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大型工程地形测绘中的精度优化与效率提升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王浩然

510921199002040930 遂宁天擎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

无人机航测技术因“灵活快速、覆盖范围广、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大型工程地形测绘的核心手段。当前大型工程地形测绘中,无人机航测存在“精度受环境影响大、数据处理周期长、复杂地形适配性差”等问题,难以兼顾测绘精度与作业效率。本文结合大型工程地形特点,从精度优化与效率提升两方面展开,阐述技术改进路径与实践措施,旨在为大型工程地形测绘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无人机航测解决方案,助力工程前期规划与施工质量管控。


关键词

无人机航测;大型工程;地形测绘;精度优化;效率提升;数据处理

正文


一、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大型工程地形测绘中的精度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大型工程地形测绘对精度要求严苛,以公路工程为例,高程误差需控制在±0.15m内,平面位置中误差需≤0.2m,无人机航测精度受环境、设备、操作多因素影响,需针对性优化。

1.1核心精度影响因素

一是环境干扰,大型工程途经复杂区域,不同地形对航测精度影响差异显著,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地形类型

环境干扰因素

精度影响表现

误差范围

山地

风速大(平均5-8m/s)

无人机飞行姿态不稳定,影像重叠度偏差

重叠度偏差5%-12%,高程误差增加0.2-0.5m

河谷

水汽重、雾气多

相机成像清晰度下降,纹理信息缺失

影像对比度降低30%-40%,平面精度误差扩大0.3-0.6m

大范围平坦区域(平原)

缺乏明显地物标志

影像拼接时控制点匹配困难

平面精度误差达0.4-0.8m

二是设备与操作偏差,无人机GPS定位精度不足,信号受遮挡时定位误差可达1-3m,导致航点偏移;相机焦距校准不当、影像畸变未修正,使影像边缘点位误差增加0.15-0.3m。

三是数据处理疏漏,空中三角测量时控制点布设密度不足,复杂地形每平方公里仅3-5个,远低于规范的8-10个,导致模型解算误差;点云滤波不彻底,生成的DEM与实际地形偏差达0.25-0.6m;影像拼接未处理色彩差异,拼接缝明显,局部测绘精度下降15%-25%。

1.2精度优化关键路径

以某山区高速公路测绘项目为例,前期采用常规航测,高程误差均值0.42m,平面精度误差均值0.55m,不满足工程要求。通过以下优化路径精度显著提升:

一是航线规划与环境适配,根据地形定制航线。山地采用“环绕仿地”航线,飞行高度随地形调整,航向重叠度提至85%,旁向重叠度提至65%,确保影像拼接连续;河谷选晴天9:00-15:00无风时段作业,启用相机抗雾模式;平坦区域提前布设彩色靶标作控制点,每平方公里12个,提升平面精度。

二是设备校准与操作规范,作业前全面校准设备。无人机GPS采用“RTK+PPK”双定位模式,RTK实时修正偏差,定位误差控制在0.05m内;PPK事后补正信号遮挡数据,降低误差;相机校准内方位元素,消除镜头畸变,影像边缘点位误差控制在0.08m内;操作严格按航线飞行,避免手动调航点致重叠度不足。

三是数据处理精细化,优化空中三角测量流程。复杂地形加密地面控制点,用高精度全站仪测量,误差0.02m作解算基准;点云处理采用“多算法融合滤波”,剔除杂草等点云,DEM与实际地形偏差控制在0.1m内;影像拼接前色彩均衡处理,确保地形纹理连续,提升DEM与DOM精度。经优化,该项目航测高程误差均值降至0.12m,平面精度误差均值降至0.18m,满足工程规范要求。

二、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大型工程地形测绘中的效率制约因素与提升措施

大型工程测绘范围广,如某水利工程测绘面积达150平方公里,传统无人机航测流程繁琐、单机作业周期长,需从设备、流程、协同多维度提升效率。

2.1核心效率制约因素

一是设备适配性不足,小型消费级无人机续航短(单次飞行不足30分钟),在150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测绘中,需频繁起降换电,每天仅能完成8-10平方公里的测绘任务,作业中断频繁;单一传感器(如仅搭载可见光相机)无法满足多需求(如需同时获取高程与纹理数据),需分两次往返作业,额外增加2-3天工期;复杂地形(如陡坡)无人机起降场地难找,平均每寻找一个合适起降点需耗时1-1.5小时,延误作业时间。

二是流程繁琐耗时,作业前设备检查、航线规划需人工操作(如手动输入航点),单次耗时1.5-2小时;数据处理依赖人工干预(如手动筛选控制点、调整滤波参数),单批次20平方公里的数据处理需6-8小时;成果输出格式需人工转换(如从点云数据转换为CAD地形图纸),适配工程设计软件效率低,单次转换需2-3小时。

三是单机作业局限,150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单机作业需15-20天完成,若遇恶劣天气(如突发降雨),前期已完成的5-8平方公里数据作废需重新航测,额外增加3-5天工期;复杂地形单机难以覆盖所有区域(如深谷底部信号弱),需分3-4个区域多次作业,周期延长5-7天。

2.2效率提升实践措施

针对上述水利工程测绘效率问题,通过以下措施改进后,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一是设备选型与适配优化,根据工程需求选用专业级航测无人机:选用长续航机型(单次飞行45分钟),配备可拆卸电池,换电时间控制在4分钟内,每天可完成18-22平方公里的测绘任务;复杂地形作业选用垂直起降无人机,无需专用起降场地,适应陡坡、狭窄区域,寻找起降点时间缩短至15-20分钟;搭载多传感器(可见光相机+激光雷达),一次飞行同时获取影像与点云数据,避免重复作业,减少2-3天工期。

二是流程自动化与简化,引入智能化作业系统:作业前,通过软件自动导入工程边界坐标,生成优化航线(自动避障、计算最佳重叠度),规划时间缩至25分钟内;数据处理采用自动化软件,实现“空中三角测量-点云滤波-DEM/DOM生成”全流程自动运行,人工仅处理异常数据(如模糊影像),单批次20平方公里数据处理时间缩至3小时,效率提升50%;成果输出支持多格式自动转换(如直接导出CAD、BIM兼容格式),无需人工二次处理,节省2-3小时。

三是多机协同与应急保障,大范围工程采用多机协同作业。将150平方公里水利工程划分为5个作业区域,每台无人机负责30平方公里独立区域,通过云端系统同步航测进度,避免区域重叠或遗漏,5台无人机协同作业,5-6天即可完成全部测绘任务。同时,配备2台备用无人机与10块备用电池,若设备故障,备用机立即补位,确保作业连续。此外,恶劣天气来临前,通过气象预警提前规划作业批次,优先完成20平方公里关键区域航测,避免数据作废,减少返工工期。经改进,该水利工程测绘总工期从15-20天缩短至5-6天,效率显著提升。

三、结论

无人机航测技术用于大型工程地形测绘,需“精度优化+效率提升”双轮驱动。实践显示,通过航线规划适配地形等可提航测精度。未来,需融合新技术,优化航测系统,向“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为工程建设提供更高效精准测绘支撑,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胜,赵男,田超,等.无人机航测在矿山露天采场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25,(07):56-58.

[2]白永昕.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测绘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5,23(13):192-194.

[3]宗瑜航.地形测绘中无人机航测技术运用探究[J].低碳世界,2025,15(05):49-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