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多功能评价与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鲍延军,范玉涛

无棣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滨州251900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多功能性与空间优化配置至关重要。首先,文章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要求,并深入分析了耕地资源多功能性的概念及内涵,揭示了其与乡村振兴的紧密关系。最后,结合乡村振兴要求,提出了耕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原则,并从加强耕地保护、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推进耕地利用技术创新和完善耕地管理政策四个方面,提出了耕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具体方案。旨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评价;多功能;技术创新

正文


· 引言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耕地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多功能性日益受到关注传统的耕地利用方式过于注重粮食生产,忽视了其在生态、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导致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乡村发展不平衡。因此,对耕地资源进行多功能评价和空间优化配置,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多功能性理论基础
    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五个方面都与耕地资源紧密相关。耕地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地,更是乡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生态调节、文化传承、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生产功能定位,充分挖掘和发挥耕地的多功能性,使其服务于乡村的全面发展。耕地资源多功能性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强调耕地在乡村振兴中的整体性和协同作用。通过优化配置,可以实现耕地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的协同发展,促进乡村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耕地资源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该目标层旨在全面、系统地反映耕地资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所承载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为后续的空间优化配置提供依据。耕地资源多功能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耕地在生产、生态、生活和社会等多个维度上的功能表现。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耕地资源多功能性的核心内容。一是生产功能:指耕地提供农产品,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能力,是耕地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主要包括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产出能力二是生态功能:指耕地在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方面的作用三是生活功能:指耕地为乡村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功能四是社会功能:指耕地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这四个准则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耕地资源的价值,为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提供了框架。
三、耕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原则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进行耕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时,应遵循合理利用原则合理利用原则差异化发展可持续利用原则,耕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遵循以上原则,可以有效引导耕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保护耕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措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质量提升,可以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具体实施中,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污染防治等措施,提升耕地地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提升耕地质量,可以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优化耕地利用结构,促进多功能协同
    通过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生态涵养、休闲农业等不同功能,可以最大化耕地的综合效益,提高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发展多功能农业,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和生态服务,满足乡村居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目标,编制耕地利用规划,明确不同区域耕地的主要功能和利用方向,优化耕地利用结构鼓励和支持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其次,依托耕地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耕地利用技术创新,提高利用效率
    技术创新可以促进水、肥、药等农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技术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首先,需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加大对优良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精准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另外,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为耕地利用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完善耕地管理政策,保障乡村振兴
    完善的耕地管理政策能够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政策引导,可以优化耕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健全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为耕地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主体给予经济补偿,调动各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最后,加大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多功能评价与空间优化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产、生态、生活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本文构建的耕地资源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出的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需要不断研究不同类型地区耕地资源多功能评价和空间优化配置的差异化策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淑梅.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以儋州市为例[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3(06).95-98.

[2]张琼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宁夏“以地兴村”路径探索与思考[J].南方农业,2022(22).175-177.

[3]马佳,王雨蓉,王丽媛,等.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助推乡村振兴[J].上海农村经济,2022(06).33-36.

 


...


阅读全文