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与路面恢复同步施工工艺优化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柳红艳

513723199106151445 昌都市远达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西藏昌都 854000

摘要

老城区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是解决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的关键工程,但传统施工中“雨污改造与路面恢复分步推进”易导致工期延长(平均延期15-20天)、交通拥堵加剧、扬尘噪音污染等问题,同时反复开挖易破坏地下管线与路面结构。本文针对老城区施工痛点,从“施工流程整合、技术适配、交通与环境管控”三方面提出同步施工优化工艺,结合实践验证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后施工工期缩短35%,路面恢复平整度达标率从75%提升至98%,交通影响范围缩小60%,为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路面恢复;同步施工;工艺优化

正文


一、引言

老城区市政道路多为“雨污合流”管网,随着城镇化发展,管网老化、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雨污分流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据住建部数据,我国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年均超2000个,其中70%需同步开展路面恢复施工。然而,传统施工采用“先开挖雨污管网-再单独恢复路面”的分步模式,存在显著短板:老城区道路狭窄(多为4-6米双向两车道),分步施工导致道路封闭时间长(单路段封闭超30天),周边居民出行受阻;反复开挖易损伤地下燃气、电力等管线(某项目统计开挖破损率达8%);路面恢复与管网改造衔接不当,易出现沉降、裂缝等质量问题。因此,研究雨污分流改造与路面恢复同步施工工艺,对减少老城区施工干扰、保障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雨污分流与路面恢复同步施工工艺优化策略

针对传统施工痛点,从“流程整合、技术适配、管控强化”三方面优化同步施工工艺,实现“管网改造-路面恢复”无缝衔接:

2.1整合施工流程,实现“开挖-改造-恢复”同步推进

打破分步模式,构建“一体化流程规划”,压缩工期并减少重复作业。一是“分段同步施工”,将道路按20-30米划分为独立施工段,每个路段组建“管网-路面”联合班组,同步开展管网开挖与前期准备(如路面材料预制);管网安装验收后,立即进行基坑回填压实(采用小型压路机分层压实,压实度≥96%),同步开展路基层摊铺(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避免衔接间隙;单路段施工周期从10天缩短至6天,全路段封闭时间压缩至15天以内。二是“工序穿插优化”,在管网基坑开挖时,同步预制路面面层材料(如沥青混合料提前拌合、混凝土预制块提前浇筑);管网安装时,安排人员清理基坑周边路面残渣,为后续基层施工做准备;路面恢复时,同步完成道路标线、人行道修复,实现“一次施工、全面恢复”。三是“验收同步化”,邀请监理、设计单位对管网与路面关键工序同步验收(如管网闭水试验与基层压实度检测同步开展),验收合格后立即进入下一道工序,避免验收等待延误工期。某老城区项目应用该流程后,工期缩短35%,成本降低22%。

2.2适配老城区特点,优化同步施工技术

结合老城区道路窄、管线密的特点,选用小型化设备与适配技术,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一是“小型化机械应用”,采用小型挖掘机(斗容0.3-0.5m³)、小型压路机(宽度1.2-1.5米)开展作业,适应狭窄道路施工;管网安装采用“分段预制-现场拼接”技术,预制管段长度2-3米,减少现场焊接时间;路面恢复采用小型沥青摊铺机(摊铺宽度2-3米),确保狭窄路段摊铺均匀,平整度偏差控制在3mm以内。二是“精准管线定位与保护”,施工前采用地下管线探测仪(探测深度3-5米)精准定位燃气、电力管线,标注位置并设置防护栏;管网开挖时采用“人工辅助机械”开挖,临近管线区域(1米范围内)改为人工开挖,避免机械损伤,某项目应用后管线破损率降至0.5%以下。三是“路面材料与工艺适配”,优先选用与原道路一致的材料(如原沥青路面采用同标号SBS改性沥青),若原道路破损严重,采用“基层加固+面层加铺”技术(如铺设玻纤格栅增强基层承载力);路面摊铺时控制温度(沥青摊铺温度≥145℃、碾压温度≥120℃),采用“初压-复压-终压”三阶段碾压,确保压实度≥98%,平整度达标率提升至98%。

2.3强化交通与环境管控,减少民生干扰

针对老城区人口密集特点,优化交通组织与环境管控措施,降低施工影响。一是“精细化交通管控”,采用“半幅施工、半幅通行”模式,封闭路段设置临时隔离护栏(高度1.2米)与交通指示牌;早晚高峰(7:00-9:0017:00-19:00)暂停大型机械作业,安排专人疏导交通;开通临时便民通道(宽度1.5-2米),方便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交通影响范围缩小60%。二是“严格环境管控”,基坑周边设置喷淋系统(每51个喷头),施工期间持续喷淋降尘,PM10浓度控制在80μg/m³以下;选用低噪音设备(噪音≤65分贝),夜间(22:00-6:00)禁止施工;设置移动式厕所与垃圾收纳箱,避免施工垃圾污染环境;雨水天气在基坑周边开挖临时排水沟(断面30×40cm),配备抽水泵及时排除积水,确保施工连续。三是“民生沟通机制”,施工前通过社区公告、业主群发布施工计划与绕行路线;每周组织1“施工座谈会”,收集居民意见并调整方案(如根据居民需求调整作业时间);在施工路段设置“进度公示牌”,实时更新施工进展,增强居民理解与支持,投诉率降至5%以下。

、实践效果与结论

3.1实践效果

某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路段长度800米,道路宽度5米)应用优化工艺后,成效显著:施工效率方面,工期从30天缩短至19天,缩短35%;工程质量方面,路面平整度达标率从75%提升至98%,管网闭水试验合格率100%,施工后6个月路面沉降量<2cm;民生影响方面,交通拥堵时长减少1小时/天,PM10浓度平均72μg/m³,居民投诉率从40%降至3%;成本方面,人工与机械成本降低22%,未出现管线破损等额外支出。

3.2结论

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与路面恢复同步施工,需通过流程整合压缩工期、技术适配保障质量、精细管控减少干扰,才能在提升工程效率的同时,降低对老城区居民生活与交通的影响。优化工艺不仅解决了传统分步施工的痛点,还为老城区其他市政改造项目(如管线更新、道路修缮)提供了可复制的同步施工经验。未来,可进一步融合BIM技术(如基于BIM模型模拟施工流程,提前规避管线冲突)、智能化监测设备(如基坑沉降实时监测仪),推动老城区市政施工向“精准化、智能化”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林宝.关于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改造的建议与对策[J].四川建筑,2025,45(03):257-259.

[2]李苗.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分析与运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2):106-108.

[3]林晓铭.市政道路施工中的雨污分流技术优化与实践[J].建筑工人,2025,46(06):49-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