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延误因素实证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王小伟

重庆市武隆仙女山新区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摘要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是保障项目按时交付、控制成本与质量的核心环节。然而,实际建设中进度延误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加剧资金压力,更可能引发合同纠纷与社会信任危机。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延误因素的定性分析,缺乏对复杂工程场景中多因素耦合作用的实证探究,且不同项目的延误诱因差异显著,难以形成普适性的管控策略。本文以实证研究为核心,通过收集典型项目的进度数据,系统识别设计、施工、供应链等环节的关键延误因素最终提出针对性的进度管控优化方案,为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水平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延误因素;研究

正文


引言

施工进度管理是房屋建筑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保障,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整体效益与各方权益。但在实际施工中,进度延误问题频发,不仅扰乱项目的正常推进节奏,还可能对工程的经济性和社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全面挖掘设计变更、施工组织、资源供应等方面的主要延误因素,明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构建科学的进度管控体系,可以为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延误因素分析

1.1设计环节的不确定性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施工进度。若初步设计存在疏漏如结构尺寸冲突、功能分区不合理,易引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导致工序暂停或返工。此外,设计文件审批流程冗长、各专业图纸衔接不畅如建筑与给排水图纸矛盾,会使施工单位因等待确认而延误工期。设计深度不足如关键节点参数缺失还可能迫使施工中断以补充勘察,进一步拖慢进度。

1.2施工组织的低效性

施工组织方案的科学性是进度管控的核心。若施工流程规划混乱如交叉作业协调不当,易造成工序重叠或闲置,形成窝工现象。现场管理缺位如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进度跟踪不及时会导致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小延误逐渐累积成大滞后。此外,施工工艺选择不合理,如采用不熟练的新技术却未配套培训,可能降低作业效率,间接引发进度延误[1]

1.3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

材料、设备、人力等资源的及时供应是施工连续推进的基础。材料采购延迟如供应商履约能力不足、物流受阻会导致现场停工待料;设备故障或租赁不到位会直接中断关键工序。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如技术工人数量不足、劳务团队技能不匹配,也会降低作业效率,尤其在抢工阶段,人力缺口对进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1.4外部环境的干扰性

外部环境因素具有不可控性,却常成为进度延误的重要诱因。政策法规变动,如环保标准升级、施工许可审批调整,可能迫使项目暂停以满足新要求;极端天气如暴雨、高温会影响户外作业安全,导致工期顺延。此外,周边环境冲突,如邻里对施工噪音、扬尘的投诉,可能引发停工协调,进一步打乱施工节奏[2]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延误因素管理的重要性

2.1保障项目经济效益的核心前提

施工进度与项目成本存在紧密关联,有效的延误因素管理可避免资源浪费与成本失控。若对材料供应不稳定、工序协调混乱等因素放任不管,可能导致现场停工待料、机械闲置及人工窝工,直接增加设备租赁、人工薪酬等额外支出。同时,工期延误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错过销售窗口期的房地产项目面临资金回笼放缓,或政府工程因延期交付影响公共服务时效,产生间接经济损失。通过提前识别并管控延误因素,可将进度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从而锁定预期利润空间,避免成本超支风险。

2.2维护参建方协作关系的关键基础

房屋建筑工程涉及建设单位、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等多方主体,进度延误易引发责任推诿与合同纠纷。例如,因设计变更滞后导致的工期延误,可能引发施工方索赔;而施工组织不当造成的进度滞后,则可能影响建设单位对施工方的信任。加强延误因素管理,通过明确各环节责任边界、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如定期进度协调会,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或责任模糊导致的冲突[3]

2.3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的实践路径

延误因素管理本质是对施工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其过程能推动管理体系的完善与能力升级。在识别设计疏漏、资源调配失衡等问题的过程中,施工团队可针对性优化流程,如建立设计图纸会审制度减少变更、构建供应链预警机制保障材料供应。同时,对延误案例的复盘分析如总结极端天气应对经验,能形成可复用的管理模板,提升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延误因素管理建议

3.1设计管理的前置化与动态优化

建立“设计-施工”协同机制,将设计管理节点前移至项目策划阶段。推行设计图纸“三级会审制度”: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后,组织施工、监理方开展专业交叉审查,重点核查结构与机电管线冲突,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可行性评审,最后由建设单位确认功能匹配性,从源头减少施工阶段的变更需求[4]。对不可避免的设计变更,实施“快速响应流程”:明确变更申请、评估、审批的时限,同步制定变更后的工序调整方案,避免因等待审批导致的工期停滞。同时,利用BIM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在施工前模拟关键工序的衔接效果,提前发现设计疏漏,将设计相关延误风险降低。

3.2施工组织的精细化与责任闭环

推行“进度-责任”双轨制管理,将总工期目标拆解为分部分项工程的节点计划,如地基工程、主体结构、装饰装修各阶段的完成时限,并明确每个节点的责任部门与责任人。建立“每日碰头会+每周调度会”机制:每日汇总各作业面进度偏差,现场协调解决小型阻碍;每周分析进度滞后原因,针对工序衔接不畅等问题调整资源配置。引入“进度预警系统”,当某工序进度滞后计划5%时自动触发预警,启动预案。同时,将进度管控纳入绩效考核,对提前完成节点的团队给予奖励,对因管理失职导致延误的责任人追责,形成“计划-执行-监督-改进”的闭环管理。

3.3资源供应链的协同化与弹性储备

构建“供应商-施工方-仓储中心”联动体系,对主要材料实行“双线供应机制”:与2-3家合格供应商签订保底供应协议,明确延迟供货的违约条款;在施工现场建立应急储备库,应对短期供应中断。设备管理方面,采用“自有+租赁”组合模式,核心设备优先自有以保障稳定性,辅助设备通过长期合作的租赁商解决,同时要求租赁商预留10%的备用设备应对突发故障。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核心班组+灵活用工”制度:与技术过硬的劳务班组签订长期合同,确保关键工序的人力稳定;通过劳务平台建立临时用工库,在抢工阶段快速补充人力,避免因人员短缺导致的进度滞后[5]

3.4外部风险的前瞻化与应对预案

建立“外部环境风险数据库”,系统梳理政策法规、气象条件、周边关系等潜在影响因素。针对政策变动风险,安排专人跟踪住建、环保等部门的新规动态如施工噪音限值调整,提前3个月评估对施工的影响,必要时调整作业时间或工艺。气象风险应对方面,与专业气象机构合作获取72小时精准预报,遇极端天气前24小时完成防护准备如覆盖裸露基坑、加固脚手架,并制定雨天室内作业备选方案,如提前安排墙体砌筑、设备检修。针对周边环境冲突,施工前与社区居委会建立沟通机制,定期通报施工进度与降噪降尘措施,设立投诉热线,对居民反馈问题响应解决,避免因纠纷引发停工。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延误因素,强调了管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并从设计、施工、资源、外部风险方面给出管理建议。研究为工程进度管控提供参考,后续可结合具体项目深化因素量化分析,提升建议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助力行业高效施工。

参考文献

[1]康佳.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及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2):12-14.

[2]刘佳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要点研究[J].前卫,2022(13):76-78.

[3]王欣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进度的协调与管理探讨[J].现代装饰,2022(31):88-90.

[4]王飞.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及进度控制分析[J].商品与质量,2020,000(034):14-16.

[5]梁春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进度管理与控制[J].市场周刊·理论版,2020(71):18-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