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性管理措施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预防性;管理
正文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向高空化、复杂化发展,高处作业已成为房屋建筑工程的常态,而高处坠落事故始终是制约行业安全发展的突出隐患。此类事故不仅夺走作业人员的生命,更对行业安全生产秩序造成冲击,影响社会对建筑施工领域的信任。“防患于未然”的理念,结合高处作业的动态特性,解析事故发生的链环式诱因,探索涵盖风险预判、过程管控、应急准备的预防性管理措施,可以为筑牢施工安全防线、推动建筑行业安全发展提供支持。
1.房屋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预防性管理必要性
1.1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核心要求
高处坠落事故具有高致死率的特性,一旦发生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损失。作业人员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力量,其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预防性管理通过提前识别脚手架松动、临边防护缺失等风险,在事故发生前采取加固、增设防护栏等措施,从源头阻断危险链条。相较于事故后的救援与赔偿,预防性措施能从根本上避免悲剧,这既是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障,也是践行“生命至上”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建筑业对人文关怀的底线坚守[1]。
1.2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高处坠落事故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声誉打击。事故发生后,企业需承担医疗赔偿、设备维修、工期延误等直接成本,同时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罚款、项目停工整顿等处罚。更严重的是,负面舆情会削弱市场信任,导致合作方流失、投标资格受限。预防性管理通过标准化的风险排查(如定期检查安全带有效性、规范高空作业流程),可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3促进行业安全生态建设的重要路径
建筑行业的安全水平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而高处坠落事故的高发会拉低行业整体安全评级,影响社会对建筑业的认可。预防性管理并非单一企业的个体行为,其经验可形成行业通用标准,推动全行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防控”。通过建立风险共享数据库、推广智能监控技术(如高空作业人员定位系统),能带动中小建筑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防风险”的行业生态[2]。
2.房屋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分析
2.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与操作失范
部分施工人员普遍都会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所以经常会出现违规操作,甚至没有提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时,就展开高处作业,很容易引起严重的高处坠落事故。新进场工人未经系统安全培训,对高空作业风险认知不足,如误踩未固定的脚手板、在未验收的平台上作业。此外,疲劳作业、违章操作(如酒后上岗、擅自改变作业流程)进一步放大风险,导致在突发状况下(如阵风干扰)无法及时应对,最终引发坠落。
2.2安全防护设施缺失或失效
防护设施的缺陷为事故埋下隐患。脚手架搭设不规范,立杆间距超标、横杆连接松动,导致作业平台失稳;临边洞口未设置标准化防护栏,或防护栏高度不足1.2米、底部未设挡脚板,易造成人员意外坠落。安全网质量不达标,无法有效承接坠落人员;电梯井口、楼梯口等关键部位未安装定型化防护装置,仅用简易警示标识替代实体防护,起不到实质性防护作用。
2.3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不畅
管理疏漏导致风险防控链条断裂。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未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机制,对高处作业的专项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防护设施损坏、作业流程违规等问题。安全技术交底针对性不足,仅笼统提及“注意安全”,未明确不同作业场景(如外架拆除、幕墙安装)的防护要点。此外,赶工期压力下,管理层常默许“先施工后防护”的违规行为,安全投入被压缩,如未按要求配备足够的安全监督员,导致现场风险无人管控[3]。
3.房屋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性管理建议
3.1强化人员安全教育与行为管控
针对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问题,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培训和强化,保证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施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新进场工人必须接受8学时以上的专项培训,重点讲解临边作业、脚手架操作等场景的风险点及防护规范,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特种作业人员(如架子工、起重工)开展季度复训,通过VR模拟高空坠落事故后果,强化风险敬畏心。推行“行为安全观察”制度,由安全员佩戴执法记录仪巡查,对未系安全带、擅自拆除防护设施等行为实时制止并录入个人安全档案,与绩效薪酬直接挂钩[3]。同时,合理安排作业班次,避免因抢工期导致的疲劳作业,每日高温、大风等恶劣时段严禁露天高处作业,从源头减少人为失误。
3.2规范防护设施配置与动态维护
建立防护设施“标准化搭设+全周期管控”机制。脚手架搭设严格遵循专项施工方案,立杆间距、横杆步距等参数需经技术负责人复核,验收合格后悬挂绿色标识方可使用;临边洞口防护采用工具式防护栏(高度≥1.2米,设18cm挡脚板),电梯井口安装可开启式防护门并与电梯运行系统联动,防止未关门时电梯启动[4]。实施“三色预警”检查制度:每日班前由班组长对防护设施进行红色重点检查,每周由项目安全员开展黄色全面检查,每月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蓝色专业检测,发现松动、破损等问题立即停用整改,整改合格前设置警戒区禁止作业。
3.3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与责任追溯
构建“风险识别-分级防控-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开工前运用JSA方法,对脚手架搭设、幕墙安装等12类高处作业场景进行风险评估,划分高、中、低风险等级并制定专项防控措施。推行“一岗双责”制度,项目经理对项目整体安全负总责,施工班组长对本班组作业面防护设施完好性负责,安全员对现场违规行为查处负责,责任清单公示于施工现场并与个人执业资格挂钩。
3.4应用智能技术赋能实时监测
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人防+技防”的双重防线。为高空作业人员配备智能安全帽,内置定位芯片与坠落传感器,当检测到人员偏离安全作业区或发生坠落时,立即向监控中心发出声光报警,同步推送位置信息至最近的安全员[5]。在脚手架、卸料平台等关键部位安装倾角传感器和应力监测仪,实时采集结构变形数据,超过安全阈值时自动预警,避免因设施失稳导致的坠落事故。利用AI视频监控系统对作业面进行全天候扫描,智能识别未系安全带、翻越防护栏等危险行为并自动抓拍,联动现场广播系统即时制止。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预防性管理的必要性与成因,从人员、设施、管理、技术四方面提出建议。研究为防控高处坠落事故提供参考,后续可结合具体工程细化措施,提升预防实效,助力建筑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明,唐艳娟,杜海波,等.基于改进灰熵—ISM的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1,51(14):89-101.
[2]李永清,马亚冰.基于ISM的建筑项目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21,35(01):131-136.
[3]李珏,刘焕,王幼芳,等.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的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关联性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0,17(02):524-532.
[4]宋少卿,韩建军.基于对应分析模型的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主因挖掘[J].人民长江,2019,50(03):176-181+197
[5]李珊花.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高处坠落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20(36):144+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