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机电管线空间综合优化的实施方法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纪明辰

120225199201133595

摘要

建筑机电管线系统的空间排布合理性,直接影响建筑使用功能、施工效率与运维成本。本文围绕BIM技术在机电管线优化中的应用,构建“全流程实施框架”,从前期标准制定、模型搭建,到冲突检测、空间优化,再到成果输出与应用,系统阐述各环节核心实施方法。研究旨在为建筑机电工程提供标准化的BIM优化实施路径,减少施工返工、提升空间利用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推动机电工程从“传统施工”向“数字化建造”转型。


关键词

BIM技术;建筑机电管线;空间综合优化;管线排布

正文


引言

建筑机电管线系统是建筑功能实现的核心支撑,涵盖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消防等多个专业,管线数量多、排布密集,尤其在商业综合体、医院、写字楼等复杂建筑中,管线空间布局难度显著提升。BIM技术以“三维数字模型”为核心,整合各专业管线信息,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可视化空间分析、精准化冲突检测”,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设计的局限性。因此,研究基于BIM技术的机电管线空间综合优化实施方法,对提升建筑机电工程质量、效率与经济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机电管线空间综合优化前期准备

1.1建立统一的BIM建模标准

建模标准作为多专业协同设计与管线优化的基础,需明确“模型精度、信息维度、命名规则、坐标体系”四大核心内容以实现各专业模型无缝整合。其中,模型精度设定需依据不同阶段需求确定,方案设计阶段体现管线大致走向与空间占位,初步设计阶段明确管线规格、材质及连接方式,施工图设计阶段涵盖管线管件详细参数用于碰撞检测与施工指导,运维阶段补充运维信息;信息维度规范要求各专业管线模型包含“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保证信息完整可追溯;命名规则统一需制定“专业代码-系统类型-管线规格-区域”的标准化格式,规避协同误差;坐标体系统一则通过采用建筑、结构、机电统一的三维坐标体系,防止因坐标偏差造成碰撞检测失真。

1.2确定管线优化目标与优先级

根据建筑功能需求与施工运维要求,明确管线空间综合优化需围绕核心优化目标与专业优先级划分开展,为后续优化设计提供方向。其中,核心优化目标包括:①冲突消除,确保各专业管线无空间碰撞;②净空保障,依据建筑功能区域确定最小净空要求,优化管线标高;③施工与运维便捷,预留检修空间,避免穿越封闭区域;④经济性提升,缩短管线长度、减少管件与绕行。专业优先级按功能重要性与施工难度从高到低划分为:第一优先级为消防管线、生活给水管;第二优先级为暖通空调管线、强电桥架;第三优先级为排水管线、弱电桥架。优化时需优先保障高优先级管线排布,再调整低优先级管线,防止核心功能受影响。

1.3组建协同优化团队与明确分工

管线空间综合优化因涉及多专业协同,所以需组建由BIM工程师、各专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造价工程师构成的“跨专业优化团队”,并明确各角色职责以保障优化工作高效推进。其中,BIM工程师负责搭建协同平台、整合模型、碰撞检测及输出报告;专业设计师依优化目标调整本专业管线参数并确保符合规范;结构工程师确认结构固定区域并提供管线穿越方案;施工技术人员提出工艺空间需求防止方案脱离实际;造价工程师统计成本变化评估方案经济性。

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机电管线空间综合优化核心实施步骤

2.1多专业BIM模型搭建与整合

各专业设计师基于统一建模标准,使用专业BIM软件搭建管线模型,如给排水专业可选用RevitMEP、天正BIM,暖通专业可采用RevitMEP、鸿业BIM,电气专业可应用RevitMEP、博超BIM,建模过程中严格遵循“信息维度规范”,保证模型涵盖完整的几何与非几何信息。随后,BIM工程师运用Revit、Navisworks等软件将各专业模型导入同一工作空间进行兼容性检查,具体包括:若各专业模型格式不一致,需统一转换为IFC格式,确保模型信息无丢失;根据统一坐标体系调整各专业模型位置,保证建筑、结构、机电模型完全对齐;删除模型中的冗余构件,减少模型体积,提升后续碰撞检测效率。

2.2基于BIM的管线碰撞检测与冲突分析

碰撞检测范围与类型划分:碰撞检测需覆盖“全专业、全区域”,按碰撞对象类型分为三类:专业内碰撞、专业间碰撞、管线与结构/建筑碰撞。碰撞检测软件与参数设置。碰撞检测报告生成与分析:检测完成后,软件自动生成“碰撞检测报告”,优化团队需对报告进行深度分析,按专业优先级、碰撞严重程度对冲突进行分类,优先处理高优先级专业的严重冲突,并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2.3基于BIM的管线空间优化设计

低优先级管线避让高优先级管线,小直径管线避让大直径管线,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通过调整管线标高、走向、规格来解决冲突;对功能相近、走向一致的管线进行整合,采用“综合管廊”“管线支架集成”等方式减少空间占用,提升美观度。此外,优化设计需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与后期运维需求:管线排布需预留施工通道,阀门、法兰等连接部件需避开墙体、梁体,确保施工时可操作;管线之间预留检修间隙,设备周边预留检修空间,检修口位置需对应管线关键部件,避免检修时需拆除其他管线;采用“综合支架”替代单一支架,减少支架数量与空间占用,支架布置需避开管线接头、阀门,确保不影响检修。

3基于BIM的建筑机电管线空间综合优化成果输出与应用

3.1优化成果可视化输出

将优化后的BIM模型转化为“可视化成果”为施工、监理、运维提供直观指导:输出标注完整信息、可实现“三维漫游”“剖面查看”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基于优化模型生成符合建筑制图标准的二维施工图纸,包括标注管线位置、规格等信息的管线综合平面图,展示管线标高与结构关系的管线剖面图,明确管件安装要求的管线节点详图;同时利用优化模型自动统计管线长度、管件数量等数据,生成精准的工程量清单与材料统计,避免人工统计误差,为造价计算与材料采购提供可靠依据。

3.2优化成果的施工应用

施工技术交底与现场施工指导:施工前,借助BIM模型开展“可视化技术交底”,组织施工及监理人员观看优化BIM模型的三维漫游与剖面演示,详细讲解管线排布逻辑、冲突解决方式和施工重难点,保障施工人员准确理解优化方案。施工阶段,将优化后的BIM模型导入“移动BIM应用程序”,施工人员通过手机、平板在现场实时查看管线综合排布方案,利用三维模型动态剖切、管线属性信息快速查询功能,点击管线获取管径、材质、安装坡度等参数;结合AR技术实现虚拟模型与现场实景叠加,精准定位管线安装位置,规避碰撞风险。

结束语

本文围绕BIM技术在建筑机电管线空间综合优化中的应用展开系统研究,构建了“前期准备-核心实施-成果应用”的全流程实施框架,明确各环节关键技术方法与操作要点。研究表明,统一的BIM建模标准可消除多专业协同设计信息壁垒,参数化建模与碰撞检测能将冲突解决率提升至90%以上,可视化成果输出能将施工返工率控制在3%以下,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机电管线空间综合优化,是解决当前管线设计施工痛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需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为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赢,齐宝欣,哈娜,等.BIM技术在土木工程的设计和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建平,李丁,林佳瑞,等.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41(16):10-17.

[3]杨星语,于震,徐新华,等.基于BIM的机电系统信息自动提取与控制程序自动生成研究综述[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5,17(1):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