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楼宇电气照明系统节能设计与物联网控制技术融合应用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王屹双

天津拓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摘要

智能楼宇电气照明系统是能耗核心环节之一,传统系统存在“照明方式固化、控制响应滞后、节能与体验失衡”等问题,难以满足绿色建筑与智慧办公需求。本文结合《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发展行动计划》,从“硬件节能设计、物联网控制架构、场景化智能联动”三大维度,构建“节能硬件+物联网控制”融合方案,为智能楼宇电气照明系统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智能楼宇;电气照明系统;节能设计;物联网控制技术;传感器组网;云端调度

正文


一、引言

智能楼宇电气照明系统承担着办公、商业、公共区域的照明功能,其能耗占楼宇总能耗的20%-25%。传统系统多采用“全天常亮”“固定分组控制”模式,未结合人员活动、自然光强度动态调整:白天自然光充足时仍满负荷照明,造成能耗浪费;会议室、走廊等区域人员离开后照明未及时关闭,日均浪费电量约15kWh/100㎡;控制依赖人工操作,如楼层照明故障需现场排查,响应效率低。随着“双碳”目标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将物联网控制技术(如传感器、无线通信、云端平台)与照明节能设计融合,实现“按需照明、智能管控”,成为降低楼宇能耗、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课题。

二、智能楼宇电气照明系统节能与控制现存问题

2.1硬件设计能耗高,节能潜力未释放

照明系统硬件选型与设计缺乏节能考量,导致能耗基数大。光源仍大量使用传统荧光灯(能效比仅60lm/W),未全面替换为LED光源(能效比达120lm/W),相同照明效果下能耗高1倍;灯具布局未结合空间功能与自然光分布,如办公区灯具均匀密布,靠窗区域与中央区域亮度一致,未利用自然光实现“分区调光”;照明回路设计粗放,多按楼层或区域划分单一回路,无法实现单灯或小范围精准控制,人员局部活动时需开启整片区域照明,能耗浪费严重。

2.2控制方式传统,智能化程度低

控制方式依赖人工与固定时序,无法动态适配场景需求。多数楼宇采用“定时开关+人工旋钮调光”,定时方案固定(如早8点开、晚6点关),加班时段需人工手动开启,且无法根据人员加班数量调整照明范围;缺乏实时感知能力,未部署人体感应、光照度传感器,人员离开后照明持续开启(平均浪费2-3小时/天),自然光变化时亮度无法自动调节;控制指令传输依赖有线线路,故障排查与线路维护成本高,且无法实现远程控制,如管理人员无法通过手机APP临时调整会议室照明。

2.3节能与体验失衡,用户需求难满足

过度追求节能导致照明体验下降,或为保障体验忽视节能。部分楼宇为降低能耗,将照明亮度统一调至最低标准(如200lux),低于办公区域推荐亮度(300-500lux),导致员工视觉疲劳;调光响应滞后,人员进入会议室后需等待1-2分钟照明才逐步亮起,影响使用体验;缺乏个性化控制权限,员工无法根据自身工作习惯(如绘图人员需更高亮度)调整局部照明,只能被动接受统一管控,用户满意度不足60%。

三、智能楼宇电气照明系统节能设计与物联网控制技术融合方案

3.1硬件节能设计:光源与回路优化

从硬件源头降低能耗,为物联网控制提供节能基础。全面替换为高效LED光源,根据空间功能选型:办公区选用防眩光LED面板灯(色温4000K,显色指数Ra80),走廊选用LED筒灯(功率8W,替代传统20W荧光灯),整体光源能耗降低50%;采用“分区-分层”回路设计,按空间功能(如办公区、会议室、走廊)与自然光强度(靠窗区、中央区)划分独立回路,每个回路支持单灯控制,实现“人在灯亮、人走灯灭、光强自动调节”;在灯具内部集成调光驱动模块,支持0-100%平滑调光,避免亮度突变影响体验。

3.2物联网控制架构:感知-传输-云端协同

构建“传感器感知+无线传输+云端调度”的物联网控制架构,实现智能管控。感知层部署多类型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人员存在,响应时间<1秒)、光照度传感器(检测环境光强,精度±10lux)、电能计量传感器(监测单灯能耗),传感器按50/个密度组网,实时采集场景数据;传输层采用LoRa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距离1-3km,低功耗),将传感器数据与控制指令双向传输,替代传统有线线路,降低施工与维护成本;云端层搭建“智能照明管控平台”,具备数据存储、智能分析、远程控制功能,可自动生成照明策略(如工作日9:00-17:00,靠窗区光照>400lux时关闭照明,<300lux时开启50%亮度),也支持管理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APP手动调整。

3.3场景化智能联动:适配多元需求

基于物联网控制技术,实现“场景联动+个性化定制”,平衡节能与体验。针对不同场景设计联动策略:办公场景实现“人员-光照-照明”联动,人员进入时自动开启对应区域照明,光照度超400lux时自动调光至30%,人员离开5分钟后关闭;会议场景支持“一键预约”,通过会议室预约系统同步开启照明(亮度80%),会议结束后自动关闭;应急场景联动消防系统,火灾时自动开启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亮度调至100%,并切断非必要照明回路。同时开放个性化控制权限,员工可通过工位面板或手机APP调整自身区域照明亮度(范围30%-100%),满足差异化需求。

四、融合应用效果分析

4.1能耗显著降低,节能效益突出

融合方案实施后,照明系统能耗大幅下降。LED光源替换与分区控制使基础能耗降低50%,物联网动态调光(结合人员与光照)进一步减少30%能耗,整体能耗较传统系统降低45%,某10000㎡智能楼宇年节约电量约5.4kWh,折合标准煤18.36吨,减少碳排放45.9吨;电能计量传感器实现单灯能耗监测,可精准定位高能耗灯具(如老化LED灯),及时更换,避免无效能耗。

4.2控制效率提升,管理成本降低

物联网控制技术大幅提升照明系统响应与管理效率。控制响应时间从传统人工调节的10分钟缩短至10秒内,人员进入区域后照明可即时开启;云端平台支持远程监控与故障报警,灯具故障时自动定位(精度至单灯)并推送维修提醒,故障排查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无需人工巡检与开关灯操作,每年减少人工成本约2万元,管理效率提升60%。

4.3用户体验优化,满意度提升

场景化联动与个性化控制改善用户照明体验。办公区域亮度稳定在300-500lux,符合视觉舒适标准,员工视觉疲劳投诉率下降70%;会议场景“一键预约+自动启停”,无需人工操作,使用便捷性提升80%;个性化调光权限满足不同需求,用户满意度从60%提升至90%,实现“节能不降耗、智能更便捷”的目标。

五、结论

智能楼宇电气照明系统需通过“硬件节能设计奠定基础、物联网控制技术实现智能、场景化联动平衡体验”的融合路径,才能解决传统系统能耗高、控制笨、体验差的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照明系统与楼宇其他系统(如空调、安防)的联动,构建“多系统协同”的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实现楼宇整体能耗最优。

参考文献

[1]谢明.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应用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3):52-54.

[2]赵毅.智能楼宇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J].电子技术,2023,52(09):188-189.

[3]于学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N].山西科技报,2023-09-19(B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