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预埋管线施工中防堵塞技术与后期穿线效率提升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建筑电气;预埋管线;防堵塞技术;穿线效率;施工质量;管线防护
正文
一、建筑电气预埋管线施工的堵塞成因与核心影响
1.1预埋管线堵塞的主要成因
一是材料防护不到位,管线进场后存放不善,施工中管口未及时封堵,部分选用劣质管材,易破损开裂使异物进入。二是施工操作不规范,管线敷设弯曲半径过小,与其他管线交叉未做好隔离,节点处理粗糙,缝隙易渗入杂物。三是后期保护缺失,管线预埋后未及时标记位置,未定期检查,堵塞问题后期穿线时才暴露。
1.2堵塞对后期施工的核心影响
一是增加返工成本,需凿开墙体或楼板查找堵塞点,修复后重新浇筑,消耗人力物力,还可能破坏装修面层。二是延误工期,堵塞排查与返工需3-5天,多个区域堵塞会使电气穿线工序滞后,影响后续环节。三是影响电气系统安全,强行穿线可能破损导线绝缘层,修复后管线密封性下降,易渗水加速导线老化。
二、建筑电气预埋管线施工的防堵塞核心技术
2.1前期材料管控:选品适配与防护预处理
一是优质管材选型,根据施工场景选用适配管线:墙体、楼板预埋优先选用高强度PVC管(管壁厚度符合设计要求,耐冲击、抗老化),潮湿环境(如卫生间、地下室)选用镀锌钢管(防锈防腐),确保管材接口适配性(如PVC管选用配套的承插式接头、密封圈),避免因接口不匹配导致密封失效。二是管线进场防护,管材进场后分类存放于室内干燥区域(避免日晒雨淋),管口采用专用管帽封堵(PVC管可用塑料堵头,钢管可用橡胶塞);施工前检查管材质量(如管壁是否有裂纹、接口是否平整),剔除不合格产品,防止因管材缺陷引发堵塞。
2.2中期施工优化:规范操作与节点密封
一是管线敷设规范,管线弯曲时控制弯曲半径(PVC管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径的6倍,钢管不小于10倍),避免强行弯折导致管壁变形;与土建施工协同(如浇筑混凝土前标记管线位置,避免振捣棒碰撞管线),管线与给排水管、热力管保持安全距离(如电气管线与给水管平行间距不小于0.1m),防止其他管线渗漏影响电气管线。二是节点密封强化,管线接头处采用“连接件+密封胶”双重密封:PVC管接头涂抹专用胶水后承插连接,外侧缠绕防水胶带;钢管采用丝扣连接,丝扣处缠绕生料带并涂刷防锈漆;管线分支处安装接线盒,盒内管口用密封垫密封,防止混凝土浆从分支节点渗入。三是管口实时封堵,管线切割后立即用管帽封堵敞口,暂时停工时对所有未连接的管口进行二次封堵(如用泡沫塑料塞紧后缠绕胶带),浇筑混凝土前逐个检查管口封堵状态,确保无敞口或松动。
2.3后期验收防护:通球试验与标识管理
一是通球试验验证,管线预埋完成、混凝土浇筑初凝后,及时开展通球试验(用直径为管径70%的塑料球或钢球,通过牵引线拉动球体穿过管线),若球体卡顿或无法通过,立即标记堵塞位置并排查原因(如管内混凝土块、管线弯折),及时疏通修复。二是管线标识与保护,在管线预埋位置张贴明显标识(如“电气管线,禁止开凿”),告知后续施工人员管线走向;对暴露于结构外的管线末端(如墙体预留管口),采用保护套包裹,防止装修阶段杂物进入或意外撞击。
三、建筑电气预埋管线后期穿线效率提升策略
3.1堵塞精准疏通:分级处理与无损修复
一是轻微堵塞疏通,对管内灰尘、细小砂石等轻微堵塞,采用“压缩空气吹扫+钢丝刷清理”:用空压机通过软管向管内通入压缩空气,吹出松散杂物;若仍有残留,将带钢丝刷的牵引线穿入管内,来回拉动清理管壁附着物。二是中度堵塞处理,对混凝土浆结块、管线轻微弯折导致的堵塞,采用“机械疏通+局部修复”:用电动疏通器(前端带钻头)缓慢钻入堵塞点,破碎混凝土块后用压缩空气吹出;若管线弯折变形,在标记位置开凿小口(最小化破坏结构),修复管线后重新封堵,避免大面积凿墙。三是严重堵塞应对,对管线断裂、严重弯折导致的堵塞,通过前期通球试验标记的位置,精准开凿后更换受损管线段,更换后重新做通球试验与密封处理,确保后续穿线通畅。
3.2穿线工具适配:高效工具与耗材选择
一是穿线工具优化,根据管线材质与长度选择适配工具:短距离PVC管选用“玻璃钢穿线器”(柔韧性好,易转弯),长距离或钢管选用“电动穿线机”(带动力牵引,减少人力消耗);穿线前在穿线器表面涂抹滑石粉(减少管壁摩擦),导线接头处包裹光滑的塑料套管(避免接头勾挂管壁)。二是耗材合理搭配,导线选用多股软线(比单股硬线更易穿入弯曲管线),导线截面面积不超过管线内径的40%(如DN20的PVC管适配截面不超过10mm²的导线),避免因导线过粗导致穿线受阻;多根导线同时穿线时,整理成束并绑扎牢固(用绝缘胶带缠绕,末端削尖),减少导线间的缠绕与卡顿。
3.3穿线流程规范:分工协作与质量把控
一是穿线前检查,穿线前再次确认管线通畅(用压缩空气吹扫管口),清理管口毛刺(用砂纸打磨光滑,避免划伤导线绝缘层),标记管线走向与长度(合理规划导线穿入顺序)。二是分工协作操作,采用“双人配合”模式:一人在管线一端推送穿线器,另一人在另一端牵引,遇到阻力时缓慢调整角度(避免强行拉扯导致穿线器断裂);穿线过程中实时检查导线绝缘层(如发现破损立即停止,排查管内是否有尖锐杂物)。三是穿线后验收,导线穿入后核对导线规格与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用万用表检测导线通断情况,确保无短路、断路问题,同时整理管线末端导线(预留足够长度,便于后续接线)。
四、结论
建筑电气预埋管线施工中,防堵塞技术需贯穿“材料-施工-防护”全流程,通过优质选品、规范操作、验收验证从源头减少堵塞风险;后期穿线效率提升需结合堵塞分级处理、工具适配与流程规范,实现“精准疏通-高效穿线”。实践表明,该技术与策略可使管线堵塞率显著降低,后期穿线工期缩短,返工成本减少,同时保障电气系统安全运行。未来,需进一步推广智能化施工工具(如带摄像头的管道检测机器人,提前排查堵塞隐患),结合BIM技术优化管线排布(减少交叉与弯折),推动建筑电气预埋管线施工向“精细化、高效化”转型,助力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孔颖超.基于BIM的智能配电系统预埋管线精准定位施工技术研究[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中天美好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2025:525-527.
[2]钟文钧.建筑电气工程中管线的预留预埋施工[J].科技风,2017,(15):101.
[3]徐淑英.当前建筑电气施工与预埋实践路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1):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