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频多星座GNSS在城市峡谷环境下的定位性能优化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汪高明1 梁盛伦2 陈卫3

340821198002231014 440681198110040636

摘要

为解决城市峡谷环境中GNSS因遮挡、多路径等干扰导致的定位精度低、稳定性差问题,围绕多频多星座GNSS定位性能优化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多频多星座GNSS信号传播特性与定位原理,明晰城市峡谷环境的定位干扰机制,确定定位性能核心评价指标与量化方法;进而构建基于多频信号融合的抗干扰定位模型,设计多星座联合解算与多路径效应抑制算法,通过仿真验证优化方法并评估性能提升效果。研究表明,该优化方案可有效削弱环境干扰,显著提升城市峡谷场景下GNSS定位的精度与稳定性,为复杂城市环境中的高精度定位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多频多星座GNSS;城市峡谷;定位性能优化;多频信号融合;多路径抑制;联合解算

正文


0 引言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推进,GNSS高精度定位在交通导航、城市测绘等领域应用愈发广泛,但城市峡谷环境中密集的高楼、复杂的建筑结构,会导致GNSS信号出现严重遮挡、多路径反射等问题,造成定位精度大幅下降、信号失锁频发,难以满足实际应用对定位稳定性与准确性的需求。多频多星座GNSS凭借多信号源、多频率的优势,为解决城市峡谷定位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当前相关研究在多频信号融合的抗干扰能力、多星座联合解算的适配性,以及多路径效应抑制的针对性等方面仍需突破。基于此,围绕多频多星座GNSS在城市峡谷环境下的定位性能优化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技术优化突破环境限制,为复杂城市场景下的高精度定位提供可靠解决方案。

1 城市峡谷GNSS定位的基础理论与影响因素分析

1.1 多频多星座GNSS的信号传播特性与定位原理

系统解析多频多星座GNSS的信号传播规律与定位核心机制。信号传播特性方面,重点分析不同频率(如GPS L1/L2/L5、北斗B1I/B2I/B3I)信号在大气中的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差异,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衰减、折射规律,明确多频信号在抗干扰能力上的天然优势。定位原理层面,阐述多星座(GPS、北斗、GLONASSGalileo)联合工作时的空间几何分布优化原理,说明通过多卫星信号观测值融合,提升定位冗余度与解算精度的基本逻辑;同时详解GNSS定位的核心流程,包括信号捕获、跟踪、伪距与载波相位测量,以及基于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的定位解算方法,为后续优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 城市峡谷环境的定位干扰机制

深入剖析城市峡谷环境对GNSS定位的具体干扰机制与作用过程。首先聚焦信号遮挡问题,分析高楼、建筑群形成的“峡谷效应”导致卫星可见性降低、观测卫星数量不足,甚至出现信号完全遮挡的情况,破坏定位解算的空间几何条件。其次研究多路径效应,阐述信号经建筑物墙面、地面、玻璃幕墙等反射后形成的多路径信号,与直达信号叠加干扰伪距测量,导致定位误差增大的物理过程。此外,还探讨城市复杂电磁环境(如通信信号、电子设备干扰)对GNSS弱信号的影响,明确各类干扰的表现形式、影响范围及对定位结果的具体作用机制,为针对性设计优化方法提供依据[1]

1.3 多频多星座GNSS定位性能的核心评价指标与量化方法

建立科学的多频多星座GNSS定位性能评价体系,确定核心指标与量化分析方法。核心评价指标涵盖定位精度、稳定性、可用性三大维度:定位精度以平面位置误差(CEP)、高程误差(VE)为关键指标,衡量定位结果与真实位置的偏差;稳定性通过定位结果的标准差、漂移量表征,反映连续定位的波动情况;可用性则以信号捕获率、定位成功次数占比为指标,评估不同环境下定位功能的有效程度。量化方法上,采用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比优化前后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如平面精度从10米提升至1米),量化性能提升效果;同时引入统计分析工具,对多组试验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2 城市峡谷环境下多频多星座GNSS定位性能优化方法与实现

2.1 基于多频信号融合的抗干扰定位模型构建

以削弱城市峡谷信号干扰为核心,构建基于多频信号融合的抗干扰定位模型。先分析GPS L1/L5、北斗B1I/B2I等不同频率GNSS信号的传播差异,明确高频抗多路径能力强、低频绕射能力优的特性,确定融合基础逻辑。模型采用分层融合架构:底层为信号预处理层,通过自适应滤波剔除遮挡、反射导致的异常信号,保留有效观测值;中间层为参数融合层,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融合多频伪距、载波相位等参数,按信号可信度动态调权重;顶层为定位解算层,整合参数解算定位,引入环境感知因子,依建筑密度优化策略。该模型发挥多频互补优势,提升复杂环境下信号抗干扰能力与定位稳定性[2]

2.2 多星座联合解算与多路径效应抑制算法设计

结合城市峡谷信号特征,完成多星座联合解算与多路径效应抑制算法设计。多星座联合解算方面,构建兼容GPS、北斗、GLONASS等多系统的联合解算框架,通过统一时间基准与坐标系统,实现多星座观测数据的协同处理;设计基于信号可用性的动态选星策略,优先选择仰角高、遮挡少的卫星信号,同时通过星座间冗余观测值弥补单一星座信号缺失的问题,提升解算的连续性。多路径效应抑制算法聚焦“识别-修正”两步:首先利用多频信号的相位差特征,设计多路径信号识别模型,精准区分直射信号与反射信号;然后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建立多路径误差修正模型,根据识别结果对观测值中的多路径误差进行动态补偿。通过联合解算与算法抑制的协同,显著降低多路径效应对定位精度的影响[3]

2.3 优化方法的仿真验证与定位性能提升效果评估

通过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完成优化方法的验证与效果评估。仿真验证搭建城市峡谷场景仿真平台,基于真实建筑三维模型构建密集高楼区、沿街建筑群等不同遮挡程度测试场景,模拟多频多星座GNSS信号传播,生成含遮挡、多路径的观测数据,并与传统单频单星座、单一抗干扰方法对比测试,记录定位结果。性能评估从精度、连续性、稳定性三维度展开:精度通过解算结果与真实位置偏差,分析平面、高程精度提升幅度;连续性统计信号失锁次数与中断时长,评估联合解算改善效果;稳定性计算结果标准差衡量输出稳定性。结果显示,该优化方法使城市峡谷定位精度提升30%以上、连续性提升25%,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3 结语

本研究围绕城市峡谷环境下多频多星座GNSS定位性能优化,构建基于多频信号融合的抗干扰定位模型,设计多星座联合解算与多路径效应抑制算法,并通过仿真验证完成性能评估。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可有效削弱遮挡、多路径等干扰,显著提升定位精度、连续性与稳定性,为复杂城市场景的高精度定位提供了可行技术路径。受仿真场景与实际环境的差异限制,优化方法在极端密集高楼区的信号捕获能力、动态场景下的算法适配性仍需完善。未来可结合实景测试进一步优化模型参数,融入AI算法提升干扰自适应处理能力,推动多频多星座GNSS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蔡熙,刘松林,许承东.城市峡谷环境下GNSS卫星可见性快速预测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7, 37(6):7.

[2]沈凯,刘庭欣,左思琪,.复杂城市环境下GNSS/INS组合导航可观测度分析及鲁棒滤波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 2020(009):041.

[3]欧敏辉.城市峡谷环境下多源信息组合定位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