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地下管网三维建模与智能管理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三维建模;智能管理;GIS应用
正文
城市地下管网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涵盖10余类系统,总长超百万公里,其管理水平影响城市韧性,管网事故年均经济损失超千亿元。传统管理依赖二维图纸(更新滞后率超40%)和人工巡检(漏检率达30%),难以应对复杂管网的空间关系查询和应急响应需求。基于GIS的三维建模可使管网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智能管理系统能将应急处置效率提高3倍,随着相关条例强化数字化要求,GIS驱动的地下管网管理技术成为核心课题。
1.城市地下管网三维建模的数据源与技术方法
地下管网三维建模需“多源数据融合-空间精度控制-模型动态更新”,技术方法要适配管网特性。数据源包括基础地理数据(高精度地形图、高程模型)、管线探测数据(地下管线雷达扫描、全站仪测量、竣工资料)、物联网监测数据(压力传感器、流量仪实时状态数据)、历史运维数据(维修记录、改造图纸)。建模技术方法有数据预处理(坐标转换、噪声剔除、属性数据标准化)、三维构建(基于GIS平台的管线实体建模、采用LOD技术、节点三维建模)、模型整合(实现空间关联、建立拓扑关系)、动态更新(基于BIM模型的版本管理、结合现场巡检的移动端更新工具)。
2.GIS支撑的地下管网三维模型的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
三维模型需通过“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决策支持”功能,解决传统管理的痛点问题。核心功能:空间查询与分析(实现“管径≥300mm的给水管线”等属性查询(响应时间≤1秒),进行断面分析(垂直距离计算精度±2cm)、净距分析(最小安全距离预警阈值自定义));三维可视化(管线分层显示(按系统、埋深),透明化地表展示(地下20米范围内细节可见),动态漫游(流畅度≥30帧/秒));冲突检测(自动识别管线交叉冲突(间距<规范值50%时报警),施工影响范围分析(距管线3米内预警));量算统计(管线长度(误差≤0.5%)、土方量(精度±3%)的自动计算,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典型应用场景:规划设计(新管线路由优化(减少与既有管线交叉30%));施工管理(地下施工的管线保护方案模拟(碰撞风险降低60%));日常运维(巡检路线规划(缩短里程20%),设备定位(阀门井查找时间从30分钟缩至5分钟))。某新区管网规划中,通过三维模型的冲突检测,提前发现12处给水管与燃气管的交叉隐患,节约改造成本80万元。
3.基于GIS的地下管网智能管理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智能管理系统需“感知-传输-处理-应用”四层架构协同,关键技术聚焦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系统架构:感知层(部署智能传感器(每500米1个压力监测点、1公里1个水质监测点),采用NB-IoT传输(覆盖率≥99%));网络层(建立“光纤+无线”混合网络(传输速率≥10Mbps),数据加密(AES-256算法));数据层(构建时空数据库(支持10亿级记录存储),实现GIS与BIM数据融合(属性同步率≥99%));应用层(包含管网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追溯)、运行监控(压力/流量实时曲线)、应急指挥(爆管关阀方案自动生成)等模块)。关键技术:时空大数据处理(采用分布式计算框架(处理速度≥100万条/秒),时空索引(查询效率提升10倍));智能分析算法(爆管定位(基于水力模型,误差≤3米),漏损预测(准确率≥85%),寿命评估(误差≤5年));移动应用技术(巡检APP支持离线地图(更新频率1次/周),AR实景标注(定位偏差≤50cm));数字孪生集成(构建管网虚拟镜像(状态同步延迟≤5分钟),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某城市供水系统应用该系统后,爆管定位时间从2小时缩至15分钟,关阀方案优化使影响范围缩小40%。
4.系统应用效能评估与推广实施路径
应用效能需“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综合衡量,实施路径注重分阶段落地与可持续运营。效能评估:技术指标(模型精度(±5cm)、数据更新及时率(≥95%)、系统响应时间(≤3秒)、故障定位准确率(≥90%));经济指标(管网漏损率(从15%降至11%)、年度维护成本(降低20%-30%)、应急抢修费用(减少40%));社会指标(居民停水时长(缩短60%)、管网事故率(下降50%)、公众满意度(提升至85分以上))。实施路径:试点先行(选择1-2个行政区(管网总长500-1000公里)进行建模与系统部署(周期6-12个月));标准制定(建立数据采集、模型构建、系统运维的地方标准(兼容国家规范));人才培养(开展GIS+管网管理培训(每年≥200人次),组建专业运维团队);持续优化(每季度收集用户反馈(问题解决率≥90%),每年进行系统功能升级)。某省会城市分三期实施后,实现全市6000公里管网的三维管理,年节水超1000万吨,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
结束语
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管网三维建模与智能管理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破解空间信息壁垒、智能分析提升决策效率、全周期管理保障系统韧性”,突破了传统地下管网管理的“盲管”困境。实践证明,该技术能显著提升管网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降低运行风险与成本。未来需聚焦全要素建模(纳入地下空间结构)、AI自主决策(漏损预测准确率≥95%)、泛在感知(传感器覆盖率≥80%),推动技术向“全息感知、智能自愈、协同共治”升级,为智慧城市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丽青.基于倾斜摄影和GIS建模的管网三维数字管理系统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21,18(25):106-108.
[2]陶彦妤.城市地下管网一体化三维建模方法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9.
[3]陈立民,马雪萍,谭慧君.浅谈城市地下管网的三维建模及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40(11):111-112+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