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与预警系统设计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赵伟1 毕陈2 吴延飞3

41282419851110061X 340621199106064891

摘要

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精准性与前瞻性,开展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与预警系统设计研究。先构建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体系,明确风险主要类型与关键识别维度,完成计算机视觉、传感器等技术选型适配,确立识别模型构建逻辑与训练优化方法;再设计预警系统,规划数据采集、分析、推送等功能模块,制定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与预警阈值确定方法,搭建系统软硬件架构并设计数据交互流程。研究形成了集“识别-分析-预警”于一体的智能系统方案,为实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动态管控、降低事故发生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建筑施工安全;智能识别;预警系统;风险识别模型;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技术;软硬件架构

正文


0 引言

建筑施工环境复杂、作业环节多样,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安全风险频发,不仅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与工期延误,强化施工安全管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传统安全管理依赖人工巡检,存在识别滞后、覆盖不全、主观性强等局限,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施工风险。随着计算机视觉、传感器等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施工安全风险的动态识别与提前预警提供了新路径。当前相关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化的识别体系与高效的预警系统设计。基于此,开展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与预警系统设计研究,旨在突破传统管理瓶颈,为提升施工安全管控效能提供技术方案。

1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体系构建

1.1 施工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型与关键识别维度

明确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型与关键识别维度,为智能识别体系奠定基础。风险类型涵盖施工全流程常见隐患,包括高空作业风险(如脚手架失稳、临边防护缺失)、物体打击风险(如物料堆放不当、垂直运输掉落)、机械操作风险(如设备故障、违规作业)、临时用电风险(如线路老化、接地不良)及消防安全风险(如易燃材料堆积、消防设施不足)等。关键识别维度从“人----环”五个层面展开:人员维度聚焦操作行为规范性、防护装备佩戴情况;机械维度关注设备运行状态、安全装置有效性;材料维度涉及物料堆放合理性、质量达标情况;方法维度考察施工方案合规性、工序衔接安全性;环境维度监测天气条件、作业面环境适配性,通过多维度覆盖确保风险识别的全面性[1]

1.2 智能识别技术(计算机视觉、传感器等)的选型与适配

完成智能识别技术的选型与适配,保障风险识别的精准性与适用性。计算机视觉技术选用高清网络摄像头结合深度学习算法,针对人员违规行为(如未戴安全帽、跨越防护栏)、机械异常状态(如塔吊吊钩偏移、施工电梯门未关严)进行实时图像识别,通过预训练的目标检测模型提升识别速度与准确率。传感器技术根据不同风险场景适配相应设备:采用红外传感器监测临边区域人员靠近情况,运用振动传感器采集机械设备运行振动数据,借助电流传感器检测临时用电线路负荷异常,通过环境传感器实时获取温度、风力等作业环境参数。同时,针对施工场地复杂环境,优化技术适配方案,如增强摄像头抗逆光、抗粉尘能力,提升传感器信号传输稳定性,确保技术在实际施工场景中高效运行。

1.3 风险识别模型的构建逻辑与训练优化方法

确立风险识别模型的构建逻辑与训练优化方法,提升模型识别效能。构建逻辑以“数据驱动+规则约束”为核心,先通过现场采集的风险图像、设备运行数据、环境参数等建立多源数据库,再基于深度学习框架搭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将风险特征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指标,结合施工安全规范设置规则约束条件,实现对风险的智能判断。训练优化方法从三方面推进:一是采用数据增强技术(如旋转、裁剪、添加噪声)扩充样本量,解决施工场景样本稀缺问题;二是引入迁移学习,利用已训练的通用模型参数初始化本领域模型,缩短训练周期;三是通过混淆矩阵分析模型识别误差,针对误判率较高的风险类型(如低矮临边防护缺失)优化网络结构与参数,结合现场实测数据持续迭代模型,最终实现风险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满足施工安全管理需求[2]

2 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预警系统的功能模块(数据采集、分析、推送等)设计

围绕建筑施工安全预警需求,完成系统核心功能模块的一体化设计。数据采集模块整合多源数据获取渠道,通过部署在施工现场的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人员位置、设备运行参数、环境温湿度等动态数据,同时接入计算机视觉设备捕捉的作业场景图像与视频数据,实现风险相关信息的全面覆盖与实时传输。分析模块作为系统核心,搭载训练优化后的风险识别模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自动识别风险特征并与预设标准比对,完成风险类型判定与程度评估。预警推送模块构建分级推送机制,根据风险等级自动匹配推送对象与方式,向现场管理人员发送APP弹窗预警、向作业人员发送声光报警信号,同时同步推送风险处置建议,确保预警信息精准触达并快速响应,形成“数据采集-分析研判-预警推送”的闭环功能链[3]

2.2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与预警阈值的确定方法

制定科学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与预警阈值确定方法,保障预警的准确性与实用性。风险等级划分从“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双维度构建评价体系,结合行业规范与施工经验,将风险划分为四级:一级(极高风险)为可能立即引发重大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的情况;二级(高风险)为短期内可能发生事故、导致人员重伤的情况;三级(中风险)为存在安全隐患、可能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四级(低风险)为隐患轻微、短期内无事故风险的情况。预警阈值通过数据统计+专家论证确定:先分析历史事故数据提取各风险临界数值范围,再经安全管理、施工技术等领域专家论证调整,最终明确具体阈值,如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10秒触发一级预警、塔吊力矩超额定值90%触发二级预警,确保贴合实际且提前预警。

2.3 系统软硬件架构搭建与数据交互流程设计

完成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软硬件架构搭建与数据交互流程设计,保障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硬件采用边缘计算+云端存储分层部署,边缘端通过边缘网关与本地服务器就近处理实时数据以降延迟,云端用高性能服务器集群存储历史数据、运行复杂算法及实现多项目共享。软件基于B/S模式分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应用层开发,分别负责数据管理、核心算法集成、用户交互。数据交互遵循实时传输-快速处理-精准反馈原则,边缘端数据经初步处理后同步至云端与本地,业务逻辑层分析生成预警并推送,处理结果回传存储,形成闭环。

3 结语

本研究完成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的功能模块、风险等级标准、软硬件架构及数据交互流程设计,构建起“识别-分析-预警”一体化智能方案,为施工安全动态管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受技术适配性与施工场景复杂性限制,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及多风险耦合预警精度仍需优化。未来可结合AI算法迭代提升识别效率,强化多系统数据融合,助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向更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罗利,杨超,.隧道钻爆施工安全防控智能监测预警体系研究[J].建筑安全, 2024, 39(11):15-18.

[2]肖梦.安全监测智能预警系统产品的设计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21, 000(002):119-120.

[3]王克源,王成群.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灰色-AHP系统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 2013(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