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分析及预防性养护技术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分析;预防性养护技术
正文
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路面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和居民的出行安全。沥青路面以其行车舒适、噪音小、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近年来许多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在通车后不久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期破损现象,如裂缝、坑槽、车辙等。这些破损不仅影响了道路的平整度和美观度,还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同时也加大了道路的养护成本。深入分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分析
1.设计因素
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设计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设计会导致路面早期破损。路面结构设计方面,如果对道路的交通流量、车辆荷载等预估不准确,选择的路面结构层厚度、材料类型不恰当,就会使路面在实际使用中承受过大的应力,从而引发破损。对于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若路面基层强度设计不足,在重载车辆的反复作用下,基层容易出现疲劳破坏,进而反射到面层,导致路面裂缝。排水设计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路面排水不畅,雨水会渗入路面结构层,使基层和土基的强度降低,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容易出现唧泥、坑槽等病害。
2.施工质量因素
施工质量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路面的性能。如果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沥青、集料等原材料,会导致路面的强度、稳定性等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施工工艺的不规范也会造成路面早期破损。如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时间控制不当,会影响混合料的均匀性和性能;摊铺过程中摊铺速度不稳定、摊铺厚度不均匀,会导致路面平整度差;压实度不足会使路面的密实度不够,容易出现早期病害。
3.交通荷载因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流量日益增大,车辆超载现象也较为普遍,这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重载车辆的反复碾压会使路面承受的应力超过其设计强度,导致路面出现疲劳裂缝、车辙等病害。而且,车辆的启动、制动、转弯等行为会对路面产生额外的冲击力和剪切力,加速路面的破损。特别是在路口、公交站点等车辆频繁启停的区域,路面的破损情况更为严重。交通流量的分布不均也会使部分路段的路面承受更大的荷载,加剧了这些路段的早期破损。
二、预防性养护技术的重要性
1.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预防性养护技术能够在路面出现严重破损之前,对路面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维护,防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可以修复路面的微小裂缝、封填表面空隙,提高路面的防水、抗滑等性能,从而延缓路面的老化和破损速度,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例如,在路面出现轻微裂缝时,及时进行灌缝处理,可以防止雨水渗入裂缝,避免裂缝进一步扩展,使路面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
2.降低养护成本
与路面出现严重破损后进行大规模的修复相比,预防性养护的成本相对较低。预防性养护是在路面病害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的,只需要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如封层、微表处等,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路面状况。而如果等到路面出现严重破损后再进行修复,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路面的铣刨、重铺等工作,还会影响道路的正常通行,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因此,合理运用预防性养护技术可以降低路面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3.提高道路服务质量
良好的路面状况能够为车辆提供舒适、安全的行驶环境。预防性养护技术可以改善路面的平整度、抗滑性能等,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和噪音,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预防性养护还可以保持路面的整洁美观,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例如,通过定期对路面进行清扫、封层等养护工作,可以使路面始终保持良好的外观和性能,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
三、常见的预防性养护技术
1.灌缝技术
灌缝技术是一种常见的预防性养护技术,主要用于处理路面的裂缝。当路面出现裂缝时,雨水会顺着裂缝渗入路面结构层,导致基层和土基的强度降低,进而加剧路面的破损。灌缝技术就是通过使用专用的灌缝材料,如改性沥青、橡胶沥青等,将裂缝填充密实,防止雨水渗入。在进行灌缝施工时,首先要对裂缝进行清理,去除裂缝内的杂物和灰尘,然后采用加热设备将灌缝材料加热至合适的温度,使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再用灌缝机将灌缝材料灌入裂缝中。灌缝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弹性和耐老化性能,以确保灌缝效果的持久性。
2.封层技术
封层技术是在沥青路面表面铺设一层薄薄的封层材料,以封闭路面的空隙,防止水分渗入,提高路面的防水、抗滑和耐磨性能。封层技术主要包括雾封层、碎石封层和稀浆封层等。雾封层是将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均匀地喷洒在路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碎石封层是先在路面上喷洒一层沥青,然后撒布一层碎石,经碾压后形成封层;稀浆封层是将由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组成的稀浆混合料摊铺在路面上。不同类型的封层技术适用于不同的路面状况和使用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微表处技术
微表处技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它是在稀浆封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微表处是由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稀浆混合料,通过专用的微表处施工设备摊铺在路面上。微表处具有施工速度快、开放交通早、抗滑性能好、防水性能强等优点。它可以修复路面的轻微车辙、改善路面的平整度和外观,同时还能提高路面的耐磨性和抗滑性能。微表处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
结语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包括设计因素、施工质量因素、交通荷载因素等。这些早期破损不仅影响了道路的使用性能和美观度,还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和道路的养护成本。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预防性养护技术能够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提高道路服务质量。常见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如灌缝技术、封层技术、微表处技术等,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路面的具体状况和病害类型,选择合适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市政道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道路的日常巡查和检测,及时发现路面的早期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养护措施。还应不断加强对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养护技术水平,为市政道路的安全畅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问题,实现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刚.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建筑与装饰,2022,(06):127-129.
[2]康垚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分析及对策[J].交通世界,2017,(34):7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