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原则及设计探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钟妍 张虎 任艳霞 路金刚

上海航天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8

摘要

当前,我国的建设产业正在稳定发展,建设工程的经营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对于产品结构设计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由于钢结构技术具有工程施工简单,工期短,抗震等级好,利用率高等优点,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普及。但是,在进行钢结构施工的时候,有些设计者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对施工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很难保证钢结构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让钢结构不能够更好地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因而,设计者必须明确该建筑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设计措施,以提升该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

建筑工程;钢结构设计;稳定性

正文


引言: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和施工人员也在逐步思考如何以建筑建造和施工技术为基础,进行自主创新,从而让工程项目可以更好地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相结合。钢结构不式仅构成建设项目的主体结构,而且具有轻便稳定的优点。为了减轻楼房自身的重量,很多高层都选择了钢结构施工,成为了建筑方案的首选。可以根据建设方案的具体规定,对各种构造形状进行生产加工,从而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操作弹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1.钢结构建筑的优点

1.1拥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

因为钢材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因此,建材的断面尺寸,比如梁、柱、板等,都要比水泥房的截面尺寸要小很多,因此,在同样的外部轮廊的情况下,钢结构的户型可以拥有较大的使用面积,与传统的混凝土住房相比,它可以提高3%-8%的使用面积,大大地增加了住宅的利用率,降低了企业的面积成本。另外,钢结构也很易于实现大跨距。大平层户型图空间,这为户型图的设计提供了很强的灵活性。

1.2拥有高效施工率

钢制建材,进行设计方案后加工厂统一布局,对其进行了设计、生产、加工、制造。所有的工序都是在工厂中进行的,这大大减轻了工人们工作的压力,降低了工程建设的难度,提高了对建筑材料的加工精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将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由机器进行组装,省去了预制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在安装工序中可以同步进行,整个过程可以节约30%左右的施工期。

1.3节能环保

因为,所有的钢结构预制构件,都是在加工厂进行加工、生产出来的,所以,在施工工地上,可以降低混凝土的使用率,还可以大幅降低废气、污水、废物的排放。此外,由于不锈钢板材属于建筑工程新型环保材料,所以在房屋建筑需要进行复建和改建时,钢材的可循环利用起到了很好的节约作用,提高了建材的重复利用率。建筑项目采用钢结构进行建设,可实现70%的无水作业,在减少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同时减少了垃圾的排放。

2.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稳定设计原则

2.1系统化原则

工程的初期,在进行工程的设计时,有关工作人员应始终遵循着系统化的设计理念,既要将钢结构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要确保其各个部位的受力分配相互间的和谐,从而达到了应力的传递和作用的相对均衡。在设计过程中,要从材料、工艺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量减少不同因素之间的矛盾。例如,在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规程中,钢材中的含碳量不能大于0.2%。究其原因,高含量的碳会导致钢坯的可塑性降低,从而影响到焊缝的成形质量,进而影响到钢材的稳定性[1]

2.2.精细化设计原则

在钢构设计中,有关人员不仅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还要注意钢结构的受力分配,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遵循精确性的原则,注意不同结构部位、不同设计环节的具体情况。例如,在钢结构受到外力侵入并产生重大损伤时,若梁部的受力失效,则为局部破坏,对钢结构整体的冲击相对较轻。若为柱部受损,则为支撑受损,会极大地影响钢结构的总体安全性,进而导致大规模的建筑坍塌。在实际工程中,需要考虑到梁与柱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采用“强柱弱梁”的设计方案,来改善柱部的“相对安全”,减少房屋在地震和冲击等大荷载下的坍塌几率。除此之外,还要进行钢结构受力参数的计算、钢结构材料的选择、钢结构的搭建形式的设计等工作,对相关人员也要严格做到精益求精,要完全遵循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JGJ99-2015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JGJ99-2015),高强度螺栓连接设计为确保钢结构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91)等各项规范标准的要求。

3.影响钢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钢结构建筑是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钢结构的总体品质及其等级对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规划建设期间的工程质量,安全,稳定,必须把钢结构的稳定性作为重要的技术指标,并对其进行评估。

3.1钢结构的承受力分配问题,其对可靠性的影响

搞结构本质是一种复合承载框架,既要承受房屋自身的重量,又要承受剪切应力、碰撞力等内外应力。因此,在钢材承受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导致钢材的多源失衡。举例来说,钢结构的架构系统是非常严谨的,每个支撑点的高度、间距等参数必须相互匹配。此时,如果一根或多根立柱、承重梁等预制构件在承受力时,会发生弯曲,或相同参数规格型号的预制构件长度不等,大小不匀称,会直接导致钢结构支系点发生异常变化,进而破坏钢结构整体的受力平衡,导致相应的失衡。比如,如果有关人员只顾着局部的规划,而不去注意整个钢架的承受力,就会导致内应力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交互力便会集中在钢结构上的沉积点上,从而实现转移,进而使该点的钢件无法承受,从而导致变形.倒塌等不稳定情况[2]。图1为钢结构杆件受力失稳图。

图片1.png

1构杆件受力失稳图

3.2钢材品质对钢结构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在钢材中,除了承受力分布之外,钢材本身物理性能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在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中,钢材的选择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疲劳极限、延展性、弯曲刚度等层面,对钢原材料的物理特性进行全面考察,尽量选用物理特性比较好的钢结构。另外,由于钢结构在安装和运输过程中,会直接地、间接地长时间地与外界的自然环境接触,会受到水汽、内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稳定性。因此,在实际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也应该尽可能地提高钢原材料的耐磨性能、防水、耐腐蚀、抗氧化性等性能,从而更好地保证钢结构工程的整体质量。钢结构局部失稳示意图如图2 所示

图片2.png

2钢结构局部失稳示意图

3.3钢结构施工技术对可靠性的影响

目前,钢结构连接方式主要是:电焊焊接连接和铆钉。对于此种连接方法的制订与实施,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过程进行精确的控制。如果连接方式与原材料的物理特性有偏差、承力系统有偏差,或者是电焊焊接程序流程、螺栓型号、螺栓分布等不合理的设计方案,都会导致预制构件的连接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导致相应的钢结构失衡风险。另外,在对接缝处加工工艺进行了明确之后,如果后期工程施工缺乏严格的加工工艺规范、技术规范来进行管束和指导,也会导致脱焊、过焊、地脚螺栓没有拧紧等问题,从而对钢结构稳定性设计方案的执行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

4钢结构稳定性设计原则

4.1.钢结构可靠性设计

根据稳定性的基本原则,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要保证各个构件的稳定性,使其具有良好的总体性能。例如选用平面图管理体系设计法,可以在前期的研究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保证了钢构和项目制图的一致性。

4.2一致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与测算构造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按照结构的平稳测算,能够得到精确的变量值,特别是中柱测算长指数,有利于增强最后数值的准确性。

4.3协调一致

按照协调准则,需要对平稳设计的关键点进行多个层面的综合,计算两个环节,保证最后的结果是统一的,并满足钢结构的平稳设计准则。

4.4钢结构稳定设计方法

4.4.1基桩法

基桩法是将轻微变形的结构内部应力转化为相对平衡的微分方程。按照线性微分公式,精确计算出工件载荷的极限值。在进行钢结构平衡器开展研究时,不能及时、合理地确定并分析其可靠性。因此,应该对特定负载和外负荷这两个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以验证均衡的合理化。

4.4.2动力学法

在结构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将引起整体的振动,因此需要用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它的稳定问题。钢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其承载力大小与结构的变形程度和振动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在荷载小于自身稳定性时,钢结构荷载值低于其本身稳定值时,其加速度就会与其特定的变形方向相反。

4.4.3是能量法

在确定了负载阈值之后,就可以通过势能驻值来确定负荷的大小。这是一种特殊的功法。在实际应用中,总体势能的大小对构建的最初状态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分析可知,在外部载荷较少且未达到相关技术指标时,系统性能将下降。此时框架的总体定位较为平稳。但是,如果外部负载比所需的负载更大或者更多,则总体性能会得到改善[4]

5.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要点

5.1受力设计

钢结构建筑的受力能力是影响钢结构建筑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钢结构建筑的承载性能是钢结构建筑的首要条件。在钢架中,通常采用T型和L型两种形状,其目的在于增加构件的承载力,减轻构件的自重,达到构件的平衡。在进行钢结构建筑的设计时,要使钢结构建筑内的应力分布更为均衡,要避免某些部位应力分布不平衡,使钢结构建筑整体内应力分布不平衡。比如,设计不动支座时,设计者必须确保支座的稳定,避免支座的滑动。而在对其进行结构分析时,只需要对其进行侧向及垂直方向的受力情况。为了避免出现不稳定现象,设计者必须将各构件和结构的受力情况反映到设计中。想要保证钢结构的稳定,就必须要将设计方案与现实施工结合起来,在建筑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尽量降低人为的偏差,加强对细节的把控,这样,就可以保证其稳定程度与现实的需求相符。梁调幅辐度限值及挠度和侧移增大系数如表1所示

1钢梁调幅辐度限值及挠度和侧移增大系数

梁分析模型

调幅幅度限值

梁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

挠度增大系数

侧移增大系数

变截面模型

5%

S1

1.00

1.00

10%

S1

1.05

1.05

等截面模型

15%

S1

1.00

1.00

20%

S1

1.00

1.00

5.2抗震设计

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十分关键,特别是在高震区域,更应加强结构的稳定。在进行方案的时候,要保证梁板、屋架和屋板的连接度,以及建筑的主体与支柱的固定方法都满足一定的标准,从而达到改善钢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钢结构的抗震效果与构造的品质、支撑的方法等都密切地关联在一起,所以,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有关的要素进行充分的考量,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地震产生的不利的因素,从而保证钢结构的抗震能力。在进行规划时,往往忽略了构件的作用,过分注重构件的承载能力,导致了构件的地震反应平庸。比如,适当的使用铆钉可以改善框架的稳定度,但当你利用这些铆钉的时候,应该对这些铆钉的品质和规范保持足够的关注。在工程中,应注意结构的抗震性能,避免将结构的抗震性能与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区分,增强结构的安全性,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以某高层建筑为例,有关超高层建筑领域的抗震设防审查基础要求如表2所示。

2建筑结构体系下超限检查普通不规则性的结果


项目

不规则要求

结构特性

不规则判断

水平向规则性

不规则性扭转

间或偏心扭转位移比在1.2以上

y向上极限值1.12,在1.2以下

实施偏心布设

0.15以上的偏心率或邻近层质心差别超出15%的对应边长

不规则的凸凹

水平凹凸情况超出30%的对应边长

合成平面

叠合角位置或细腰形

非连续性楼板

有效楼板宽在50%以下,总的开洞面积超出30%梁高在错层以下

有效宽度在50%以下

无异常

垂直向规则性

突变性刚度

邻近层刚度改变在70%以上或三层连续改变超出80%

与设备层相对应的楼层具有不满足现象

无异常

突变性尺寸

缩进竖向构件处超出25%,或建筑外挑在10%以上且超出4m,存在多塔情况

间断性构件

上下非连续性柱墙、支撑,存在强化层、连体性结构

突变性楼层抗剪力

邻近层呈现至少80%的剪承载力变化

有关设备上下层楼层有不满足情况

无异常

5.3防腐设计

钢质建筑因其所用材质的特殊性,在进行耐蚀性能的研究时,应特别注意其防腐能力。对于钢结构来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腐蚀方式,一种是电化学腐蚀,另一种是化学腐蚀,这两种腐蚀都会对钢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一定要进行好的防腐设计。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防腐设计,首先是:采用防锈层,减少钢结构出现锈蚀的概率,并对其进行防护。其次:加强对钢架的日常检测、维护与维修,对钢架的锈蚀问题要及早处理,采用永久喷涂的方式,达到较好的防锈作用。钢材的品质也是导致钢结构发生锈蚀的一个因素,所以,在对钢结构锈蚀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结合工程现场的具体气候条件,对钢结构锈蚀进行合理的保护。

5.4注重钢结构的细节设计

细节设计也是影响钢结构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科学的设计方式能够提高钢结构的整体水平,确保其在各关键节点的安全与稳定。设计人员要结合具体的构造来选用适当的连接形式,以免在节点处因为荷载太高而产生变形,从而对整个建筑的美感和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后果,给建筑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风险。所以,在对钢结构的细节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特别是对螺栓的应用和连接处的焊接处理,一定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审查,对其中的数据和关联系数进行详细的研究,确保在这些问题中,能够对连接点的安全进行有效的保障。因此,在进行钢结构建筑的设计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构造和构件进行详细的研究,以确保其构造和构件的合理性。

5.5消防安全设计

在防火设计中,设计者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是从耐火材料,二是防火涂层。必须要按照建设项目的防火要求、防火等级和防火类型来进行。在防火材质方面,应选用较硬的材质,并在连接部位进行喷涂,以增强连接部位的消防性能,确保其消防性能达到规范的标准。在选用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到对材料的市场、厂家的要求,选用优质、价格低廉的材料,并对其进行检验,以确保材料符合耐火要求。在使用钢材时,若不能达到较好的阻燃作用,则应选用具有较高阻燃性能的材质。

6.案例分析:

某工地上,一栋钢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结构稳定性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经过分析,问题出现在建筑的悬挑结构上,下面是对该建筑悬挑结构重新设计的稳定性原则。

1)确定受力状态和荷载情况首先,需要确定建筑的受力状态和荷载情况,包括荷载类型、大小和方向等。在该建筑中,悬挑结构受到的主要荷载是风荷载和自重荷载,需要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2)选择合适的钢材和截面形状在确定了荷载情况后,需要选择合适的钢材和截面形状。在悬挑结构中,一般采用H型钢或管型钢作为主梁,梁的截面形状需要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在选择截面形状时,应考虑其受力性能、几何形状和经济性等因素。

3)进行强度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确定了钢材和截面形状后,需要进行强度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强度计算主要是针对钢材的承载能力进行计算,稳定性分析则是针对钢结构在受到荷载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在进行稳定性分析时,需要考虑悬挑结构的自由度和刚度,以及荷载的方向和大小等因素。

4)采取合适的稳定措施在进行稳定性分析后,需要采取合适的稳定措施,以保证悬挑结构的稳定性。在该建筑中,可以采用加强钢材的截面尺寸、增加支撑和加固连接节点等措施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钢结构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建筑工程建设中钢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用钢结构可以显著地提高房屋建筑的总体可靠性,增强其抵抗洪涝灾害的能力,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要对钢架结构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地研究,强化对各个环节的设计,以保证钢结构项目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实现钢构造建筑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孟雷.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原则及设计探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9):76-77.

[2]叶啸飞.建筑工程项目中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5):70-71.

[3]杨兰.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设计要点[J].城市建筑,2020,17(26):107-108.

[4]叶昕.论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设计要点[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1):2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