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系统在汽车发动机机械零部件装配间隙检测中的抗干扰设计与实践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崔通

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摘要

随着汽车工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程不断推进,装配精度对整车性能和质量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人工检测方式已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对装配间隙高精度、高效率的检测需求。机器视觉系统凭借其非接触、高速、高重复性等优势,在发动机装配质量控制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实际应用中常受光照变化、表面反光、振动噪声、油污遮挡等多种干扰因素影响,导致图像处理精度下降、检测稳定性不足,影响整体装配质量控制效果。本文结合汽车发动机机械零部件装配的检测需求,针对当前机器视觉系统在实际环境下面临的典型干扰问题,从系统硬件配置、图像预处理算法、光源设计、边缘提取策略、鲁棒识别模型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一套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装配间隙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不同干扰条件下仍能稳定提取关键特征,实现对间隙尺寸的高精度识别,有效提升装配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一致性。研究为汽车智能制造中关键质量特征的检测提供了实践范式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机器视觉;装配间隙检测;抗干扰设计;图像处理;汽车发动机;边缘提取

正文


引言
在当前智能制造与工业4.0背景下,汽车制造领域对产品装配精度与检测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动机作为汽车核心动力部件,其机械零部件的装配精度直接影响整车动力输出、能效表现与运行稳定性。装配间隙作为决定零部件匹配精度和运动可靠性的关键参数,一直是质量控制的重点。传统人工检测方式效率低、误差大,难以满足规模化、高节拍装配线对检测精度与稳定性的需求。机器视觉技术通过高速图像采集与智能算法处理,为复杂工况下非接触、高精度检测提供了解决路径。但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由于油污、金属反光、环境光扰动及工件振动等因素干扰,图像识别常出现偏差、误判甚至失效问题。因此,构建具有抗干扰能力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是推动智能检测设备走向实际工业应用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汽车发动机零部件装配间隙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展开研究,从系统结构、图像处理算法到应用实践层面,系统探讨抗干扰设计策略与实施效果,旨在为高可靠性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汽车发动机装配间隙检测的技术需求与干扰特征分析
在汽车发动机装配过程中,诸如缸体与缸盖、轴承盖与曲轴、气门组件与导管座等多个关键部件的安装间隙直接关系到发动机气密性、润滑效率及整体机械性能。间隙过大可能导致密封性不足、噪声增加、能量损耗;而过小则容易引起热膨胀卡滞、摩擦升温、材料疲劳等问题。因此,精确测量装配间隙是保证发动机运行可靠性的必要前提。实际装配环境中存在多个干扰因素:一是环境光源复杂,尤其在自然光与人工照明交错的车间中,光照变化严重影响图像清晰度;二是金属工件表面反光显著,造成图像中出现高亮区域或伪边缘,影响边缘识别。

二、系统硬件架构与抗干扰配置优化设计
针对装配环境中存在的复杂干扰因素,本文构建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在硬件架构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首先,在图像采集单元选择高帧率、高动态范围(HDR)工业相机,确保在快速移动与复杂光照条件下仍能输出清晰图像;相机采用定焦镜头以减少焦距波动对图像清晰度的影响,同时使用抗震支架固定,降低工位震动对采集精度的影响。其次,在光源系统方面,设计多角度环形LED照明结构,配置偏振滤光片,控制反光干扰,提升金属边缘的成像质量;同时结合红外补光,在油污较重区域增强边缘成像对比度,有效抑制表面污染物造成的图像噪声。

三、图像预处理与边缘识别算法的抗干扰设计
为确保系统在干扰条件下仍能稳定识别装配间隙特征,本文在图像处理算法设计方面重点进行了预处理优化与边缘提取增强。图像预处理阶段首先进行高斯滤波与中值滤波的结合使用,以去除油污与振动噪声带来的细粒度图像干扰;其次采用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方法提升图像局部对比度,增强边缘区域的灰度变化。针对强反光干扰问题,引入多通道图像融合技术,将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信息进行加权融合,有效避免高亮区域对边缘定位的误导。在边缘提取阶段,使用基于梯度增强的Canny改进算法,结合图像卷积特征权重进行边缘响应增强处理;在非极大值抑制与双阈值连接中引入局部像素灰度变化趋势判断,减少因噪声产生的误识别。

四、系统稳定性测试与抗干扰性能评估
为评估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适应能力与抗干扰性能,选取实际装配车间典型部件如连杆、气门、轴承座为检测对象,设置强光、弱光、抖动、油污等多种干扰条件,进行大量图像采集与间隙检测实验。统计结果显示:在标准环境下,系统检测误差小于±0.03mm,图像边缘提取清晰完整;在高反光干扰条件下,系统误判率较传统Canny算法下降60%以上;在光照波动环境中,采用动态曝光控制与自适应算法的协同机制使图像亮度稳定性提升明显;在轻度油污遮挡条件下,深度识别模型仍能精准提取有效边界,检测准确率维持在92%以上。系统整体运行稳定,支持7×24小时连续检测,适应批量节拍1.5秒的装配节奏。用户反馈显示,该系统使用简便、可维护性高、灵活性强,明显提升了检测效率与装配质量控制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五、应用实践效果与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本系统在某发动机装配线成功应用,覆盖多条关键零部件装配检测工位。实际运行数据显示,引入机器视觉系统后,装配质量不良率下降30%,人工检测成本降低40%,生产节拍提高15%。系统通过抗干扰优化设计,提升了设备运行的鲁棒性,有效解决了传统检测手段在恶劣环境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同时,系统产生的检测数据被实时上传至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对装配质量的全过程数据追溯与趋势分析,为智能工厂构建提供数据基础。未来发展方向上,一方面可进一步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模型,利用深度学习提升对复杂干扰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识别精度;另一方面,应结合边缘计算与5G技术,实现检测终端的快速响应与云端模型的动态更新。

结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汽车发动机装配环境,传统检测方式已难以满足精准、高效、自动化的检测需求。本文以机器视觉系统在装配间隙检测中的应用为基础,针对光照干扰、反光、油污、振动等干扰因素,构建了一套具有良好鲁棒性与实用性的抗干扰检测系统。从硬件结构、图像预处理、边缘识别算法到系统集成运行,进行了全方位优化设计与实践验证,显著提升了装配质量控制水平和制造智能化程度。研究证明,基于抗干扰优化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可扩展性与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汽车智能制造与质量管理的高水平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后续研究将持续围绕算法优化、智能识别、多源融合等方向深入开展,为机器视觉技术在高精密工业检测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孙立军.基于机器视觉的机械装配间隙智能检测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1(11):67-71.
[2]陈志强.抗干扰图像识别算法在汽车发动机装配检测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22(5):102-106.
[3]王佳音.机器视觉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汽车技术,2023(3):45-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