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景观特色彰显与文化传承策略探析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李智明

陕西天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聚焦历史街区文化传承的复合维度,系统解析景观特色构成、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指出历史街区的价值体现在物质空间形态、非遗文化基因及时空动态演进的三维特征中。当前面临三大核心问题,商业开发导致的物质空间同质化、传承断层引发的非遗技艺失传、保护性开发造成的时空信息割裂。针对此,构建"空间保护——文化活化——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策略。通过原真性保护与适应性更新平衡历史与现代,借助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实现非遗再生,依托政策法规与社区参与形成协同治理。研究为破解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矛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

历史街区;景观特色;非遗传承;时空演进

正文


引言

城镇化加速与文化消费兴起的双重背景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脉的核心载体,保护与传承日益成为学界与业界的焦点议题[1]。传统研究多聚焦于物质空间的静态保护,而对非遗文化基因的动态传承、时空演进的连续性维护等深层问题关注不足。本文基于文化地理学与遗产保护理论,构建"特征解析——问题诊断——策略优化"的研究框架。从物质空间形态、非遗文化基因、时空动态演进三重维度揭示历史街区的价值构成;剖析商业开发、传承断层、保护割裂等现实困境;提出空间保护、文化活化、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优化策略。研究为历史街区从"文物式保存"转向"活态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历史街区景观特色构成特点

(一)物质空间形态特征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形态特征作为其景观特色形成的核心因素,主要表现为街巷肌理,建筑风貌和公共空间三者有机融合和动态演进[2]。街巷肌理在城市空间中表现为多样化构成法则,以城市空间为基本框架,如巴塞罗那棋盘格状肌理,巴黎放射状路网肌理和阿姆斯特丹环形运河体系肌理,肌理既是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体现,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媒介。北京胡同为例,它采用棋盘式格局和“宽街窄巷”相结合的格局,在满足传统居住功能要求的同时,通过尺度的变化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是其物质形态的直接展现。

(二)非遗文化基因特征

历史街区非遗文化基因作为其景观特色组成之魂,以民俗活动、传统技艺及历史记忆等活态传承方式形成特有文化身份标识[3]。民俗活动在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端午龙舟赛和中秋灯会等群体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借助节庆仪式增强社区认同并通过参与纵向传递文化基因。

(三)时空动态演绎特征

历史街区时空动态演绎特征构成景观特色的关键动因,并呈现出历史层积效应和当代适应性变异之间的辩证关联。巴黎玛黑区为例,中世纪窄小的街道肌理和19世纪奥斯曼式建筑立面迭加在一起,构成时空交织的物质图谱,层积效应既记录着城市扩展的历史轨迹,更以并置的建筑风格,营造别具一格的视觉叙事;但上海田子坊以功能置换的方式将石库门里弄改造成创意产业空间,使传统肌理以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适应性变异,同时又保持了原有空间格局。

二、文化传承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物质空间同质化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同质化问题是当前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核心难题,主要体现在商业开发推动的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趋同化趋势。丽江古城为例,纳西族传统“4合5天井”民居布局已逐步为统一化仿古商业门店所代替,原有依水而建的街巷肌理由于过度加宽已失去“曲径通幽”空间韵味;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更新时虽然保留着粉墙黛瓦,但内部功能却为标准化民宿和网红店铺所充填,造成“千店一面”同质化风景。

(二)非遗传承断层化

非遗传承断层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危机,核心是传统技艺遭遇后继乏人的窘境,民俗活动中的仪式感呈减弱态势。苏州缂丝技艺为例,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超过65岁,年轻学徒因学习周期长、经济回报低而望而却步,导致“人亡艺绝”风险加剧;丽江古城,纳西族传统的“三朵节”活动已经被简化为商业演出,祭祀活动中,东巴经文诵读和火把节的传统舞蹈由于游客的需求减少,其文化价值逐步转化为视觉享受。

(三)时空演进割裂化

时空演进割裂化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典型矛盾,具体表现在对历史层积信息片段化地保留和对整体时空连续性地割裂。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清代胡同肌理与民国商铺立面虽被保留,但1950年代的单位大院与1980年代的居民自建房却被整体拆除,导致“明清——民国——近代”的时间层积链条断裂;上海新天地经过对石库门里弄“整旧如新”的改造后,虽然在建筑外观上得以保留,但是内部空间却完全重建成为商业综合体,历史功能演变的痕迹也随之抹去。

三、优化传承策略的体系构建

(一)空间保护原则

历史街区的空间保护需构建"原真性的保护加适应性的更新"的双重管控机制,实现历史真实性与当代适用性的有机结合。原真性的保护需要遵循《威尼斯宪章》的规定,并通过建筑考古学的方法对材料、形状、工艺进行科学的记录和修复,如福州三坊七巷在修缮过程中采用"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清代杉木构架和民国瓷砖贴面,保证历史信息可逆性和可识别性。

(二)文化活化路径

为解决非遗保护中的传承断裂和时空断裂的问题,需要构建一个结合"活态传承加数字化记录"的双向推进策略。活态传承强调通过身体实践与社区参与实现文化基因的动态延续。如西安诗经里通过"诗经文化研学基地"制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融入《诗经》吟诵、古法造纸等传统技艺,并与"文化体验工坊"相结合培育年轻传承人;数字记录技术利用3D扫描和动作捕捉等先进手段,对苏州缂丝织造和昆曲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的全息记录,构建一个包括工艺流程、口述历史和影像资料在内的数字化基因库。

(三)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需完善"政策法规+社区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法规约束——社区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政策法规层面,应建立动态调整的保护法规体系,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需细化至建筑修缮补贴标准、非遗传承人认证流程等操作性条款,同时引入"文化价值评估"机制,将街区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社区参与层面,需构建"居民——政府——市场"三方协商平台,如杭州桥西历史街区成立的"居民保护委员会",通过定期座谈会参与业态准入、设施改造等决策,并试点"文化权益证券化",将传统民居使用权转化为可交易的"文化资产券",激发居民保护积极性。

 

总结

本文通过系统性研究得出结论,历史街区景观特色彰显文化价值源于物质空间、非遗基因、时空演绎的三维耦合,保护需超越"修旧如旧"的表面化思维。针对物质同质化、非遗断层化、时空割裂化三大困境,优化策略应聚焦三大支点。其一建立"原真性保护+适应性更新"的空间管控机制,平衡历史真实与生活现实;其二构建"活态传承+数字记录"的非遗活化模式,实现历史延续与文化赋能的双向驱动;其三完善"政策法规+社区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形成制度约束与主体赋能的良性互动。研究表明历史街区景观特色的本质是保护历史信息真实性和可识别性,保证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过程,唯有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策略组合,方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共生,为城市文化传承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5):22-24.

[2] 弓敏.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2024(12):35-37.

[3] 翁威奇,刘雪丽.文化传承视角下街区景观"微改造"的策略研究——以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中国艺术, 2021(006):100-1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