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复合材料在坝体防渗工程中的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海同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 巴南 40000

摘要

坝体防渗是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传统防渗材料在复杂地质环境及长期水力作用下易发生性能衰退。新型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度、耐腐蚀性等特性,为坝体防渗工程带来创新性解决方案。本文评估了新型复合材料的主要类别及其在坝体防渗中的力学特性,探索其适配不同坝型防渗需求的应用场景,剖析实际工程中的技术瓶颈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推动该材料在坝体防渗领域的规范化应用,助力水利工程防渗技术的迭代升级。


关键词

新型复合材料;坝体防渗;力学特性;水利工程

正文

一、引言

坝体作为水利工程的核心构筑物[1],其防渗能力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性、耐久性与运行效能。传统防渗材料(如混凝土、沥青、黏土)在长期服役中逐渐显现局限性:混凝土易因温变应力开裂,沥青材料存在高温软化、低温脆化问题,黏土防渗体则存在渗透稳定性弱、施工工艺复杂等不足。随着高坝建设和复杂地基条件下水利工程的发展,对防渗材料性能要求显著提升,新型复合材料由此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新型复合材料通过多组分协同增效机制,融合各原材料优势,在力学响应、抗渗能力及耐候性等方面展现突出表现[2]。其应用于坝体防渗,既可提升防渗效能,亦能适应恶劣环境与复杂地形,降低工程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因此,系统研究新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坝体防渗适配性,对提升水利工程品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兼具理论与工程价值。

二、坝体防渗工程中常用的新型复合材料类型

2.1高分子复合防渗材料

高分子复合防渗材料以聚合物为基材,通过添加增强纤维、填料等形成复合材料,常见类型包括复合土工膜、聚乙烯(PE)复合卷材、聚氯乙烯(PVC)防渗材料等。这类材料具有质地柔软、延展性好的特点,能较好适应坝体的沉降变形,且抗化学腐蚀性能优异,不易被水体中的酸碱物质侵蚀。其中,复合土工膜由土工布与防渗膜复合而成,兼具防渗性和抗拉强度,在坝体防渗中应用广泛。

2.2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FRCC)是在水泥基体中掺入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材料形成的复合材料。其通过纤维与水泥基体的协同作用,显著改善了传统混凝土的脆性,提高了材料的抗裂性和韧性。例如,钢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能有效抑制裂缝扩展,在坝体防渗面板、防渗墙等结构中可减少因受力变形导致的渗漏风险。

2.3纳米改性防渗材料

纳米改性防渗材料是将纳米颗粒(如纳米SiO₂、纳米TiO₂)掺入传统防渗材料中形成的新型复合材料。纳米颗粒凭借其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活性,可填充材料内部孔隙,优化微观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密实度和抗渗性。同时,纳米颗粒能增强材料的界面粘结力,提升其力学强度和耐久性,适用于对防渗性能要求极高的坝体核心防渗区。

二、坝体防渗工程的新型复合材料类型

2.1高分子复合防渗材料

该类材料以聚合物(如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为基体,加入纤维增强体或填料复合而成,主要包括复合土工膜、PE卷材等。其柔性高、延展性好,可适应坝体沉降变形,同时具备优异的耐化腐蚀性(如抗酸碱侵蚀)。复合土工膜结合了土工布的力学性能和防渗膜的不透水性,凭借良好的抗拉强度与防渗效果成为坝体防渗的常用材料。

2.2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FRCC

通过在水泥基体中掺入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增强相,显著提升传统混凝土的抗裂性与韧性,克服其脆性缺陷。钢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能有效控制裂缝发展,常用于防渗面板、防渗墙等结构,减少因变形引发的渗漏风险。

2.3纳米改性防渗材料

利用纳米颗粒(如SiO₂、TiO₂)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活性,填充基体材料孔隙,优化微观结构。改性后的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显著提高,界面粘结力和耐久性同步增强,适用于坝体核心高防渗要求区域。

三、新型复合材料的关键力学性能

3.1抗拉性能与变形适应性

为适应坝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形变,防渗材料需兼具高抗拉强度与延展性[3]。高分子复合材料具备10-30MPa抗拉强度及200%-500%断裂伸长率,可有效追随坝体微小位移;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拉强度较传统混凝土提升30%-50%,其断裂韧性增强显著延缓脆性破坏;纳米改性材料则通过微观优化平衡刚柔特性,在强化强度的同时维持形变能力。

3.2抗渗特性

材料的防渗效能取决于其密实度与界面连续性:复合土工膜渗透系数低于10⁻¹¹cm/s(优于黏土的10⁻⁷cm/s);纳米材料凭借孔隙填充效应使抗渗压力提升50%以上;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通过裂缝抑制将抗渗等级提至P12级(耐受1.2MPa水压)。

3.3耐久性与抗疲劳特性

针对水压波动、温湿循环等工况,高分子材料通过分子设计将寿命延至30年,减缓紫外及温变脆化;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经长期浸水后力学性能衰减<10%,纤维应力分散有效抑制疲劳裂缝;金属基复合材料通过隔绝水体的防护层延缓腐蚀。

四、工程应用场景

4.1土坝防渗体系

复合土工膜铺设于上游坡面适应沉降变形,与黏土形成兼具高阻渗与结构稳定的复合层;纳米改性材料配合灌浆技术可封堵坝基渗流通道。

4.2混凝土坝防渗应用

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用于防渗面板浇筑以抑制温度裂缝;高分子材料适用于裂缝修补;纳米改性技术可提升坝基防渗墙的耐久性及阻渗能力。

4.3堆石坝防渗构造

PE复合卷材作心墙适应堆石体变形与渗透侵蚀;上游面采用金属基复合材料抵御高速水流冲蚀并实现高位防渗。

五、新型复合材料工程应用面临的障碍及其破解路径

5.1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障碍

5.1.1材料特性与工程诉求契合度欠佳

不同坝型结构与地质环境对防渗材料性能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部分新型复合材料的性能指标难以完美贴合工程实际。实例包括:高分子复合材料在低温工况下容易发生脆化失效,应用于寒区坝体时可能因反复冻融循环诱发裂纹;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由于制造成本偏高,在大型水利工程中广泛铺开应用面临显著的经济性压力。

5.1.2施工工艺体系尚未健全

新型复合材料的施工方法有别于传统材料,不规范操作极易损害其最终防渗效能。譬如,复合土工膜的防渗可靠性高度依赖于焊接密封质量,倘若焊接温度调控失准或接缝处理不合规定,便可能成为渗漏的薄弱环节;纳米改性材料对拌合、浇筑等工序精密度要求苛刻,施工人员若缺乏足够经验,极易导致材料的预期性能指标衰减。

5.2系统化的应对策略

5.2.1深化材料定向研发机制

针对目标工程的地质特征、气候条件、荷载谱系等因素,推动新型复合材料的定制化开发。具体策略如:面向寒冷区域研制耐寒型高分子复合防渗体系,引入抗冻组分增强其低温韧性;为大型项目开发经济性更优的纤维增强水泥基产品,通过精确调控纤维掺量及品种组合实现降本增效,从而提升材料与工程诉求的匹配精度。

5.2.2构建完善的施工标准与培训体系

系统制定涵盖材料储运、摊铺定位、连接工艺等核心环节的施工技术规程。强化对作业人员的技术赋能,通过现场实操演练、专项技术交底等途径,确保其精准掌握关键施工技术,例如复合土工膜的最佳焊接工艺参数设定、纳米改性材料的高标准浇筑要点等,以保障工程质量稳定可靠。

六、结论

凭借在力学性能与防渗效果上的综合优势,新型复合材料为坝体防渗工程展示了巨大潜力[4]。高分子材料的高延展特性、纤维增强水泥的卓越抗裂能力、纳米改性产物的密实性提升、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优异抗冲击表现,使其可有效适配多样化坝体结构与复杂环境下的苛刻防渗要求,显著弥补了传统材料的技术短板。

尽管工程应用中存在材料适配性、施工成熟度、长期可靠性验证等挑战,但通过定向研发、健全规范、构建监测机制等措施可逐步解决。未来伴随材料创新和经验积累,复合材料在性能优化与成本控制上将有显著突破,其在坝体防渗领域应用更普及,为水利工程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同时需加强交叉学科协作,促进复合材料技术与智能监测体系融合,实现坝体防渗系统智能化运维,助推水利工程管理效能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健.水利水电工程坝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7):151-153.

[2]郭胜文.农田水利工程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及优化策略[J].生态与资源,2025,(05):93-95.

[3]喻晓,张国荣,汪李艳.高黄土均质坝掺砾应力沉降变形研究[J].陕西水利,2025,(01):4-6+10.

[4]鞠江龙.高水位粉性土地基条件下管廊开裂封缝材料及施工工艺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