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段绍胜

云南省测绘工程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32

摘要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不可或缺的支撑工具,其准确度与时效性直接决定规划成果的科学性。本文围绕该技术在规划实践中的多元化应用展开讨论,通过剖析技术优势、典型案例与应用成效,探寻提升规划效率与精准度的路径,为后续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与思路参考。


关键词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国土空间规划;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正文


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技术优势

(一)数据采集的高效性与高精度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遥感、无人机航测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手段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灵活快速、精确可靠的数据获取。以无人机遥感为例,飞行平台机动性强、成本相对低廉,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分辨率影像,极大缩短了数据更新周期,也克服了传统测绘在精度与时效上的局限。

(二)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

作为技术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具备对多源空间数据进行分层管理、综合处理和深度分析的能力。GIS 不仅能将遥感影像、地面测量成果及统计资料一并纳入同一平台,还能够通过空间叠加、适宜性评价和结果可视化,为城乡布局优化、生态红线划定和土地利用现状诊断等规划决策提供直观而有力的支撑。

(三)良好的动态监测与更新能力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对空间信息的持续监测和实时更新上。卫星遥感影像的周期性获取,使得土地利用变化可以被及时捕捉;一旦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系统即可迅速反馈并指导修正。以城市扩张监测为例,通过对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比对分析,管理部门能够快速识别违法用地并采取措施,确保规划落地的严谨性和有效性。

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一)城乡空间布局优化

城乡空间布局的科学调整必须建立在对土地利用现状与演变趋势的精确掌握之上。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把卫星遥感与航空摄影灵活结合,在很短时间内获取覆盖全域的最新影像。随后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地形条件、交通网络、生态敏感度等多重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判定各类用地的适宜性与潜在约束。以杭州市为例,规划部门依托高分辨率影像与多源空间数据库,对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进行精细分类,提出分区分级管控方案,既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又提升城市建设效率与品质。此外,通过地块级遥感解译成果与现状地籍资料的对比,还能够及时发现错用或闲置地块,为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提供充分依据[1]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精准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底线,其划定过程离不开高精度空间数据支持。遥感技术可清晰捕捉植被覆盖、地形起伏与水系分布等生态因子,地理信息系统则进一步开展景观连通性、栖息地完整性与脆弱度评价,锁定生态敏感区与脆弱区的真实边界。云南省在划线实践中采用米级分辨率影像,结合地方生境监测数据,最终形成分区分类、坐标可追溯的红线图层,为审批、监管与生态修复提供精准依据,显著遏制了无序开发并提升了生态保护效率。

(三)土地整治与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整治工作涵盖耕地保护、整理复垦与建设用地减量等多个环节,对数据实时性和综合分析深度要求极高。三维可视化技术借助激光点云与影像测高,构建逼真的数字地形模型,使坡度、土层厚度、排水条件等指标一目了然。河南省在整治试点中,基于三维地理信息平台模拟多种工程方案,对粮食产能、生态影响与投资回报进行综合评估,最终选定效益最佳的配置路径,实现耕地质量提升与资源节约双赢,并保障乡村振兴目标落地。

(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在规划编制与实施阶段,准确识别自然灾害风险是确保空间安全的关键。通过周期性遥感影像解译,可以圈定洪水易发区、滑坡隐患带及地面沉降敏感区;随后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多因子风险模型,将降雨强度、地质结构、植被覆盖与人口分布等数据有机整合,生成分级风险图。

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效果

(一)提升规划决策科学性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规划部门搭建了一个以实测数据为核心的决策平台。高分辨率影像与多维属性数据被整合进同一坐标体系后,规划人员能够对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容量潜力与生态约束进行多角度对比,从而使每一项决策都有据可循。山东在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全流程引入遥感解译成果和 GIS 分析模型,形成的成果图件精度明显提高,方案经专家评审和公众公示后获得了各界一致好评,这充分说明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更能赢得共识。

(二)提高规划实施效率

在规划落地阶段,效率往往取决于数据获取与处理速度。借助实时遥感监测和无人机快速巡航,深圳搭建的城市精细管理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新增建筑、违章占地等变化的自动识别,并将结果推送至业务系统。规划人员无需等待传统测量成果,即可即时核实现场状况并调整实施方案。这种“影像即数据”的工作流显著压缩了信息传递链条,使规划响应与动态调整更为灵活。

(三)强化规划成果的可视化表达

生动直观的可视化是沟通规划理念和展示实施成效的关键环节。三维 GIS 将地形、建筑与基础设施统一投射到虚拟城市中,能够动态呈现开发前后景观的差异。可视化的参与门槛低、互动性强,既帮助决策者迅速把握重点,也激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热情,为规划顺利实施奠定了共识基础。

(四)提高规划监督与管理精准性

规划监督强调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纠偏。通过持续的卫星影像比对和 GIS 时序分析,广东构建的土地监管系统能够自动标记疑似违法建设或超规划开发区域,并生成定位精准的告警清单。执法人员依据清单下沉到现场核查,既节省人力,也避免了漏查误判。系统上线以来,违法用地发现时间由过去的季度级缩短到周级,监管效率与处理精度双双提升,充分体现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全过程监管中的价值。

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数据共享与标准化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各级规划部门迅速普及,但数据共享体系的建设速度仍然滞后。不同单位分别掌握航摄影像、地籍资料和监测成果,由于缺少统一的元数据规范和接口标准,同一片区域往往被反复测量,既造成资金浪费,也使多源数据在精度基准和坐标系统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后续分析的可靠性。信息孤岛现象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制约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决策效率。

(二)技术人才缺乏与能力建设滞后

测绘装备和软件平台迭代迅猛,而部分基层规划机构在专业人才储备与技能培训方面投入不足。新入职的技术人员往往只熟悉基础操作,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遥感解译、三维建模或大数据处理任务;而骨干力量又因项目繁忙缺少深造时间,整体人力结构与技术升级呈现错位。人才短板使得先进工具难以落地,许多地区仍停留在传统制图或简单制表阶段,未能充分释放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潜能。

(三)设备投入成本高昂

无人机航测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购及维护费用可观,对财政资源有限的中小城市和县域尤为突出。即便争取到专项资金,也常因后续的软件授权、数据存储、硬件折旧等长期支出而无法形成可持续运转机制。资金压力导致部分地方只能采用低分辨率或过期影像替代高精度数据,从源头上削弱了规划成果的精细化和前瞻性。

五、结论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精准度与效率的核心支撑。尽管数据共享障碍尚未完全消除,专业人才储备仍显不足,设备与运维成本也给部分地区带来压力,但伴随统一标准日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强化,以及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入融合,该技术体系将在未来规划实践中展现更为卓著的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参考文献

[1] 曹政伟.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自然资源管理研究[J].经纬天地,2025,(03):52-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