。
二、工程管理参与下农村危房改造维修加固技术选型标准与实践
2.1维修加固技术选型核心标准
一是技术安全性与适配性,根据危房结构类型选型:土木结构危房避免选用重型加固技术(如混凝土浇筑,易加重基础负荷),优先选用“轻型扶壁柱、墙体灌浆”技术;砖木结构木构件腐朽,选用“防腐处理+钢夹板加固”技术(钢夹板轻便且增强木梁承载力);砖混结构基础沉降,选用“注浆加固+基础加宽”技术(注浆可填充地基空隙,基础加宽提升承载能力)。二是成本可控性,优先选用“低成本、本地化”技术:C级危房维修选用当地工匠熟悉的“砖石修补、屋面铺瓦”技术,材料采购依托本地建材市场(如就近采购水泥、青砖),减少运输成本;对D级危房重建,选用“砖混预制构件”技术(预制板、预制柱可工厂生产,现场组装,降低施工成本),避免复杂现浇工艺。三是环境与农户适配性,技术选型需适配农村环境与农户习惯:多雨地区屋面加固选用“SBS防水卷材+瓦面铺设”技术(双重防水,适配多雨气候);农户保留柴火房需求,在方案中选用“防火砖砌筑柴火房墙体”技术,兼顾安全与习惯;同时选用“易维护”技术(如外墙采用水泥砂浆抹灰,农户可自行修补小裂缝),降低后期运维难度。
2.2不同结构类型危房维修加固技术实践
工程管理团队根据选型标准,针对不同结构危房落地差异化技术:一是土木结构危房,C级维修采用“墙体灌浆+增设木支撑”:对墙体裂缝注入水泥浆(配比按本地土壤特性调整),填充裂缝并增强墙体整体性;对屋面木梁腐朽部位,更换新木梁后增设斜向木支撑,提升屋面承载;D级重建采用“砖木混合结构”,保留土木结构院落,主体采用砖砌墙体(成本低于砖混),屋面用木檩条+瓦面,适配农户居住习惯。二是砖木结构危房,C级维修采用“木构件防腐+屋面翻新”:对木梁、木柱涂刷防腐漆(选用环保型,避免污染),对腐朽严重的木檩条更换;屋面拆除破损瓦片,重新铺设新瓦并增设防水垫层;D级重建采用“轻钢结构+坡屋顶”,轻钢结构施工快、成本低,坡屋顶适配农村防雨需求,同时预留农户晾晒空间。三是砖混结构危房,C级维修采用“基础注浆+墙体加固”:对基础沉降部位钻孔注浆(浆液选用水泥粉煤灰混合浆,成本低且强度高),提升地基承载力;对墙体裂缝采用“钢筋网片+水泥砂浆抹灰”加固,增强墙体抗裂性;D级重建采用“标准砖混结构”,按当地抗震标准设计(如设置构造柱、圈梁),同时控制重建面积,避免农户经济压力过大。
2.3工程管理全流程技术落地管控
工程管理通过“施工监督-验收-运维指导”确保技术落地效果:一是施工过程监督,派驻现场管理人员,检查材料质量(如水泥标号是否达标、木材是否防腐处理)、施工工艺(如注浆是否饱满、墙体砌筑是否垂直),对违规操作(如木梁未防腐直接使用)立即整改;二是验收管控,按“一户一验”原则,联合住建部门、农户验收:C级危房检查加固部位是否安全(如墙体裂缝是否填充、屋面是否漏雨),D级危房检查结构是否达标(如基础是否沉降、抗震构造是否到位),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报告;三是运维指导,向农户发放《危房改造后维护手册》,指导日常维护(如定期检查屋面瓦面、墙体裂缝),同时建立“危房改造档案”,记录改造方案、技术参数,便于后期维护追溯。
三、结论
工程管理通过全流程介入,可有效解决农村危房改造“方案不精准、技术选型盲目”的问题。实践表明,工程管理参与下的“一户一策”方案能精准匹配农户需求与危房特性,维修加固技术选型兼顾“安全、成本、适配”,改造后危房合格率显著提升,农户满意度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工程管理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如用无人机排查危房、BIM技术模拟改造方案),同时加强农村工匠培训(提升本地施工技术水平),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向“更精准、更长效”方向发展,为乡村住房安全保障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吕先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农村危房改造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5,(12):222-224+228.
[2]陈宇龙.基于人工智能的重庆农村危房改造维护策略研究[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重庆外语外事学院;,2025:128-130.
[3]张旭.关于农村危房加固改造技术的分析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3):114-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