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任宇政

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 300073

摘要

智能建筑凭借高效率、低能耗、高安全性的显著优势,正逐步成为建筑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电气自动化作为智能建筑的核心支撑技术,通过对建筑内电气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显著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和管理效率。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既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能耗,又能够在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安全性。


关键词

智能建筑;电气;自动控制

正文


引言

传统的监测与控制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建筑复杂多样的运行需求,存在数据采集延迟、故障响应不及时等问题。电气自动化系统作为电力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电力工程实现自动化发展。

1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述

1.1电气自动化的定义与内涵

电气自动化是以电气技术为基础,融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理论,实现对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自动监测、控制、保护与优化运行的综合性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电气自动化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将建筑内的供配电、照明、空调、给排水、电梯、消防、安防等子系统进行集成管理,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工作,从而提升建筑整体性能。

1.2关键技术构成

传感器技术:用于采集建筑内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质量等)、设备运行状态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等),是电气自动化系统获取信息的“感知器官”。通信技术:包括现场总线技术(如Modbus、CAN总线)、工业以太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等,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互。计算机控制技术: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布式控制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控制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发出控制指令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智能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用于优化系统控制策略,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2智能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构成

2.1系统组成与原理

当前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分布式控制架构,其核心由分层网络及四级控制模块构成。系统包含中央管理终端、主控单元、现场执行单元及通信链路四大组件。系统采用扁平化设计,省略主控制器层,使监控计算机与控制器直接通信,支持控制器间点对点交互,增强系统冗余性与扩展灵活性。

2.2电气自动化系统中设备与元件

在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体系中,现场控制设备、传感器与执行器构成核心硬件架构。现场控制器作为边缘计算节点,承担设备级控制职能,兼具集中管控与自主运行能力。其通过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实现与执行末端、传感元件的无缝连接,支持模拟/数字信号的双向传输,包括AI/AO(模拟量输入输出)与DI/DO(开关量输入输出)四种标准接口。

3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架构

在智能建筑里,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运用了分层设计的方式,把感知层、控制层、通信层以及应用层整合到一起,来构建起一个能协同工作的智能控制网络。通信层选用了BACnet、Modbus、ZigBee等协议,以让设备间能进行数据交互并且传输远程指令。控制层把PLC、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及继电保护装置当作核心部件,主要负责逻辑运算、传递信号等工作。感知层由传感器(如电流、温湿度以及光照传感器)、执行器(如调节阀、电动机、智能开关)组成,主要用来采集用电数据以及环境数据。应用层把SCADA系统、HM(I人机界面)以及AI算法整合到一起,对能耗监控、智能配电、安全报警、自动化控制等模块统一管理和优化,以此来保障系统能稳定并且高效地运行。

3.2智能配电模块

智能配电模块是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把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进行动态优化及集中管理。模块具备故障保护功能,借助智能断路器、继电保护装置和故障指示器,可快速检测短路、过载及漏电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响应。其负荷分配与实时监控功能同样关键,通过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及智能电表采集数据,依靠SCADA系统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对于光伏(PV)、风能等分布式能源的接入,模块也能支持,凭借分布式控制单元(DCU)和能源管理系统(EMS),高效协调发电与负载需求。将SCADA系统、DCU及EMS相结合,能实现智能配电的高效、安全与节能目标,为智能建筑提供稳定电力保障。

3.3能耗监控模块

在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中,能耗监控模块发挥着关键作用,结合云平台与HMI界面实现能耗数据可视化及远程优化控制,为建筑节能与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其需对建筑各区域及各类设备的能耗情况开展实时监测与深度分析,进而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核心功能之一是数据采集与存储,硬件层面运用智能电表及物联网(IoT)传感器采集电流、电压和功率数据,并借助边缘计算单元进行实时存储与处理。

3.4安全报警模块

安全报警模块在智能建筑中实现用电安全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模块通过智能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监测过载、短路和漏电等异常状态。远程报警可通过MQT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传输,与移动设备连接。借助AI故障诊断模块,提升报警正确率与控制误报率,并结合SCADA/HMI实现在线监控及安全保护。

3.5自动控制模块

通过家居自我管理组件,实现对家居自动化控制和家庭成员自动调节灯、地暖、电梯等设备,实现对能耗要求和舒适性的平衡,通过光敏电阻(如BH1750)和定时模块(DS3231)来实现照明自调节和节能用电功能;通过温度和湿度信息收集(如DHT22),在硬件处理器里编程用以辅助节能控制策略,使空调满足节能控制要求;采用电梯调配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求得最优路径,从而减少候电梯时间,杜绝空载运行情况的出现;重要场所的一些关键供电配备,采用备用供电方案(自动切换开关-ATS由施耐德公司提供,ATS48);应用物联网和SCADA系统(IgnitionSCADA)使各设备间进行交互以及远程控制。

3.6仿真设计

为验证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性能,搭建基于MATLAB/Simulink与OPNET联合仿真的多层次平台,集成电力设备建模、能耗优化与故障检测模块。感知层利用多模态传感器阵列(如DHT22温湿度传感器、TSL2591光照传感器),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与融合(采样频率1kHz)。控制层基于双冗余实时内核构建离散事件动态模型(DEVS),核心采用FBD(功能块图)和ST(结构化文本)并行架构模拟协同控制。通信层通过多协议网关整合BACnet/IP、KNX和LoRaWAN协议,采用延迟传播模型分析通信速率(10Mbits/s至1Gbits/s)对传输效率的影响。应用层内嵌支持向量机(SVM)与深度神经网络(DNN)优化器,执行负载优先级排序与动态能耗预测。仿真测试设置72h运行周期,模拟10000设备节点并行操作,故障检测模块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FSA)测试短路、断路和负载不平衡场景,故障响应时间控制在120ms内。能耗优化采用动态粒子群算法(DPSO),目标函数包括能耗最小化与功率因数最大化,迭代精度10-6。仿真结果以高分辨率时序图与多维矩阵呈现,存储为HDF5(层次数据格式5)格式,供后续深度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智能楼宇的需要设计出电能配送管控、能耗采集检测、安保预警与运行主动管理4方面的电气自控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仿真试验。该系统可以让楼宇降低能耗、确保安全与提升运行效率,为智能楼宇的节能化与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建议今后的研究中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与分散式能源技术等提高该系统的灵敏性和灵活性,推进智能楼宇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亚楠,杨欣.电气自动化系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2024(12A):296-298.

[2]张浩.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19):185-186.

[3]李世钧.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2):46-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