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改造工程中的结构安全评估及施工风险控制技术
摘要
关键词
既有建筑改造;结构安全评估;施工风险控制
正文
1.引言
当前,中国城市建设正经历着从“大规模开发”到“精细化运营”的历史性转变。对既有建筑进行功能提升、空间优化与性能改善的改造工程,已成为延续城市文脉、节约社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既有建筑改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难点在于:改造对象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承载着历史荷载、可能存在隐性损伤、且其原始设计标准往往低于现行规范的在役结构。在改造过程中,结构的受力体系、传力路径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施工活动又在不断削弱结构的现有抗力,这种“动态变化中的不确定性”使得传统新建工程的安全控制方法难以直接适用。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系统、适用于既有建筑改造特点的结构安全评估与施工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既有建筑结构安全评估关键技术
2.1资料调查与现状检测
为确保既有建筑结构安全评估的准确性,全面翔实的资料是首要前提。评估初期必须全力搜集原始设计图纸、地勘报告及历次维修改造记录。若资料缺失,则需借助现场测绘与逆向工程技术进行复原。现状检测是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材料性能与结构缺陷两大部分。材料性能检测旨在量化结构抗力,针对混凝土结构需采用回弹法、钻芯法等测定强度,通过碳化深度、氯离子含量等指标评估耐久性;钢结构需检测材料力学性能、焊缝质量及锈蚀状况;砌体结构则需测定砌块和砂浆强度。结构缺陷探测则依靠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如利用红外热成像探测空鼓渗漏,采用冲击回波法识别内部孔洞裂缝,借助钢筋扫描仪精确测定钢筋分布参数,这些精确数据为后续结构分析提供了关键输入参数。
2.2结构分析与性能评定
在既有建筑结构安全评估中,结构分析需分层次进行。首先是基于原设计荷载的校核,旨在识别因材料劣化和截面损伤导致的承载力衰减,从而初步判断结构的“健康底子”。核心环节则是改造后的结构分析,需精确模拟墙体拆除、荷载增加等改造方案对整体及局部构件的影响。分析必须重点关注三大关键效应:一是传力路径改变可能引发的连续倒塌风险;二是新旧结构协同工作时结合面的可靠性;三是施工过程中结构可能面临的、比最终状态更不利的短暂受力工况。性能评定应依据现行国家规范,摒弃简单的二元判断,转而采用基于性能的评定方法,明确结构在改造后的承载力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并对其抗震性能、变形能力等进行综合等级划分,从而为后续的加固设计与风险控制提供精确的目标与依据。
3.改造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技术
3.1设计阶段的风险预控
优秀的设计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在改造设计中,应积极采用“概念设计”原则,优先选择对原结构扰动小、传力路径清晰的改造方案。例如,采用轻质隔墙替代重型墙体以减轻荷载;采用钢结构加固或加建,利用其高强度、施工快的优点。
更为重要的是,设计方必须提供详细的“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报告。该报告不应只展示改造的最终状态,而应分解出关键的施工工序,对每一工序下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行仿真计算,识别出过程中的最不利工况和薄弱环节。例如,在托梁换柱施工中,临时支撑体系的受力可能远大于永久结构,必须对此进行专项设计。同时,设计文件应明确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及其技术控制要点,为施工方案的编制提供直接依据。
3.2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与调控
针对改造施工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必须建立完整的实时监测系统以实现风险可控。监测体系需涵盖四大核心内容:一是对托换梁、拆除区周边等关键部位的沉降、倾斜与挠度进行变形监测;二是在主要受力构件上布设应变计以掌握应力变化;三是在动力作业期间进行振动监测以防结构损伤;四是对相邻建筑及地下管线实施环境监测。所有监测数据均需与预设报警阈值实时比对,一旦发现异常即刻启动预警、暂停施工,并组织多方会诊,分析原因并调整方案,由此形成“监测-分析-决策-调控”的闭环管理机制。这种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调控方法,是实现施工过程风险精准控制的最有效手段。
3.3关键施工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改造工程中的高风险作业,必须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
托换技术:是实现结构体系平稳转换的核心。必须确保托换结构(如托梁、支撑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施工应遵循“先支后拆、逐步转换、变形可控”的原则,实现荷载的平稳过渡。
拆除作业:严禁采用大锤、风镐等大型机械进行野蛮拆除。应优先采用静力切割(如金刚石绳锯、碟锯)、液压钳破碎等低振动、低冲击的工艺,做到“化整为零、由上至下、分块卸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保留结构的扰动。
新旧结构连接:连接节点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整体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对于混凝土结构,植筋、粘钢、包钢是常用技术,其关键在于清孔、胶粘剂质量和锚固深度控制。对于钢结构连接,高强螺栓施拧扭矩、焊接质量必须严格把关。所有连接作业前均应进行工艺试验验证。
3.4信息化管理与应急预案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以将检测数据、计算模型、施工进度、监测信息集成在统一的三维平台上。BIM模型不仅能用于施工方案的可视化模拟和碰撞检查,更能通过与监测系统的联动,实现结构状态的可视化预警,提升管理效率。
此外,必须制定详尽、可操作的应急预案。预案应针对可能发生的险情,如支撑体系失稳、结构变形突变、相邻建筑开裂等,明确报警程序、人员疏散路线、抢险物资储备和应急处置技术措施,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
4.结论与展望
既有建筑改造作为建筑领域未来的重要方向,其复杂性与高风险性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与管理体系。本文研究结论可总结如下:首先,结构安全评估是工程成功的基石,必须采用现代检测与分析技术,实现从材料、构件到整体结构的精细化诊断,并建立真实反映现状的力学模型,以准确预测改造后的结构性能。其次,施工风险控制是一个贯穿设计、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系统,核心在于通过设计阶段的过程模拟进行风险预控,并在施工中依托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动态调控,同时对托换、拆除等关键工序实施精细化、低影响的专项管理。最后,未来发展将高度依赖技术融合与创新,基于BIM、GIS和物联网的“数字孪生”技术将实现物理现场与虚拟模型的实时交互,而人工智能将在损伤识别、数据分析和风险预测中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模型支持的智慧化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工程的安全水平与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144-2019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9.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张鑫,李术才,贾强.基于BIM的既有建筑改造施工安全风险动态控制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0,37(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