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优化及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
关键词
市政道路;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优化;施工质量控制;道路基层
正文
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以其强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基层出现裂缝、强度不足等病害,影响了道路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因此,对市政道路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进行优化,并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市政道路基层施工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优化
1.原材料特性分析
水泥是水泥稳定碎石的重要胶凝材料,其品种和强度等级对基层性能有显著影响。普通硅酸盐水泥具有早期强度增长快、安定性好等优点,常用于市政道路基层。碎石的颗粒级配、压碎值等指标直接关系到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级配良好的碎石能够形成紧密的骨架结构,提高基层的密实度。碎石的压碎值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以保证其在荷载作用下不被压碎。水的质量也不容忽视,应采用清洁、无污染的水源,避免水中的杂质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
2.配合比设计原则
配合比设计应遵循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满足道路基层设计强度的基础上,确保其在长期车辆荷载及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具备稳定的承载能力和结构性能。应注重提升基层的耐久性,优化材料抗冲刷、抗冻融及抗收缩开裂能力,有效延缓反射裂缝和水损害等病害。在保障技术性能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水泥用量,优选本地优质骨料,降低材料成本与碳排放。通过系统的室内试验,科学确定最佳水泥剂量、碎石级配和施工含水量,实现力学性能与施工和易性的协调统一,使配合比达到最优综合效果。
3.配合比优化试验
为了确定最佳配合比,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通过改变水泥剂量、碎石级配等参数,制备不同配合比的水泥稳定碎石试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各因素对基层性能的影响规律,找出最优的配合比方案。还可以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提高试验效率和准确性。在优化过程中,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环境因素,确保配合比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施工准备阶段控制
施工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在原材料方面,要严格控制水泥、碎石等的质量,对进场材料进行检验和试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要做好材料的储存和管理工作,防止材料受潮、变质。在施工设备方面,要对摊铺机、压路机等设备进行调试和维护,确保其性能良好。测量放线工作要准确无误,确定基层的边线和高程,为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其熟悉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
2.摊铺和碾压过程控制
摊铺过程中,要控制好摊铺速度和厚度,保证摊铺均匀。摊铺机的行驶速度应根据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和运输车辆的供应情况合理确定,避免出现摊铺中断或厚度不均的现象。要注意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的工作状态,使混合料在全宽范围内均匀分布。碾压是保证基层压实度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基层的厚度和压实设备的性能,合理确定碾压遍数和碾压顺序。一般先采用轻型压路机进行稳压,然后再用重型压路机进行复压和终压。碾压过程中要控制好压路机的行驶速度和振动频率,避免出现过压或漏压的情况。
3.养护和成品保护
养护工作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增长和耐久性至关重要。在基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采用覆盖保湿养护的方法,保持基层表面湿润。养护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和水泥品种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少于7天。在养护期间,要限制车辆通行,避免基层受到破坏。成品保护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基层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严禁在其上堆放重物或进行其他施工作业。要注意防止雨水冲刷和暴晒,确保基层的质量稳定。
三、质量检测与验收
1.质量检测指标和方法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质量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压实度、强度、平整度等。压实度检测采用灌砂法或核子密度仪法,通过检测基层的实际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判断压实度是否符合要求。强度检测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基层施工完成后一定时间内,取代表性试件进行试验,测定其抗压强度。平整度检测采用3m直尺法,测量基层表面的平整度偏差。还可以采用钻芯取样等方法,检测基层的内部质量。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每摊铺一定长度的基层,须立即进行压实度、含水量及平整度检测,依据检测数据动态调整摊铺速度、碾压遍数及机械组合。在碾压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基层表面状况,如出现裂缝、起皮、弹簧或集料离析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作业,分析原因并采取补强、换填或重新拌合等措施处理。同时,要对水泥、碎石、砂等原材料实施进场复检与批次跟踪检测,确保其级配、含泥量、强度等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通过全过程、多环节的质量检测与闭环管理,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提升结构稳定性,避免返工和质量事故发生。
3.验收标准和程序
市政道路基层施工完成后,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外观质量、实测项目等。外观质量要求基层表面平整、坚实,无裂缝、松散等现象。实测项目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如压实度、强度等指标要达到规定的标准。验收程序一般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和建设单位组织的竣工验收。只有通过严格的验收,才能确保市政道路基层的施工质量,为道路的后续施工和使用提供保障。
结语
市政道路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优化及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通过对水泥稳定碎石原材料特性的分析和配合比的优化设计,能够提高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为道路的长期使用奠定坚实基础。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施工准备、摊铺、碾压、养护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加强质量检测与验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例如,如何在保证基层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水泥用量,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如何提高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等。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市政道路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优化及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将不断完善和提高,为城市道路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能够打造出更加安全、舒适、耐用的市政道路,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出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洋.市政道路水泥稳定碎石施工的质量控制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16):237-239.
[2]李雯献.市政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5,(03):109-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