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苗木“进场-种植-存活”全链条监管的技术标准与实施路径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潘丽娜

河北省正定县市政建设站,河北 石家庄 050800

摘要

本文立足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提升需求,以苗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系统构建“进场-种植-存活”三阶段监管技术标准体系,探索“标准引领-流程管控-技术赋能-保障支撑”的实施路径。研究整合《园林绿化苗木验收规范》等政策文件与原州、雅安等地实践案例,明确各环节核心技术指标与操作规范,提出“三阶九步”闭环监管模型,解决传统监管中“标准模糊、流程脱节、责任缺位”等问题。实践表明,该体系可使苗木成活率提升20%以上,为园林绿化工程标准化监管提供可复制范式。


关键词

园林绿化苗木;全链条监管;技术标准;实施路径;成活率保障

正文


一、引言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苗木质量直接决定工程成效与生态价值。当前行业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监管、重种植轻养护”的问题:进场环节苗木规格不符、检疫缺失导致后期生长隐患;种植环节操作不规范造成30%以上苗木损耗;存活期养护监管缺位使成活率难以保障。随着《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等规范的完善,全链条监管成为行业转型关键。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环节质量控制,如苗木验收技术或养护方法,缺乏对“进场-种植-存活”全流程的系统性标准设计与路径规划。原州区通过“订单生产+定向供应”模式实现成活率提升25%的实践,印证了全链条监管的可行性。鉴于此,本文构建技术标准体系与实施路径,对推动园林绿化工程提质增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苗木全链条监管是对园林绿化苗木从产地出场至存活养护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涉及质量检测、流程规范及责任追溯,注重“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保障”的紧密衔接。监管技术标准则依据苗木生物学特性与工程需求制定,包含可量化、操作性的指标,如苗木规格、检疫要求、种植及养护参数等,是实施监管的关键依据。存活保障机制通过科学养护、动态监测与应急响应,确保苗木移植后6-12个月内稳定生长,成活率不低于90%(特殊树种不低于85%)。

(二)理论支撑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将苗木看作一个涵盖“生产-流通-种植-生长”的完整系统,强调各环节监管标准的无缝对接,以实现从苗木初始生产到最终生长全过程的精细化质量控制,满足园林绿化工程长期效益的需求。协同治理理论则倡导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检+第三方检测”的多方参与监管模式,例如雅安市通过市县联动的检疫机制,有效分配监管责任,提升整体监管效率。精准管控理论利用数字化手段,如苗木溯源系统与土壤湿度传感器,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克服传统监管中依赖经验、精度不够的问题。

四、全链条监管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一)标准构建原则

在构建园林绿化苗木监管技术标准时,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一是合规性原则,确保所有指标严格契合《园林绿化苗木验收规范》及植物检疫条例等政策,保障指标合法性;二是差异化原则,依据乔木、灌木、藤本等不同苗木类型定制专属标准,如乔木聚焦土球规格,灌木侧重冠幅;三是实操性原则,指标设定需科学且可检测,如采用“胸径-土球直径”比例明确标准。

(二)三阶段核心技术标准

1.进场验收阶段:源头质量管控

供应商资质审核方面,要求必须提供苗木生产经营相关许可证件及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对于来自外埠的苗木,还需额外提交调运检疫证书,任何证件缺失都将直接导致拒收。物理指标上,乔木需满足胸径与冠幅的基本比例要求,土球规格需与胸径相匹配且紧实无松散,灌木则需高度与冠幅比例协调,根系健壮。检疫环节,通过目视检查与抽样检测结合,严查红火蚁等有害生物,确保无检出后方可进场。

2.种植实施阶段:过程规范管控

种植前,需评估土壤pH值及有机质等条件,确保与苗木生态需求高度匹配,对盐碱地应进行客土改良。操作时,应控制土球完整度,定植深度略高于原生长环境,乔木采用稳固三角支撑,防止机械损伤,灌木间距需均匀。对于苗木种植的时限,裸根苗应尽快栽种,带土球苗亦不宜久存,高温时段需遮阴并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苗木健康生长。

3. 存活养护阶段:长效生长管控

水肥管理方面,定植后初期需每日浇水,随后根据土壤湿度调整频率,保持适宜湿润度;定植一月后,根据苗木类型施以合适比例的氮磷钾缓释肥。监测预警上,利用智能传感器持续监控土壤湿度与苗木蒸腾,快速响应异常数据;同时,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病虫害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存活验收时,以乔木新梢生长、叶片保有情况及灌木萌芽率为评估指标,达标者视为存活。

(三)标准协同衔接机制

构建“指标联动-责任衔接-数据互通”机制:进场时记录的苗木规格信息将直接用于指导后续种植深度的确定,而种植前土壤检测的结果则为后期养护中的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实施责任追溯制度,明确“验收者担责、种植者跟踪”的原则,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清晰。各环节的验收资料需统一上传至监管平台,以便全程追溯与审查,保障管理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

五、全链条监管实施路径与案例

(一)“三阶九步”闭环实施模型

1.进场验收阶段:三重核验流程

进场验收首步为资质核验,需仔细审查供应商资质及苗木检疫证明,并构建供应商信用档案,部分区域对优质企业实施资质备案与优先采购政策。次步为指标检测,运用人工与仪器结合的方式,测量苗木关键尺寸,记录并数字化存档。末步是溯源建档,为通过检测的苗木赋予唯一二维码标识,详细记录其品种、来源及规格,确保每株苗木均可追溯。

2. 种植实施阶段:三控作业流程

种植实施阶段,首先进行前置准备,包括全面检测土壤条件并进行必要改良,同时依据苗木特性定制种植方案,对大型乔木还特别规划吊装作业流程。其次,实施规范种植,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确保土球处理得当、定植位置精准,并对关键操作步骤进行影像记录。最后,进行即时验收,在种植完成后24小时内检查种植深度与支撑稳固性,对不符合标准的情况立即要求整改。

3. 存活养护阶段:三维监管流程

在存活养护阶段,首先进行智能监测,通过布设土壤湿度与光照传感器,实时收集环境数据,并在数据异常时自动向养护人员发送预警。其次,实施精准养护策略,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水肥管理方案,同时结合季节变化进行修剪、防寒等维护措施。最后,进行存活评估,在苗木定植六个月后,对其成活率进行全面验收,未达标的苗木将启动补植流程,并追溯相关责任。

(二)典型实施案例

原州区实施了“订单生产+定向供应”的监管模式。在进场环节,通过招标选定苗木生产企业,预先明确苗木规格标准,进场时依据资质、指标、检疫三重标准进行严格验收,确保良种苗木的高比例引入。种植过程中,国有林场技术人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重点控制土球完整度,大幅提升种植规范度。在存活养护阶段,构建了企业负责日常管护、林场负责监督监测的协同机制,结合无人机空中巡查与地面详细监测,有效提升了苗木的存活率,实现了苗木成活率的显著提升。

六、实施保障机制与效果评估

(一)多维保障体系

政策层面,可借鉴万源市经验,出台地方性的《苗木全链条监管实施细则》,清晰界定各方职责,并将监管成效作为绿化工程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层面,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集成溯源管理、实时监测数据及验收档案,同时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提升病虫害检测效率,实现检疫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人员层面,则通过系统的“标准培训+实操考核”,确保施工与监理人员全面掌握并执行技术标准,提升技术标准的应用效果与落地质量。

(二)实施效果评估

质量提升方面,试点项目表明,采用新监管模式后,苗木进场合格率显著提升,种植过程高度规范,存活期成活率稳定且较传统模式有大幅提升。效率上,数字化手段缩短了验收时间,提高了养护应急响应速度,有效降低了成本。然而,小型项目在数字化设备应用上仍有不足,且跨区域调运苗木的检疫协同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进场-种植-存活”全链条监管技术标准体系,通过三阶段核心指标设计与“三阶九步”实施路径,实现了苗木质量的全程可控。实践表明,该体系可有效破解传统监管碎片化问题,显著提升工程质量与生态效益。未来可进一步优化:针对小型项目开发轻量化监管工具,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建立跨区域检疫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外埠苗木管控;结合物联网技术构建苗木生长预测模型,实现从“被动监管”向“主动预警”的转型,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阿不都萨拉姆·吐尔逊.园林绿化苗木的培育[J].新疆林业,2025,(03):38-39.

[2]马金梅.园林绿化苗木反季节移栽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5,57(02):75-77.

[3]马洪松.北京市园林绿化中苗木养护问题与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25,19(08):117-1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