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安装工程全过程造价动态管控对成本超支率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环保工程;污水处理;给排水安装;全过程造价动态管控;成本超支率;工程管理;预结算
正文
污水处理工程作为环保工程核心类型,涵盖构筑物(集水池、应急池、沉淀池、厌氧池、曝气池、消毒池等)、设备(格栅机、汽浮机、风机、泵、叠螺机、刮泥机、曝气设备等)、管道(工艺进水管道、污水回用管道、污泥管道、沼气管等)、电气、控制等工程内容,给排水安装是保障污水处理工艺稳定运行的关键。与普通工程不同,污水处理给排水管道安装面临工艺要求高(管道需耐酸碱腐蚀、承压达标)、施工环境复杂(池体周边作业空间受限)、多专业协同难(需衔接土建、设备、电气、控制工程)等特点。当前项目中,因设计中理论与操作运行的差异造成管道管径及管道材质的修改(管道选型不当致返工率超20%)、建设阶段主材(防腐管道、特种阀门)价格应对滞后、调试阶段成本管控缺失,成本超支率普遍超20%。作为工程管理与预结算从业者,需通过全过程造价动态管控,从源头规避超支风险,这对污水处理项目低成本落地、保障投资效益意义重大。
1.污水处理工程给排水安装成本超支的核心诱因与管控必要性
需结合污水处理工程特性,明确成本超支关键原因,凸显管控价值。成本超支诱因方面,设计环节存在工艺衔接疏漏(给排水管道与泵、汽浮机、风机、叠螺机)、曝气设备接口不匹配,需定制管件,单处返工增成本3-8万元)、管道材质选择不合理(未依污水腐蚀性选耐酸管道,使用1年需更换,额外支出超15万元);建设阶段主材价格波动未及时应对(防腐管道月涨幅超10%)、管道安装精度不足致返工(坡度不符污水排放要求,返工率超12%)、多专业协同差(设备进场延迟致管道闲置,日均损失超3000元);调试阶段临时调整管道参数(如因水质、水量变化改管径,未提前测算成本)、运行准备阶段管道维护费用预估不足。管控必要性体现在:传统管控集中于竣工结算,难挽回特种材料、工艺返工的高额损失;全过程动态管控覆盖设计至运行,可“事前预判、事中控制、事后优化”,从源头降超支风险。某污水处理项目未实施管控,成本超支28%;同类项目通过管控,超支率控制在5%,印证管控必要性。
2.设计阶段污水处理给排水安装造价的动态管控措施
设计阶段需结合污水处理工艺与预结算要求,奠定控本基础。核心措施包括:工艺协同设计,联合工艺工程师与预结算人员,明确管道工艺要求(如污水管道耐pH值2-12腐蚀、循环水管承压1.0MPa),避免选型偏差;多方案比选,对管道材质(根据工艺、介质腐蚀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敷设方式(根据材质及现场布置,埋地更好的进行埋地敷设,架空更好的就行架工敷设,目的是利于管道的使用、检修及操作)进行经济性分析,选性价比最优方案;BIM建模应用,构建三维模型检测管道与设备、管道与管道之间、构筑物衔接冲突(如管道与沉淀池接口位置偏差),减少后期变更,提升工程量核算精度(偏差率≤2%),尤其针对曝气支管等复杂管网,确保算量无遗漏。某污水处理厂通过该管控,设计阶段优化2处高成本方案,减少后期变更成本22万元,为预结算精准性提供保障。
3.建设与调试阶段污水处理给排水安装造价的动态管控措施
建设与调试阶段需聚焦施工细节与工艺需求,实时控本。建设阶段措施:主材管控,建立防腐管道、耐酸碱阀门等特种主材价格监测机制,每天收集市场价,波动超5%时启动应对(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或选替代材料);限额领用,依工程量核定材料用量(防腐管道损耗率≤2%),超量领用需分析是否因工艺返工导致;多专业协同,制定设备、管道进场计划(如排污泵提前1周进场,避免管道敷设后设备无法安装),减少闲置成本;变更管控,工艺变更前测算成本(如管径从DN300增至DN400增成本4万元),未经详细测算不予审批。调试阶段措施:跟踪临时调整成本(如因进水水质改管道参数),及时纳入预结算;核算调试期间管道改管、维护费用,避免漏算;记录调试数据,为后续运行阶段成本预估提供依据。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通过该管控,建设阶段主材成本节约18%,调试阶段成本超支控制在3%以内。
4.运行阶段与竣工结算阶段污水处理给排水安装造价的动态管控措施
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运行阶段与竣工结算阶段需要建立完善的管控闭环机制,以确保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在运行阶段(当业主提出需求时),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道系统定期维护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年度防腐处理、密封性检测等维护内容;其次,要详细核算各项维护成本(如年度防腐处理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等),并将这些成本数据纳入项目全周期成本核算体系;同时,要建立管道运行损耗跟踪机制,实时记录管道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情况,及时更新预结算数据库,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在竣工结算阶段,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资料管控,系统收集工艺管道施工图纸、特种材料质量证明文件、设计变更签证等关键资料,确保结算依据完整充分;二是实施精细化审核流程,先组织专业人员复核管道安装质量是否符合工艺规范要求(包括坡度设置、密封性能等关键指标),再严格审核工程量数据(如支管实际铺设长度、各类管件使用数量等)与材料设备价格(如特种阀门的实际采购价格等);三是开展超支分析,将最终结算金额与各阶段管控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梳理超支原因(例如因处理水质超标导致管道耐腐蚀等级提升,由此增加成本约4%),并形成详细的复盘报告,为后续项目的预结算工作和工程管理优化提供依据。某城镇污水处理厂通过实施这套管控措施,在竣工结算阶段成功核减不合理费用15万元,同时明确了2个重要的管控改进方向,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束语
环保工程(污水处理)给排水安装工程全过程造价动态管控,需结合工艺特性与工程管理、预结算工作需求,从设计到运行全阶段发力,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超支率。当前仍面临特种材料价格预测难、工艺变更频繁等挑战,未来需依托大数据提升价格预测准确性,搭建“工艺-造价-管理”协同平台,同时优化预结算流程。通过持续完善管控体系,可更好支撑污水处理项目成本管控,助力工程管理高效推进,实现项目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懿锋.市政给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措施[J].江苏建材,2022,(06):130-131.
[2]毛如意.控制建筑给排水造价的有效对策探讨[J].居舍,2019,(17):180.
[3]陆园园.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09):173-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