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泵送机械管道防堵结构设计与输送压力稳定性控制实践
摘要
关键词
混凝土泵送机械;管道防堵结构;输送压力控制;流道设计;施工稳定性;混凝土浇筑
正文
一、建筑混凝土泵送机械管道堵塞成因与压力波动影响
1.1管道堵塞的主要成因
一是流道设计不合理,弯管曲率半径小、变径管过渡段陡峭使混凝土流动阻力大增,骨料易堆积卡阻;直管内壁粗糙增加摩擦阻力,引发离析与堵塞。二是防粘性能缺失,内壁未做防粘处理使水泥浆粘附管壁,停机未清理管道形成堵塞源头。三是物料适配性不足,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坍落度波动大,流动性变差易停滞堆积;泵送前未检查物料状态会引发堵塞。
1.2输送压力波动的核心影响
一是影响浇筑质量,压力过高易产生离析,过低无法到达高远浇筑点或增加堵塞风险,骤变会导致漏浆、模板变形。二是加剧设备损耗,压力频繁波动损伤部件,过高会使管道接口渗漏,延误工期。三是引发安全隐患,压力超极限可能致管道爆裂,堵塞后强行增压疏通易引发管道振动甚至支架坍塌,威胁人员安全。
二、建筑混凝土泵送机械管道防堵结构设计要点
2.1流道结构优化
降低流动阻力。一是弯管与变径管设计,弯管大曲率半径(如90°弯管半径≥管径6倍),减少涡流与堆积;变径管渐变过渡段(长度≥管径差3倍),避免阻力骤增,确保混凝土平稳过渡。二是直管内壁处理,选内壁光滑无缝钢管,出厂前精密打磨(内壁粗糙度Ra≤1.6μm),降低摩擦阻力;长距离输送时,每隔50m设“缓冲段”,缓解压力,减少离析风险。三是特殊部位强化,入口设“导流锥”,引导混凝土平稳进入;末端设“防堵喷头”,过滤杂质,调节流速,适配不同浇筑场景。
2.2接头密封与连接优化
防止渗漏与卡阻。一是密封结构设计,管道接头用“双密封圈+锁扣”结构,内侧耐油耐磨橡胶密封圈防渗漏,外侧金属骨架增强密封圈抗压,锁扣快装式,连接牢固且便于清理。二是连接间隙控制,接头处管道同轴度偏差≤0.5mm,法兰连接用定位销,确保螺栓均匀受力,减少堆积卡阻。三是柔性连接适配,振动大的部位用柔性接头,吸收振动与位移,避免管道变形、渗漏及冲击堆积。
2.3防粘与耐磨强化
延长流道寿命。一是内壁防粘涂层,管道内壁喷涂耐磨防粘涂层(厚度0.1-0.2mm),提升光滑度与耐磨性,涂层附着力≥5MPa。二是易清理结构设计,管道分段式(每段≤3m),易堵塞部位设“清理口”,密封盖快开式,便于清理与恢复密封。三是耐磨材料选用,高骨料混凝土用高铬合金耐磨钢或内衬陶瓷管,提升抗磨损能力,避免粘附与堆积。
三、建筑混凝土泵送机械输送压力稳定性控制策略
3.1实时压力监测:精准掌握运行状态
一是监测点布置,在泵体出口(主压力)、管道中部(长距离输送时)、浇筑点附近(末端压力)安装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不同位置的压力数据;传感器选用耐高压、抗振动类型(测量范围0-40MPa,精度±0.5%),确保在混凝土泵送的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二是数据可视化与预警,将压力数据传输至中控系统,通过显示屏以曲线形式实时展示压力变化趋势(如实时压力、平均压力、峰值压力);设定压力阈值(如最高压力不超过管道额定压力的80%,最低压力不低于0.5MPa),当压力超出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声光预警(如红灯闪烁、蜂鸣提示),同时在显示屏上标注异常位置(如“泵体出口压力过高”),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处理。
3.2动态压力调节:适配工况变化
一是流量与压力联动调节,中控系统根据压力数据自动调节泵送流量:压力过高时(如接近阈值),降低泵送油缸运行速度,减少单位时间内的混凝土输送量,缓解管道压力;压力过低时(如无法到达浇筑点),在安全范围内适当提高流量,同时检查管道是否存在渗漏、堵塞,避免盲目增压;流量调节响应时间不超过1秒,确保压力快速回归稳定区间。二是坍落度自适应调节,在泵体进料口安装坍落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混凝土坍落度;当坍落度降低(流动性变差)导致压力升高时,系统自动控制外加剂添加装置(如向料斗内注入适量减水剂),提升混凝土流动性,降低流动阻力,间接稳定管道压力;外加剂添加量根据坍落度变化自动计算,避免过量添加影响混凝土强度。三是停机与重启控制,停机前逐步降低泵送压力(如从额定压力的70%降至30%),避免突然停机导致的压力骤降与混凝土回流;重启时采用“低压启动”模式,先以低流量(额定流量的30%)泵送,待压力稳定后逐步提升流量,防止压力骤升引发管道冲击。
3.3设备与施工协同控制:提升整体稳定性
一是泵送设备与管道协同,根据管道长度、布置方式(如水平输送、垂直输送)预设初始压力参数,如垂直输送高度每增加10m,初始压力提高0.8-1.0MPa,确保混凝土能顺利到达浇筑点;设备启动前检查管道支架稳定性(如是否牢固、有无位移),避免泵送振动导致管道移位,引发压力波动。二是与浇筑作业协同,浇筑人员通过无线遥控器与中控系统联动,根据浇筑进度(如模板填满程度)调节泵送压力:浇筑速度较慢时(如梁、柱等窄截面构件),通知中控系统降低压力与流量,避免混凝土溢出;浇筑速度较快时(如楼板等宽截面构件),适当提高压力,确保混凝土供应充足;联动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实现“泵送-浇筑”同步协调。三是应急处理机制,当压力骤升且预警时,系统自动启动应急程序:若判断为轻微堵塞,先降低压力并反向泵送(短暂回抽混凝土),尝试疏通;若反向泵送无效,立即停机,通过压力传感器定位堵塞位置(如压力骤升点),指导操作人员快速清理;堵塞排除后,重新启动时采用低压小流量测试,确认管道通畅后再恢复正常泵送。
四、结论
建筑混凝土泵送机械管道防堵结构设计需围绕“流道优化、密封强化、防粘耐磨”核心,通过降低流动阻力、减少粘附堆积,从源头减少堵塞风险;输送压力稳定性控制需依托“实时监测、动态调节、协同联动”,确保压力适配工况变化,避免波动对浇筑质量与设备安全的影响。实践表明,该设计与策略可显著降低管道堵塞率,减少压力波动幅度,提升混凝土浇筑质量与施工效率,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智能化技术(如AI算法预测堵塞风险、数字孪生模拟压力变化),优化管道结构与压力控制逻辑,推动混凝土泵送机械向“智能防堵、精准稳压”方向发展,助力建筑工程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瑞.高大建筑混凝土泵送管道系统优化配置[J].建设监理,2023,(01):84-88.
[2]赵延斌.液控式混凝土泵送系统运行规律与性能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2.
[3]杨继章.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工程施工设备配置优化系统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